大学经典:坛经

大学经典:坛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福保 等 著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18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71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大学经典
出版时间:2012-03-01
页数:1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江西考试史(上)》研究了从远古到民国时期江西考试产生、发展、变化的历程。春秋战国,招贤纳士与私学考察并举,汉晋时期江西的选举则为朝廷输送了大量人才。《江西考试史(上)》对从隋唐到清末的科举考试、学校考试及其他考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科举考试涉及考试对象、考试内容、考场规则、阅卷与录取等内容;学校考试则涵盖官学与书院内的教学考试;而社会其他考试又涉及了学官考试、吏员考试以及儒户、医户、阴阳户、僧道户的考试。江西古代教育人物辈出,《江西考试史(上)》还专门探讨了王安石、朱熹、陆九渊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江西教育家的考试主张。
   在近代考试研究中,作者探讨了民国江西的学校考试与官员铨选考试,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江西政治与文化教育的近代化历程。苏区教育是新中国教育的前身,作者通过对苏区教育考试的叙述,再现了中央苏区教育的光辉历程。
   参加《江西考试史(上)》编写工作的基本上是江西师范大学、江西教育学院的资深教授与获得博士学位的大学教师。全书数十万字,是集体劳动的结晶,与已出版的地方考试史专著相比,无论是论述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很大突破,相信它的出版将会受到学术界、教育界和考试工作者的热烈欢迎。

目录

导读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行由第一
般若第二
疑问第三
定慧第四
坐禅第五
忏悔第六
机缘第七
顿渐第八
护法第九
付嘱第十

附录一 跋
附录二 六祖能禅师碑铭
附录三 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柳
附录四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
附录五 历朝崇奉事迹
附录六 敦煌本《坛经》新校

精彩书摘

若悟无生顿法〔1〕,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2〕,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师言:“大众!世人白色身是城〔3〕,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4〕。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5〕,喜舍名为势至〔6〕。能净即释迦固〔7〕,平直即弥陀〔8〕。人我是须弥〔9〕,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10〕。虚妄是鬼神〔11〕,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12〕,放大光明〔13〕,外照六门清净〔14〕,,能破六欲诸天〔15〕。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16〕,闻者一时悟解。”
〔笺注〕
〔1〕《大智度论》七十三:“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是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唐释慧海B:“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名色性空。”《经》云:“证无生法忍是也。”唐释慧海曰:“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2〕顶礼者,五体投于地,以吾顶礼尊者之足也。《归敬仪》下:“经律文中,多云头面礼足,或云顶礼佛足者。我所高者顶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礼之极也。”
〔3〕色身,自四大五尘等之色法而成身,故名色身。《楞严经》十:“由汝念虑,使汝色身。”
〔4〕《血脉论》:“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而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又《心王铭》云:“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按语:心与性,在《坛经》中往往有不同的解说,此处六祖将心识分为两层,称前六识为六门,别立第八识为心地,即含藏一切诸法种子的阿赖耶识。与心地相对的“性”,有人认为即是临济禅师所说之“无位真人”。太虚大师认为是“无漏智种起的现行般若”,即此心本具的无漏种子现行时与之俱生的般若智慧。烦恼生起时,即自性迷,般若智慧现行时,则自性觉:
“此心不但从本以来自性清净,亦从本以来而有无明——“此心从本以来”六字,应双贯“自性清净”及“而有无明”读——为无明染而有染心,则无始有漏种子恒起现行而成诸杂染法也。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则虽有漏现行,而真如体及无始无漏种不以之变失也。此在真如宗之圣教,无不如是说者。故基师于《宗轮论记》设问答云:“有情无始有心称本性净,心性本无染,宁非本是圣?’答曰:“有情无始心性亦复有心即染,故非是圣。”又问:“有心即染,何故今言心性本净,说染为客?客主齐故。”答曰:“后修道时,染乃离灭,唯性净在,故染称客。”据此一文,亦可见于真如体不可离不可灭之净相净用,得称为主之性净也。’(太虚,《佛法总抉择谈》)
〔5〕诸佛菩萨以爱念给一切众生之心,曰慈悲。显教以观音为阿弥陀佛之弟子,密教以观音为阿弥陀佛之化身。
《达摩多罗禅经》下:“修行者若欲广修慈心,先当系心所缘,渐习令无量。灭除过恶,心不诤竞,亦无怨结,无恚清净。谓于亲、中、怨三种九品众生无量无数,安处十方,尽三分际,淳一乐行。唯除国土世界,于众生世界周普总缘成就游。行者修慈方便,先等心思惟,总缘一切众生,令心坚固,灭除嗔恚而起慈心,是名总观慈无量三昧。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还行吧,是繁体的就更好了

评分

:..丁福保1.丁福保等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大学经典坛经乃中国僧人著述中唯一被奉为经者,其主要内容,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讲堂传法授戒的记录。与金刚经、维摩经、心经等流行广泛的佛教经典都有为数众多的注释本不同,在坛经流行的千余年间,国内禅门为之作注者盖鲜。近代以来至于近年中,国内外才涌现出众多的大学经典坛经注释之书,不下数十种。但在各种注释中,丁福保的六祖坛经笺注是内容最为丰富、征引最为广泛、解说相当全面、理解较为可靠的一种。坛经还采集了唐宋以来,众多高僧大德对坛经的精彩评论,内容涉及六祖身世以及坛经的心要、核心术语的解说与分析、参禅的用功方法、禅净之争的会通等,生动、鲜活地展示了禅门之中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对于坛经的不同阐释与解读。相信对于现代人阅读坛经,应该会有启发。非常好的一本书,京东配送也不错!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

评分

  所以,孔子在《易经》坤卦《系传》上就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首先提出《易经》就是一部讲因果律观念的书;包含物理世界的因果律、精神世界的因果律、行为的因果律、理念的因果律。所以《易经》可以占卜、算命、看病等等,也就是根据这个因果律来的。孔子很伤心地在坤卦《系辞》上讲:“臣杀其君,子杀其父”,讲春秋战国三、四百年中,社会之混乱,人类道德之堕落,儿子杀父亲,臣下杀长官的,太多了!此“非一朝一夕之故”,这不是偶然的,“其所由来者渐已”,是因果慢慢累积起来的。

评分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惠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惠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惠能在槽厂(舂米作坊)舂米的时候,五祖去给问他一些话,从话里听出来惠能是真正的开悟了,于是五祖拿竹杖在地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惠能,让惠能连夜逃走。于是惠能连夜远走南方,跟随打猎人隐居15年之后,出山说法,在曹溪宝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

评分

佛经说:大彻悟人,法身报身,了无有二。是以肉身不坏,发爪能长,威仪摄物,历劫香光。作肉身观如是,作法身观亦如是。其父原是小官吏,后因过失而被谪居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惠能出生三岁时,父亲病逝,他靠卖柴养母为生活。后因自感与佛教有缘,遂于唐咸亨三年(672)离开广东北上,到湖北黄梅县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后在弘忍命门徒作偈呈验以选拔传法继承人时,他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受到弘忍首肯而授与衣钵成为传法继承人,世称禅宗六祖。后为逃避争夺继位权的对立派追杀,惠能离寺南归,长期辗转流徙于岭南四会、怀集等地,过着隐居生活。仪凤元年(676),他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观光法会,因一论风幡的禅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而折服该寺主持,请他升座说法,奉其为师,并自此在该寺从事传教活动。翌年,他前往韶州住持宝林寺(今南华寺),并在大梵寺设坛讲经说法,为其后开辟:“南宗”奠定了基础。惠能在宝林寺30余年,悉心传道,弘法不辍。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笈,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与“北宗”相比较而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北宗”在禅宗中的主导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门下治学的门徒数以千计。其后,他的弟子集录其讲经的要义,编纂成《坛经》一册。该书反映出惠能对传统佛教教义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禅宗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从而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惠能于延和元年(712)返归新兴定居,翌年圆寂于国恩寺。今南华寺内所供六祖像,相传为惠能的真身。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偈子,违背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偈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评分

《六祖坛经》还主张唯心净土思想。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惠能反对离开世间空谈佛法,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评分

非常好的版本,值得一读。

评分

书好,物有所值,值得购买。

评分

《六祖坛经》是“中国第一部白话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