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先秦诸子的思想流派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坦白说,《吕氏春秋》在我的印象中,总是被定位在“杂家”这个略显模糊的标签下。然而,读完这个修订本,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它展现出的那种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气魄,简直令人叹服。书中对农耕、礼仪、兵法、阴阳五行等各种知识的系统梳理和整合,体现了一种极高的智慧高度。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个严密的、服务于“法治天下”的理论框架。特别欣赏它在“审分量”和“贵忠义”方面的论述,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充满了实践指导的价值。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做得相当考究,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让人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句话。
评分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文献的可靠性和注释的准确性。这本修订版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可以看到编者在注释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深入挖掘了词语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引申义和引申义。有些地方的考证细节,即便是对照其他一些严肃的学术刊物,也毫不逊色。更重要的是,它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做到了语言的现代化,避免了那种生硬的、让人出戏的“翻译腔”。读起来感觉非常流畅,仿佛作者就在你身边,为你娓娓道来当年吕不韦门客们的奇思妙想。这本书让我对“大秦一统”背后的思想基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政治和军事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文化和哲学的层面。
评分这本《博雅文渊阁:吕氏春秋译注(修订本)》,我拿到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断断续续读了好几遍。说实话,初看时觉得有些晦涩,毕竟是先秦时期的文献,文字的隔阂感是很强的。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那种独特的思想魅力所吸引。它不是简单的历史叙事,更像是一部哲学体系的构建。书中对于“时”的把握,那种顺应天道、把握时机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它强调的“贵义不贵言”的处世哲学,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处事方式。译注的版本非常贴心,对于那些拗口的古文提供了现代的解读,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原著的风采。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指导人生、洞察世事的宝典。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那种感觉是其他很多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说实话,我买过好几本关于先秦思想的书籍,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通俗化,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这本《博雅文渊阁:吕氏春秋译注(修订本)》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既保持了文本的严肃性,又通过现代的译注,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每次读完一章,我都会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梳理一下核心观点,往往能发现自己过去思维中的盲区。尤其是关于“道法自然”与“人事变迁”的辩证关系,阐述得非常精妙,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深刻洞察。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其价值远超其定价。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汲取,不如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我特别喜欢其中那些充满生活哲理的小故事和比喻。《贵生》、《论要》、《察微》,这些篇章读来,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它所倡导的“人皆有才,要善用之”、“物各有宜,不可强求”的理念,在如今这个强调个体价值的时代,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教导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和位置。对于那些追求内心平静和处世智慧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文字的韵律感也很好,即使是严肃的理论阐述,读起来也有一种古典的节奏美。
评分据《史记》等书记载,《吕氏春秋》为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纂。尽管这部书出自诸宾客儒士之手,但它基本上反映了主持人吕不韦的思想。 《吕氏春秋译注(修订本)》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一定是豫让,别让他跑了!
评分当然,人们得更加小心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最后遗言,哪怕它们只是假装说出来的。在一个雷声隆隆和唉声叹气的世界里,只出版些小故事和小观察;有这么多大事要事不谈,净谈些琐屑小事;对远离事件中心的现象耿耿于怀。毫无疑向,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不足之处吧,而我则乐意承认,出版决定也曾引起我的种种忧虑。但是首先,作家所发表的意见,较之不受它们影响在宇宙空间里奔驰的两亿七千万立方米的地球,它们的份量孰轻孰重,总还是有某种差别的吧,这是无论如何都必须加以承受的。其次,读者也许会认为这本书凝聚力不足,为此我或许可以援引我的主要作品,它们可能
评分物美价廉
评分很厚一本,内容不错的
评分其实此说不够说明“不法先王” 的主张,并且和“时不与法俱至”的话是恰相冲突的。如果真是“古今一也, 人与我同耳”,先王之法何以不可得而法呢?何以还怕“时不与法俱至”呢? 大概“法后王”之说出于荀卿,但荀卿所谓“法后王”并不含有历史演化的 意义,只是说“文久而灭”,不如后王制度之粲然可考,既然古今同理,何 必远谈那“久则论略”的先王制度呢?韩非、李斯一辈人虽然也主张“不法 先王”,但他们似受了自然演化论的影响,应用到历史上去,成为一种变法 的哲学。韩非所谓“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即是此书所谓“有要于时, 时不与法俱至”,这才是此书主张不法先王的真意义。这是作书的大意。主旨在于“法天地”,要上揆度于天,下考验于地,中审 察于人,然后是与非,可与不可,都不能逃遁了。分开来说, 此与《察今》篇的“七十一圣”一段相同。议奏中又切责诸生“不师今而学 古”,“语皆道古以害今”,又说“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又有“以古非今 者族”的严刑。这都是《五蠹》篇和《察今》篇的口气。究竟还是《吕氏春 秋》采纳了韩非的思想来做《察今》篇呢?还是李斯借了吕不韦来发挥他自 己的变法哲学呢?还是李斯不过实行了韩非的哲学呢?还是李斯、韩非同是 时代的产儿,同有这种很相同的思想呢?——可惜我们现在已无法解答这些 疑问了。
评分豫让就把剑拔出来了。
评分如标题,你要相信他的注解译文 就相信吧 不相信 也可自己翻译 反正是简体横版
评分东西很好,下次再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