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伦理思想

黑格尔的伦理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Allen W.Wood 著,黄涛 译
图书标签:
  • 黑格尔
  • 伦理学
  • 哲学
  • 德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历史哲学
  • 精神现象学
  • 法哲学
  • 政治哲学
  • 辩证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159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87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德意志古典法学丛编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2
字数:4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法学、哲学以及政治学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对此领域感兴趣的普通大众。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德意志古典法学

德意志法哲学系列

理清德意志古典法学来龙去脉,旁及之前于之后德国政治哲学与法哲学的发展,展示德意志古典法学致思方向和基本品质

当代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著名专家、斯坦福大学哲学系阿伦?W?伍德教授享誉国际学界的论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伍德教授的代表作,也是使他为国际学界所知晓的一部著作。本书虽然题名为《黑格尔的伦理思想》,实则是对于《法哲学原理》一书的系统的解读,与之前对于黑格尔伦理思想的研究不同,伍德教授并不认为,黑格尔的伦理思想的基础存在于逻辑学中,而存在于法哲学中,因为正是在后者那里,深刻地解释了黑格尔自由观的社会性的层面,本书*终落脚于《法哲学原理》中的伦理生活部分,不仅对于黑格尔的伦理生活的各个要素详加考证,而且对于黑格尔的伦理生活观念同现代自由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讨论。

作者简介

? 作者:[美]伍德(Allen William Wood)(born October 26, 1942) is an American philosopher specialising in the work of Immanuel Kant and the German Idealists, with particular interests in ethics and social philosophy. He is the Ruth Norman Halls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tIndiana University and has held professorships and visiting appointments at numerous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In addition to popularising and clarifying the ethical thought of Immanuel Kant, Wood has also mounted arguments against the validity of 'trolley problems' in moral philosophy. 译者黄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律科学与管理专业博士生,商务印书馆《法意》辑刊编委。主要研究领域:德国古典政 治法律哲学,近代自然权利理论。即将出版:《康德通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康德的法权体系》(商务印书馆,2011年)、《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疏解》(华夏出版社,2012年),承译《费希特法权学说的演变与发展》(商务印书馆,2013),师从赵明教授。

译者:黄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律科学与管理专业博士生,商务印书馆《法意》辑刊编委。主要研究领域:德国古典政 治法律哲学,近代自然权利理论。即将出版:《康德通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康德的法权体系》(商务印书馆,2011年)、《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疏解》(华夏出版社,2012年),承译《费希特法权学说的演变与发展》(商务印书馆,2013),师从赵明教授。

目录

缘起/ⅰ
“德意志古典法学丛编”出版说明/ⅰ
中译本说明/ⅰ
中文版序/ⅰ
英文版序/ⅰ
引文缩写/ⅰ
导论/
1作为思辨哲学家的黑格尔/
2辩证逻辑/
3思辨逻辑是死的,但黑格尔的思想是活的/
4思辨哲学与现代社会/
5黑格尔有一种伦理学吗?/
6合理与现实/
7黑格尔的实践哲学/
第一部分黑格尔的伦理理论
第一章自我实现/
1. 1伦理理论与自我意识/
1. 2精神/
1. 3现代的自我理解/
1. 4抽象法权/
1. 5道德/
1. 6现代伦理生活/
1. 7现代国家/
1. 8一种自我实现的理论/
1. 9历史化的自然主义/
第二章自由/
2. 1黑格尔与自由/
2. 2作为可能性的自由和作为现实性的自由/
2. 3自由与自律/
2. 4作为善的自由/
2. 5积极自由会导致极权主义吗?/
2. 6绝对的自我能动性/
2. 7自我能动性与他者/
2. 8“守在自己身边”/
2. 9处在我的规定性中的自由/
2. 10客观自由的体系/
2. 11黑格尔的自由和通常意义上的自由/
第三章幸福/
3. 1古代的幸福与现代的幸福/
3. 2客观性问题/
3. 3利己主义的问题/
3. 4自然意志、决心与选择/
3. 5康德的幸福观/
3. 6幸福的无规定性/
3. 7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幸福?/
3. 8自由相对于幸福的优先性/
3. 9一般意义上的法权/
3. 10黑格尔的制度论/
第二部分抽 象 法 权
第四章承认/
4. 1针对抽象自由的法权/
4. 2费希特的承认理论/
4. 3“人只有在他者之中才能成为人”/
4. 4法权关系/
4. 5对于自我确定性的欲望/
4. 6为承认而斗争/
4. 7主人和奴隶/
4. 8普遍的自我意识/
4. 9黑格尔的承认辩证法/
4. 10压迫的现实/
第五章人格、财产与法律/
5. 1人格及其针对物的抽象法权/
5. 2财产权作为根本权利/
5. 3自我取得和奴隶制/
5. 4针对人格自身的法权/
5. 5抽象法权的种种限制/
5. 6抽象法权与实定法/
5. 7私有财产/
第六章惩罚/
6. 1报应论/
6. 2惩罚作为法权的恢复/
6. 3罪犯意志的虚无/
6. 4同意接受惩罚/
6. 5黑格尔理论的不完整性/
6. 6侵害法权和侵害法律/
6. 7惩罚的尺度/
6. 8死刑/
6. 9我们是否能期待在伦理层面为惩罚提供证成?/
第三部分道德
第七章道德的概念/
7. 1道德概念的发展:图宾根和伯尔尼
时期(1793~1796)/
7. 2超越道德:法兰克福(1796~1800)/
7. 3道德与伦理生活的对立:耶拿
时期(1801~1806)/
7. 4《精神现象学》(1807)/
7. 5主体性/
7. 6道德上的应然与客观性/
7. 7主体性与行动/
第八章道 德 意 志/
8. 1归责/
8. 2道德运气与过失/
8. 3善/
8. 4康德论善良意志/
8. 5黑格尔论善良意志/
8. 6道德价值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因果性/
8. 7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
第九章道德法则的空洞性/
9. 1空洞性的指控/
9. 2康德的普遍法则公式/
9. 3矛盾和相互冲突的意愿/
9. 4普遍法则的标准/
9. 5某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9. 6康德有关道德法则的演绎/
9. 7康德演绎的失败/
9. 8普遍的可适用性和集体的合理性/
9. 9道德意志的空洞性/
9. 10目的和经验性的动机/
9. 11空洞性与黑格尔式的道德/
第十章良知/
10. 1良知在黑格尔伦理学中扮演的角色/
10. 2费希特的道德认识论/
10. 3弗里斯和信念伦理学/
10. 4有关道德错误与道德责难的问题/
10. 5针对上述问题的某些解决办法/
10. 6对弗里斯的错误批判/
10. 7信念伦理学的空洞性/
10. 8良知的伪善/
10. 9洞见的法权/
10. 10洞见与责任/
第四部分伦 理 生 活
第十一章伦理的客观性/
11. 1何谓“伦理生活”?/
11. 2伦理生活的两个方面/
11. 3作为精神的伦理生活/
11. 4伦理秩序/
11. 5伦理的个体性/
11. 6浪漫派的多元主义/
11. 7黑格尔的普世论/
11. 8个体性作为伦理原则/
11. 9作为普世标准的伦理生活/
第十二章伦理的主观性/
12. 1伦理意向/
12. 2伦理义务/
12. 3源自关系的义务/
12. 4源自关系的义务和普遍反思/
12. 5伦理德性/
12. 6德性与正直/
12. 7伦理生活和主观性的反思/
第十三章伦理的局限/
13. 1伦理事物的短暂性/
13. 2伦理生活的循环/
13. 3历史的最高法权/
13. 4历史与相对主义/
13. 5世界历史个体/
13. 6超越伦理事物/
13. 7行使为不当之事的法权/
13. 8历史的自我含混/
13. 9黑格尔的非道德主义/
第十四章现代伦理生活诸问题/
14. 1现代国家的原则/
14. 2合理性与主体性/
14. 3市民社会:主观自由和合作精神/
14. 4黑格尔的两难:主观自由还是伦理目标/
14. 5实体性和反思/
14. 6男性与女性/
14. 7市民社会中的贫困/
14. 8黑格尔是否提供了答案?/
14. 9贱民的精神状态/
14. 10既无权利,亦无义务的等级/
14. 11伦理的自我瓦解/
结论/
1伦理与社会/
2作为自由主义者的黑格尔/
3黑格尔与自由主义之间的对立/
4自由社会/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黑格尔的社会与政治思想一直以来受到哲学研究者的关注,研究政治理论和观念史的人对之关注尤甚。但相关讨论却总是忽视其社会与政治理论的哲学基础。在此,我所谓的“哲学基础”,不是指他的思辨形而上学。我怀疑,黑格尔的伦理学理论之所以被忽视,理由之一就是人们一度认为“哲学基础”就是他的思辨形而上学。如果你想详尽考察这些基础,想必早就知道这样做费力不讨好,至少从社会理论和政治理论的角度来看是如此。如果你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会竭力地避免这样做。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会陷入一种自欺境地,认为在黑格尔辩证逻辑中一定有某种隐微的真理,认为它能提供进入黑格尔的社会思想大门的一把一度被隐匿的钥匙。
  我之所谓“哲学基础”是指一种伦理理论,正是在此伦理理论的基础上,黑格尔提出了他对现代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批判性思考。这一主题之所以被忽视,是因为有人认为它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我希望证明这种看法完全是错的。黑格尔的哲学立场的确会使其伦理理论变得模糊,并且,他的伦理理论也不能归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结果论(consequentialism)或义务论(deontologism)阵营,相反,它包含对这两者的批判。尽管如此,黑格尔的伦理理论仍然存在,并且这种理论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很有说服力;不仅应受到道德哲学家们的认真对待,也应引起对其社会与政治思想感兴趣的人士的关注。
  在20世纪晚期的岁月中,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黑格尔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思想家,我们不能忽视他,也不能轻易地将他打发。然而,我们却看到,人们通常是故作高深地谈论其思想的大致框架,而不是去阅读和理解他的著作。在英语学界的学者中,人们能看到的是一副被简化了的,也是被曲解了的黑格尔形象;人们认为他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名人,是一位德国观念论者,这位观念论者主张一种含有模糊宗教内容的神秘主义形而上学,是社群主义伦理思想的倡导者,还是康德的批判者和启蒙的自由主义者。这些都是黑格尔呈现给我们的形象,但这些形象在英语学界的哲学研究者的心中所引起的种种联想,在近两个世纪以来,一直与他的自身处境脱离,这尤其是(并且主要是)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宣传的后果。这些联想只是误导性的陈腔滥调。它们强化了一种意识形态的看法,即认为,研究黑格尔将使我们忘记过去。
  ……

前言/序言

  《黑格尔的伦理思想》是当代著名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专家、斯坦福大学哲学系阿伦·W.伍德教授享誉国际学界的论著。著名的黑格尔研究专家哈里斯(H.S.Harris)教授甚至评论说,在英语学界,本书是自布拉德利(Bradley)的《伦理学研究》(Ethical Studies)以来对于黑格尔伦理学的最为重要的研究。
  伍德教授著作等身,学术视域极其开阔,尤以《黑格尔的伦理思想》《马克思》Allen W. Wood,Karl Marx,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1;2nd edition,London:Taylor and Francis,2004.和《康德的伦理思想》Allen W. Wood,Kant.s Ethical Though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2008年出版了题为《康德式伦理学》的缩略版[Kantian Eth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最为著名。这三本书早已成为德国观念论哲学研究领域中的经典文献,可惜一直以来坊间未曾见其中译本。
  尽管《黑格尔的伦理思想》通常被视为一部伦理学著作,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被视为对《法哲学原理》一书的体系性疏释。这本书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如下基本观念,即黑格尔的伦理思想不是存在于其形而上学著作中,而是存在于其法哲学中。这就极大地拓展了黑格尔伦理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在这部作品中,伍德不仅讨论了人权、惩罚、道德责任的标准、个体良知等主题,更重要的是,他将有关黑格尔的伦理生活的考察置于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的语境中,揭示了黑格尔思想同当代自由主义之间的分歧。本书具有思想史的视野,不仅在黑格尔整个哲学思想框架中讨论其伦理思想理论,还涉及黑格尔伦理思想与他的同时代康德、费希特以及弗里斯(J.F.Fries)等人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伦理生活”概念是黑格尔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理解黑格尔政治哲学的关键概念。伍德此书对于伦理生活概念的考察极其详尽,得出了许多颇具见地的观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揭示了在黑格尔的笔下,精神的自我实现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因此,黑格尔的伦理生活理论就不是一种个人性的理论,而是一种具有内在社会性的自由理论。揭示伦理生活概念的内在结构和要素,可以为我们认识现代社会和国家的本质提供极其深刻的启示,也为我们批判现有的一切社会和国家提供指引。
  伍德教授十分关心本书的出版,在详细询问中国学界有关德国观念论哲学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他专门为中国读者撰写了中译本序言。透过这个序言可以看出,伍德教授十分明了德国观念论哲学研究,尤其是黑格尔的研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以及对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政治与社会思想的意义。
  译文初稿完成后,请留德攻读博士学位的友人汤沛丰同志校译了注释部分的德文文献,并请他通读过一遍译文,订正了不少错误,特此表示感谢。


《理性与自由的轨迹:一种对个体与社会生存的哲学探索》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哲学体系的梳理,也非对某一特定时期学术观点的汇集。相反,它是一次关于人类如何理解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如何构建有意义的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哲学思辨之旅。我们将跳出僵化的思想框架,追问那些贯穿古今、影响深远的根本性问题:何谓“善”?我们应如何行动?个体自由的边界何在?社会正义的基石又是什么? 我们生活的时代,信息爆炸,观念多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也日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这些古老的哲学命题,显得尤为迫切。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审慎的、不带偏见的视角,引导读者一同探究这些复杂议题背后隐藏的逻辑与价值。我们不试图给出普适性的答案,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追问、不断修正的过程。我们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不同思想脉络的理解,激发我们自身对生存意义、道德责任和社会伦理的深刻反思。 第一章:个体存在的根基:意识、自我与自由的萌芽 在本章中,我们将从最根本的起点——个体的存在——出发。我们首先要审视的是“意识”的本质。意识如何产生?它与物质世界有何关联?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但我们更要超越二元论的简单划分,探讨意识在感知、记忆、情感以及想象等不同层面的复杂运作。个体如何形成对“自我”的认知?“自我”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还是一个不断流动、由经验塑造的过程? 这一章的核心在于探讨“自由”的哲学意涵。我们常常将自由理解为不受外部束缚,但这种理解是否足够?是否存在内在的自由,即摆脱自身欲望、偏见和非理性冲动的束缚?我们将考察不同哲学传统对自由意志的讨论,从决定论的挑战到自由意志的辩护,思考个体在做出选择时,究竟有多少真正的自主权。这种对个体自由的理解,将直接影响我们后续对道德责任和社会伦理的探讨。 第二章:道德的疆域:价值、义务与良知的审判 一旦个体意识和自由的可能性被初步确立,我们便自然而然地进入“道德”的领域。何谓“善”与“恶”?道德价值的来源是什么?是源于神圣的启示,还是人类的理性,亦或是社会习俗的约定?我们将考察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探讨其在评价行为后果时的优势与局限。同时,我们也将深入德性伦理学的世界,理解何为“良好”的品格,以及美德在塑造个体道德行为中的关键作用。 本章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义务”的概念。康德的绝对命令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基于理性的道德义务框架,强调尊重他人作为目的本身,而非仅仅作为手段。我们将剖析义务伦理学的核心原则,以及其在处理道德困境时所面临的挑战。良知,作为个体内心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又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是道德判断的最终仲裁者,还是需要接受更普遍的理性检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我们试图勾勒出个体道德判断与行动的复杂图景。 第三章:社会契约与正义的构建:秩序、权利与共同善 个体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生活在由人组成的社会之中。因此,对个体生存的哲学探索,必然延伸到对社会组织与秩序的思考。在本章中,我们将审视“社会契约论”的不同版本,从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悲观描绘,到洛克对个人财产权的强调,再到卢梭对“公意”的理想化追求。这些理论试图解释,为何人们愿意放弃部分自然自由,建立政治权威,以换取安全与稳定。 “正义”是社会秩序的核心价值。何种分配方式才算公平?个体应享有哪些基本权利?这些权利的来源是什么?我们将探讨不同形式的正义观,包括矫正性正义、分配性正义,以及程序性正义。我们将分析自由至上主义对国家干预的警惕,以及社群主义对集体认同与共同善的强调。理解这些不同的正义理论,有助于我们辨析当代社会中的各种冲突与争论。 第四章:自由与束缚的张力:个体权利、公共利益与国家权力 在现代社会,个体自由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张力,是永恒的议题。我们如何在保障个体不受侵犯的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福祉?国家权力的边界何在?它是否仅仅是保护个体权利的工具,还是可以主动引导社会朝着“善”的方向发展? 本章将深入探讨“自由”与“束缚”之间的动态平衡。我们将考察对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基本权利的保护,以及这些权利在现实中可能面临的限制。同时,我们也需要审视那些旨在维护公共利益的法律与政策,如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合法地限制个体自由?我们将分析不同哲学思想对国家角色的定位,以及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 第五章:历史的演进与伦理的进步:走向更高级的理性与自由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历史,这其中也包含了伦理思想的演进。我们是否能够从历史中学习,从而避免过去的错误,并朝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在本章中,我们将以一种历史的视角,回顾人类伦理观念的变迁。 我们将关注那些推动伦理进步的关键时刻,例如废除奴隶制、争取妇女权益、推动人权运动等。这些运动的背后,往往是对个体尊严、平等与自由的深刻认识的觉醒。然而,我们也必须警惕历史的循环,以及那些企图否定进步、回归旧秩序的倾向。 最终,本章旨在探讨一种“伦理的进步”的可能性。这种进步是否意味着一种超越一切文化、一切时代的普适性道德原则的出现?还是说,它更多地体现在我们不断拓展理解的边界,深化对自身以及他人的同情与关怀?我们将以开放的心态,思考人类能否通过不断的反思与实践,走向一个更加理性、更加自由、也更加公正的世界。 结语:哲学思考的当代意义 本书的旅程即将结束,但哲学思考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所探讨的个体存在、道德抉择、社会构建与历史演进,并非仅是抽象的理论游戏,它们直接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关乎我们共同塑造的未来。 在当下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重拾对根本性问题的追问,拥抱批判性思维,保持对不同思想的开放态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的能力。本书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于自身存在的深刻认知,对于道德责任的坚定担当,对于社会公正的持续追求。愿我们都能在理性与自由的轨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并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试图梳理这本书的内在逻辑结构,但坦率地说,它的章节过渡处理得有些过于跳跃和晦涩。尤其是在讨论到某一核心概念的延伸应用时,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完全掌握了前文所有复杂的哲学语境,直接抛出了几个深奥的推论,让人常常需要频繁地回溯到前几页,甚至前几章去寻找那个缺失的连接点。这种“跳跃式”的叙述方式,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构成了一道陡峭的门槛。我尤其对第三章末尾处理“普遍意志”与“个体自由”冲突时的论证力度感到不满,感觉作者像是匆忙收尾,没有充分展开必要的辩证分析,留下了太多悬而未决的疑问。它更像是一本写给同行的内部研讨记录,而非面向更广阔读者的入门导览,这使得阅读过程中的那种连贯性和流畅性大打折扣。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思想的“迷宫漫步”,充满了对传统观念的颠覆性挑战。作者的笔触犀利而极富批判性,他毫不留情地解构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基石。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义务”与“情感”之间复杂张力的描绘,那段文字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作者正站在一个高地上,俯瞰着人类文明中那些自相矛盾的构建。他拒绝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热衷于展现矛盾的丰富性。这种写作姿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却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它迫使我不断地去质疑自己固有的判断,去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道德律令,去思考在更深层次的结构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立足和行动。这是一种极度“消耗心智”但又“极度滋养”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沉稳的深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初拿到手时,就有一种莫名的庄重感油然而生。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略带磨砂的质感,每次翻阅时指尖都能感受到细微的颗粒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厚重。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不反光,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排版上,作者显然在细节之处下了不少功夫,页边距留得恰到好处,使得文字的呼吸感很强,不会显得拥挤。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每章的开头都会有一段引人深思的引语,这些精选的文字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接下来内容的精妙预设,让人在进入正式论述前,就能先在大脑中搭建起一个初步的思维框架。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个体责任和集体认同之间微妙平衡的把握,其洞察力达到了近乎预言的高度。作者对现代社会中“疏离感”的分析,并非停留在现象的表层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现代性自我建构过程中的内在悖论。他描绘的图景是清醒而残酷的:我们渴望绝对的自主权,却又无法承受绝对的孤独;我们追求个体的完整性,却又在潜意识中依赖于某种更高的、超越性的框架来定义自身存在的意义。读完最后几页,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精神洗礼,所有的焦虑和困惑似乎都找到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来安放。这种将个人经验放置于宏大哲学框架之下的叙事能力,是这本书最非凡的成就,它给予的不是安慰,而是理解——一种更强大、更具韧性的理解。

评分

关于本书的注释和索引系统,我必须指出,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实在是不够细致,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敷衍了。对于这样一部涉及大量历史背景和跨学科引用的著作而言,详尽的脚注本应是帮助读者理解深层意涵的生命线。然而,书中许多关键术语和典故,缺乏必要的解释性注释,读者只能依赖自己已有的广博知识储备来填补空白。更令人沮丧的是,书后的索引列表似乎很不完整,我多次试图查找特定人物或核心概念的出现页码,结果都无功而返,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在写作或复习过程中进行快速定位和交叉引用的效率。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其工具性的完备性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认为本书的编辑和校对环节明显存在疏忽,大大削弱了其作为参考工具书的价值。

评分

好书。值得研究黑格尔的一看,尤其是伦理学

评分

很好的题目,持续关注,强烈推荐

评分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ok很不错!!!!

评分

ok很不错!!!!

评分

很好的题目,持续关注,强烈推荐

评分

此套图书,质量都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