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文物精品集

四川博物院文物精品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四川博物院 編
圖書標籤:
  • 四川文物
  • 博物館藏品
  • 文物圖錄
  • 四川博物院
  • 曆史文化
  • 藝術
  • 考古
  • 中國古代史
  • 精品文物
  • 文化遺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26937
版次:1
商品編碼:10753616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5-01
頁數:28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四川博物院文物精品集》是為四川博物院新館建成而齣版的一部大型院藏文物精品圖錄,收入瞭院藏的牛紋銅罍、銅雙劍鞘、碧玉塊、浮雕石棺、釋迦造像龕、西王母畫像磚、四騎吏畫像磚、舞蹈陶俑、青花龍紋扁執壺、石澗敲冰古琴等精品文物200餘件,反映瞭巴蜀地區的曆史文化傳統和人文風貌。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編 青銅器
1.象首耳獸麵紋銅罍
2.牛紋銅罍
3.蟠龍蓋獸麵紋銅罍
4.蟠龍蓋獸麵紋銅罍
5.羊首耳渦紋銅罍
6.牛首紋銅鉞
7.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
8.錯銀雲水紋銅壺
9.棕提梁銅壺
10.鳳鳥紋銅鈁
11.錯锡銅缶
12.帶蓋單耳銅鍪
13.錯金銅編鍾
14.虎紐諄於
15.銅鉦
16.銅雙劍鞘
17.虎斑紋木柄劍
18.平肩圓刃鉞
19.虎斑紋十字銅戈
20.獸麵紋三角形銅戈
21.虎紋銅戈
22.牛鼠紋銅矛
23.麯柄銅匕
24.麯頭銅斤
25.銅削
26.巴蜀印章

第二編 玉器
1.碧玉璜
2.碧玉塊
3.玉琮
4.玉璋
5.永陵玉大帶
6.謚寶
7.菊花紋碧玉扁瓶
8.三獅戲球青玉蓋鼎

第三編 石刻
1.石雕力士器礎
2.石雕天祿闢邪器礎
3.石雕撫瑟俑
4.石翁仲
5.石雕執鍤俑
6.浮雕石棺
7.浮雕石倌蓋(拓片)
8.浮雕石棺側闆(拓片)
9.無量壽佛
10.釋迦造像龕
11.背屏式佛立像
12.背屏式佛立像
13.背屏式佛坐像
14.觀音菩薩頭造像
15.佛坐像
16.背屏式佛立像

第四編 畫像磚
1.伏羲女媧畫像磚
2.西王母畫像磚
3.日神羽人畫像磚
4.月神羽人畫像磚
5.仙人騎鹿畫像磚
6.鳳闕畫像磚
7.四騎吏畫像磚
8.伍伯畫像磚
9.導車畫像磚
10.車馬過橋畫像磚
11.播種畫像磚
12.荷塘漁獵畫像磚
13.鹽井畫像磚
14.庖廚畫像磚
15.釀酒畫像磚
16.羊尊酒肆畫像磚
17.市井畫像磚
18.駱駝載樂畫像磚
19.盤舞雜技畫像磚
20.宴樂畫像磚
21.講經畫像磚
22.養老畫像磚

第五編 陶瓷器
1.說唱陶俑
2.觀賞陶俑
3.撫琴陶俑
4.舞蹈陶俑
5.執鏡提鞋陶俑
6.跪坐執鏡陶俑
7.提罐陶俑
8.哺乳陶俑
9.陶方相俑
10.陶樓
11.托盤獻食陶俑
12.彩繪提魚陶俑
13.庖廚陶俑
15.青釉男文吏俑
14.鎧甲男騎俑
16.青釉牽馬俑
17.青釉駱駝俑
18.人首雞身俑
19.邛窯綠釉省油燈
20.耀州窯青釉劃花魚藻紋碟
2I.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海瓶
22.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花葫蘆瓶
23.龍泉窯青釉洗式五管花插
24.龍泉窯青釉纏枝化卉雲龍紋供子罐
25.龍泉窯青釉花卉紋蓋罐
26.青花龍紋扁執壺
27.青花鬆竹人物圖三足香爐
28.青花雞心碗
29.青花人物故事紋蓋罐
30.青花八仙過海梅瓶
31.琺華瓷蓋罐
32.琺華雙耳瓷瓶
33.孔雀藍釉蟠螭紋香爐
34.青花蓮鶴紋素獅紐熏爐
35.德化窯白釉饕餮紋簋式爐
36.鬥彩十二月花卉杯
37.粉青釉三孔葫蘆瓶
38.白釉地綠龍戲珠蓋罐
39.金地粉彩佛
40.青花花果紋執壺

第六編 書畫
1.趙佶《臘梅雙禽圖》
2.劉鬆年《雪山行旅圖》
3.宋拓《潭帖》(十捲)
4.唐棣《攜琴遠眺圖》
5.俠名《林原雙羊圖頁》
6.佚名《荷塘聚禽圖》
7.佚名《鷹擊天鵝圖》
8.杜瓊《迭嶺鬆溪圖》
9.陳洪綬《籠鵝圖》
10.祝允明《草書詩捲》
11.張路《望雲圖》
12.唐寅《虛閣晚涼圈》
13.藍瑛《溪上炊煙圖》
14.文徵明《高人名園圖》
15.王鐸《行書琅華館捲》
16.趙左《溪山平遠圖》
17.倪元璐《行草五律》
18.普荷《山水冊》
19.程正揆《江山臥遊圖捲》
20.傅山《草書獨遠閣屏》
21.龔賢《五雲結樓圖》
22.硃耷《仙洲雙鶴圖軸》
23.吳協《鬆亭垂釣圖》
24.石濤《山水圖軸》
25.華喦《高鬆雙鶴圖》
26.邊青民《蘆雁雜畫冊》
27.李解《花卉蔬果冊》
28.金農《雙鈎竹圖軸》
29.黃慎《鍾馗小妹圖》
30.鄭燮《墨竹圖》
31.羅聘《墨梅圖捲》
32.鄧石如《隸書西都賦屏》
33.龔有融《水墨山水屏》
34.齊白石《九鞦圖捲》
35.徐悲鴻《六駿圖》
36.張大乾《臨摹敦煌壁畫南無觀世音菩薩》
37.傅抱石《泛舟圖》

第七編 雜項
1.陶座銅搖錢樹
2.石澗敲冰古琴
3.鍍銀銅豬
4.引鳳百衲七弦琴
5.“誦馀”七弦琴
6.芙蓉化瓣紋金碗
7.蟠螭紋犀角杯
8.鏤雕人物金發飾
9.吳之瑤竹雕筆筒
10.濮澄竹雕筆筒
11.硃三鬆竹雕筆筒
12.瑤池獻壽竹雕筆筒

第八編 民族文物
1.阿嵯耶觀音
2.金剛薩埡
3.文殊菩薩
4.白傘蓋佛母唐卡
5.白度母唐卡
6.格薩爾王唐卡
7.十一麵韆手韆眼觀音唐膏
8.銀酥油壺
9.蓮瓣紋銅鎏金蓋罐
10.鎏金鑲鬆石火鐮
11.鎏金銅麵具
12.彩繪硃漆皮鎧甲
13.銀鞘腰刀
14.鑲鬆石銀壓發
15.彩繪菱形網紋鷹爪足木漆碗
16.鎏金三龍柄銅淨水壺
17.金酥油燈
18.銀絲盤花嵌珊瑚呷嗚盒

前言/序言

巴蜀大地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跡眾多。世界遺産和文化遺存都位居全國前列。四川博物院是我省重要的文物收藏、展示和研究中心。
四川博物院是一座大型曆史藝術類綜閤博物館,也足新世紀四川標誌性的文化工程。四川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四川博物院的幾代考古工作者在全省範圍內主持過許多重大的考古發掘及調查,清理瞭數以韆計的古代遺址和墓葬,獲得瞭數十萬件各類文物資料,被國外專傢譽為“考古博物館”。現四川博物院院藏文物近二十六萬件,其中一級珍貴文物達一韆件。此外,他們在文物徵集、研究保護、陳列宣傳等方麵也取得瞭顯著的成就。
文物是曆史的載體,是文明發展的縮影,是優秀文化傳統的顯現。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為我們留下瞭眾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它對於彰顯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創造力、弘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保護、研究、收藏、展示曆史文化遺産和人類環境物證的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記憶,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傢傳承文化的標誌。所以,博物館不僅是人類物質遺産的寶庫,也是特殊的科學研究機構和教育機構,保護和傳承文化是博物館終極使命。
在四川博物院新館落成又時逢建國六十周年之際,他們將院藏文物精品匯編成冊,帶你迴眸往昔、穿越時空、與古為今、享受人類文明的成果,其中巴蜀青銅器、漢代陶石、佛教造像、古代書畫、民族文物等,其曆史、藝術、科學價值之高,堪稱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瑰寶,具有持久的藝術感染力和人文精神的生命力。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文博事業取得瞭飛速發展,作為文博資源人省的四川,文博事業日新月異,文化需求快速增長,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我省也提齣建設文化強省的奮鬥目標,加大瞭從文化資源大省嚮文化強省跨越的工作力度,緻力於當代文化建設,更需要關注曆史。建設先進文化,推動文化大發展、火繁榮就是要在汲取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去彰顯它、創新它,博物館應義不容辭地肩負起這一崇高的使命,是為序。
蜀道遺珍:巴蜀文明的恢弘史詩 圖書名稱: 蜀道遺珍:巴蜀文明的恢弘史詩 圖書簡介: 本書《蜀道遺珍:巴蜀文明的恢弘史詩》,並非聚焦於單一的省級博物館館藏精粹,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角和深邃的考古學眼光,係統梳理和解讀瞭自新石器時代濫觴,曆經古蜀國輝煌、秦漢雄風,直至唐宋盛世的巴蜀大地所孕育齣的獨特文明脈絡。我們旨在呈現一個立體、生動且充滿生命力的古代巴蜀世界,一個與中原文化交織並行,卻又保有強烈本土精神的文明搖籃。 第一部分:史前曙光——巴蜀大地的遠古迴響 本書開篇追溯至遙遠的史前時期。我們將深入探討在岷江、沱江流域興起的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等早期聚落的形態。不同於中原早期文明的綫性發展,巴蜀的史前階段展現齣驚人的獨立性和創造力。 重點篇章將詳細剖析三星堆遺址的發掘成果,但這並非簡單的文物羅列,而是基於考古學語境的深入解讀。我們將討論其獨特的青銅冶鑄技術——尤其是那些造型奇特、神性濃厚的“一號祭祀坑”齣土的青銅神樹、大型人頭像和神秘的青銅麵具。這些器物所代錶的宗教信仰體係,與同期中原文明存在顯著差異,揭示瞭古蜀王國在精神世界構建上的高度自洽與神秘主義色彩。我們分析瞭其與長江下遊石文化、乃至更遠東亞的潛在聯係,試圖在廣闊的史前交流網絡中定位巴蜀文明的獨特坐標。 隨後,我們將轉嚮金沙遺址,這座與三星堆一脈相承又有所演進的都邑。重點關注其齣土的太陽神鳥金飾,探討“太陽崇拜”在古蜀意識形態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從神權嚮王權過渡的跡象。通過對齣土玉器、石器及陶器的比較研究,勾勒齣巴蜀社會結構和生産力的發展軌跡。 第二部分:青銅之光與王國更迭——古蜀帝國的興衰 巴蜀文明的青銅時代是本書的重點之一。我們不僅關注“精美”,更關注“實用”與“政治權力”的結閤。 書中將詳細論述古蜀國(蠶叢、柏灌、魚鳬)的傳說與曆史考古的印證。我們通過對齣土青銅兵器,如戈、矛、戟的形製分析,來重建古蜀軍事力量的構成。特彆值得一提的是,巴蜀特有的青銅鼓,它不僅是權力的象徵,更是祭祀和軍事號令的工具,其上繁復的紋飾被視為研究古蜀民族社會圖騰和宇宙觀的密碼。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深入探討秦國滅蜀的曆史背景與影響。重點分析“石棺墓群”與“船棺葬”的文化現象。船棺葬以其獨特的葬俗(如船形棺槨、大量隨葬品),鮮明地標識齣巴人(賨、庸、濮等西南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認同。通過對船棺內漆器、兵器、樂器的研究,我們可以窺見這些“蠻夷”民族的精湛手工業技術以及他們與外來文明的張力與融閤。 第三部分:天府雄風——秦漢蜀地的製度與生活 隨著秦漢的統一,巴蜀地區被納入大一統王朝的治理體係,這帶來瞭深刻的製度變革和經濟繁榮。 本部分重點介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及其對天府之國形成的決定性作用。我們利用曆史文獻和現代考古勘探成果,重構瞭秦漢時期蜀郡、廣漢郡的行政區劃、鹽鐵官營製度的實施情況。 文化層麵,我們將著重分析漢代畫像磚和陶俑所承載的世俗生活。這些齣土實物如同“凝固的電影”,展現瞭車馬齣行、宴飲歌舞、農耕漁獵的場景,為我們提供瞭研究漢代巴蜀地區社會階層、服飾禮儀、乃至民間信仰最直觀的材料。特彆是巴蜀地區特有的“巫術元素”在畫像磚上的殘留,展現瞭傳統信仰在漢化進程中的韌性。 第四部分:絲路交匯與文化熔爐——唐宋巴蜀的繁華再現 唐宋時期,巴蜀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成為重要的經濟和文化中心。 我們詳述瞭唐代劍南道的繁榮景象,聚焦於揚州、成都等城市的商業活動。書中會探討精美的蜀錦和邛窯青瓷的生産技術和貿易路綫。邛窯瓷器以其獨特的“綠釉”和“褐斑”裝飾風格,在當時的南方瓷器體係中獨樹一幟,成為巴蜀文化輸齣的重要載體。 此外,本部分還將關注文學藝術的發展,如唐代詩人(如李白、杜甫在蜀地的生活)留下的詩篇,如何反過來佐證瞭當時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的真實麵貌。對宋代銅鏡、銀器上所見紋飾的分析,則展示瞭世俗審美如何嚮更加精細化、寫實化的方嚮發展。 結語:穿越時空的對話 《蜀道遺珍:巴蜀文明的恢弘史詩》力求通過對考古學、曆史學、民族學等多學科材料的綜閤運用,展現巴蜀文明從神秘的青銅神權時代,到成熟的農業郡縣體製,再到經濟文化中心的演變曆程。本書強調巴蜀文化並非中原文化的邊緣附庸,而是一個具有強大內生動力和鮮明特性的獨立文明體,其“遺珍”至今仍在影響著今日的西南大地。它是一部獻給所有熱愛中國古代文明、特彆是對神秘而輝煌的巴蜀曆史抱有探索精神的讀者的史詩。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漫長而細緻的旅行。它不僅僅是一本文物圖錄,它構建瞭一套完整的文化景觀。例如,書中對某一朝代某一類生活用具的係統介紹,讓我對當時人們的日常起居有瞭一個非常具象化的瞭解。我們常說古代生活艱苦,但當你看到那些精巧的漆器茶具、造型彆緻的梳妝盒時,會發現精英階層的生活是多麼的精緻和充滿儀式感。文字敘述中那些充滿畫麵感的描述,讓我幾乎能聞到古老木材和香料混閤的氣味。而且,這本書的知識結構非常完整,從史前文明的粗獷,到漢代的雄渾,再到唐宋的婉約,最後過渡到近代的轉型與融閤,脈絡清晰,過渡自然。每一次翻到新的章節,都像是進入瞭一個新的曆史時期,耳邊響起的是不同時代的背景音樂,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其他普通圖冊無法給予的。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文物,轉化成瞭有溫度的曆史敘事。

评分

我個人對考古發現類的書籍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喜愛,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地方文化深度探索的渴望。它並非僅僅展示那些舉世聞名的“鎮館之寶”,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介紹那些富有地方特色、講述著特定曆史片段的小件精品。例如,關於巴蜀青銅器上那些奇特的“人麵紋飾”,書中的解讀就非常大膽和富有啓發性,提齣瞭多種可能存在的文化信仰和圖騰象徵,而不是給齣單一、僵硬的結論。這種開放式的探討,恰恰激發瞭讀者的想象力和研究興趣。我感覺作者團隊在資料搜集和學術考證上下足瞭功夫,腳注和參考資料部分的嚴謹程度,也側麵反映瞭本書的專業性。對於我這種喜歡自己“腦補”曆史場景的人來說,閱讀體驗是無與倫比的。它讓原本沉睡在玻璃櫃裏的文物,重新活瞭過來,與特定的山川地理、風俗人情緊密地聯係在瞭一起。這本書,是走進那片土地曆史脈絡的絕佳指南。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完全達到瞭收藏級的標準,這對於一本聚焦於文物精品的大部頭來說至關重要。我收到包裹時就感受到瞭它的分量,打開後更是驚喜——紙張的質感非常棒,那種微微的啞光處理,使得那些韆年古玉和斑駁的青銅器照片,在不反光的同時,依然能呈現齣清晰、立體的細節。特彆是那些需要放大纔能看清的細節圖,比如金器上錯綜復雜的鏨刻花紋,絲綢上若隱若現的織造工藝,都處理得極其到位。這讓讀者在欣賞文物時,獲得瞭極大的滿足感,仿佛真的能伸手觸摸到那冰涼的玉石或粗糲的陶土。而且,編排上明顯下瞭不少功夫,不是簡單地按年代堆砌,而是巧妙地將具有關聯性的器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展示,比如不同時期玉璧的形製演變,或者不同地域石刻造像風格的差異,這種對比性的呈現方式極大地增強瞭學習的邏輯性和趣味性。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展示瞭“有什麼”,更在於解釋瞭“為什麼會這樣”,對於一個深度愛好者來說,這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原本對古代藝術的瞭解僅限於教科書上的泛泛之談,但翻開這本《XX博物館珍藏選粹》後,那種震撼感是無以言錶的。裏麵的彩繪陶俑,那精細的刻畫,尤其是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能穿越韆年與我對視,讓我忍不住去想象當年工匠們是懷著怎樣虔誠的心情去塑造它們的。更彆提那些青銅器,紋飾繁復到令人咋舌,每一道綫條都凝聚著曆史的厚重感,我甚至能想象齣它在鼎盛時期被用於祭祀或宴飲時的恢弘場麵。書中的文字介紹也極為考究,不像有些圖錄隻是簡單羅列,這裏的解讀深入淺齣,將每件文物的曆史背景、工藝特點以及藝術價值都闡述得淋灕盡緻。即便是初次接觸文物鑒賞的人,也能很快抓住重點,領略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宋代瓷器的部分,那溫潤如玉的釉色,那種含蓄內斂的美感,與同時期其他地域的瓷器風格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體現瞭那個時代文人士大夫高雅的審美趣味。這本書不隻是圖片的堆砌,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的藝術史,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細節和新的感悟。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對於學術研究者和普通愛好者來說,都是雙重的。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它提供的清晰、多角度的高清照片,對於進行細節比對和紋飾臨摹提供瞭極佳的素材支持,這比在博物館現場匆忙拍攝的照片要可靠得多。特彆是那些在展廳裏因為燈光或角度原因難以看清的側麵或底部細節,在這本書裏得到瞭完美的呈現。而對於一個僅僅是喜歡中國文化的普通讀者而言,它提供瞭一種極度便利的方式,足不齣戶就能領略到頂級的藝術精華。我尤其欣賞它在對比不同時代對同一主題(比如龍鳳紋飾)的處理手法上的深度解析,這種縱嚮和橫嚮的對比分析,極大地提升瞭讀者的鑒賞能力,教會你如何“看懂”文物,而不是僅僅“看美”文物。這本書無疑是我書架上最具分量的“鎮宅之寶”之一,它既是知識的寶庫,也是藝術的享受,值得反復品味和珍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