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15:贞观政要全集》是一部以记言体为主的政论性史书。全书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国学经典15:贞观政要全集》作者从古今借鉴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惧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使这部著作兼史实与政论性于一身。既是贞观之治的历史写照。又蕴含着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我们编著的《贞观政要全集》一书。在参阅不同版本的《贞观政要》基础上。含英咀华。去粗取精,分别从原文、译文、注释、史鉴新得四大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我们力图用现代人的思维与视角。从李唐王朝恢弘的历史画卷中。总结、提炼出一些可供学习与借鉴的施政与管理经验。为企业管理春与机关公务员奉献上一套具有现实意义的管理学大餐,是研究“贞观盛世”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国学经典15:贞观政要全集》被后世帝王视为政治书和资治手册,尤其是一些较有作为的皇帝,更将它视为毕生的座右铭。元代儒臣戈直对于《贞观政要全集》与唐太宗的历史价值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将唐太宗治国用人的战略思想概括为“然其屈已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清人龚自珍说过:“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吴兢的《国学经典15:贞观政要全集》,正是一部出于“良史之忧”的著作,在今天依然可资借鉴。它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能够提供富国强民、经邦济世、缔造和谐社会的具体方略,有助于领导者廉治从政、丰富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涤荡人的心灵。
吴兢(公元670年-公元749年),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其一生经历了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因"励志勤学,博通经史"而受到器重。吴兢任史职30余年,编纂唐国史65卷。吴兢一生著述丰富,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唐书》100卷,《唐春秋》30卷,《唐史备阙记》10卷,《太宗勋史》1卷,《贞观政要》10卷,《中宗实录》20卷,《睿宗实录》5卷,《唐名臣奏》10卷。他的史学风格叙事简洁,秉笔直书。因叙事简明,准确,被人称为"良史"。现除零散诗文外,仅存《贞观政要》一书流传于世。
卷一
君道第一
政体第二
卷二
任贤第三
求谏第四
纳谏第五
卷三
君臣鉴戒第六
择官第七
封建第八
卷四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师傅第十
教诫太子诸王第十一
规谏太子第十二
卷五
仁义第十三
忠义第十四
孝友第十五
公平第十六
诚信第十七
卷六
俭约第十八
谦让第十九
仁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语第二十二
杜谗邪第二十三
悔过第二十四
奢纵第二十五
贪鄙第二十六
卷七
崇儒学第二十七
文史第二十八
礼乐第二十九
卷八
务农第三十
刑法第三十一
赦令第三十二
贡赋第三十三
辨兴亡第三十四
卷九
征伐第三十五
安边第三十六
卷十
行幸第三十七
畋猎第三十八
灾祥第三十九
慎终第四十
附录一 贞观编年纪事
附录二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谱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华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并峙鼎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凡此,我们称之曰“国学”,其目的在于与非中华文化相区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为其有异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文化!
概而言之,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观其构成,足见国学之广博与深厚。可以这么说,国学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昙花一现,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离不开国学的滋养。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国学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国学之用,在于“无用”之“大用”。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卖干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决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国学作为涵盖经、史、子、集的庞大知识思想体系,恰好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平台。潜心于国学的学习,人们就会发现其蕴含的无法穷尽的智慧,并从中领略到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也可以体悟到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之术。在现今社会,崇尚国学,学习国学,更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建构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学热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令人欣慰。更可喜的是,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希望孩子奠定扎实的国学根基,以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对中国现今的文化断层现象充满了担忧。从“国学热”这个词汇本身也能看出,正是因为一定时期国学教育的缺失,才会有国学热潮的再现。我们注意到,现今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时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新世纪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这些现象一再折射出一个信号:我们社会人群的国学知识十分匮乏。在西方大搞强势文化和学术壁垒的同时,国人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弘扬经典国学教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
本套“国学经典”丛书的问世,也正是为弘扬国学传统文化而添砖加瓦并略尽绵薄之力。本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从事中国文化史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年,对国学文化及国学教育亦可谓体晤深刻。为了完成此丛书,我们从搜集整理到评点注译,历时数载,花费了一定的心血。这套丛书集传统文化于一体,涵盖了读者应知必知的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丛书尽量把艰难晦涩的传统文化予以通俗化、现实化的演绎,并以大量精彩案例解析深刻的文化内核,力图使国学的现实意义更易彰显,使读者阅读起来能轻松愉悦和饶有趣味。虽然整套书尚存瑕疵,但仍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是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和治学者应有的严谨态度来完成该丛书的。希望读者能感受到我们的良苦用心。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沉静”。打开书页,并没有那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设计,而是选择了最经典的版式,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纸张的触感微涩,墨迹浓郁,带着一股淡淡的纸香,仿佛能将人从喧嚣的现实世界中抽离出来,带入一个更为悠远的时空。 排版方面,作者显然在细节上花费了不少心思。每段文字的间距,标题的字体大小,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使得整体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都力求精准且易于理解,这对于我这样并非专业研究者但又对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所折服。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解析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这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让我在阅读时,不仅能了解“发生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作者的笔触是那种温润而有力的类型,他用一种平静的语调,讲述着历史的宏大叙事,却又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读到某些片段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跨越千年的共鸣,仿佛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成为了我自己的情绪起伏。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现代图书难以给予的。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让人静下心来,慢下来,去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智慧的书。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细细咀嚼,反复品味的佳作。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体悟,这种“常读常新”的特质,是它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首先,它的装帧就相当考究,采用了传统的函套设计,整体风格偏向古朴典雅,打开后,能看到内封上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低调而内敛的奢华感,非常符合其内容的定位。 纸张的选用也相当到位,是一种特制的古籍用纸,手感温润,既有一定厚度,又不会显得过于笨重。油墨的颜色纯正,印刷清晰,即使是长篇的文字,阅读起来也丝毫不会感到费力,反而有一种久违的阅读的愉悦感。 在内容组织上,这本书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旁征博引,但又不会显得杂乱无章。每一个论点都有史料支撑,每一次阐述都逻辑清晰。对于一些可能引起争议的史实,作者也尽可能地呈现了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这一点尤为难得。 而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文字中营造出的氛围。他并非生硬地进行史实陈述,而是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事件发生时的社会环境,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读到动情之处,我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制作精良、内容厚重的图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遥远而辉煌的时代。作者的才情与学识,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它是一次愉悦的阅读,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
评分初次拿到这本书,就被其浑然天成的古韵所吸引。封面设计极其简洁,采用仿古宣纸的质感,搭配一抹淡淡的青竹图案,低调而有品味。书脊处的烫金工艺,在光线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无不彰显着其内在的文化分量。 翻开书页,便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书卷气。纸张的质感非常出色,厚实而富有韧性,书写在上面的墨迹清晰而不晕染,即使是微小的字体,也显得格外清晰。这种用心的选材和印刷,无疑为阅读增添了一份尊贵的仪式感。 书中内容的编排也颇为严谨。逻辑清晰的章节划分,加上详实准确的注解,让我在阅读时感到得心应手。作者对于许多晦涩的典故和概念,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使得原本可能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 更令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叙述方式上独具匠心。他并非照本宣科地讲述历史,而是善于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具体的人物故事相结合,使得文字充满了画面感和人情味。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看到那些鲜活的面孔,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精心打磨的优秀读物。它不仅在形式上追求极致的古韵,更在内容上力求严谨与深刻。阅读此书,仿佛经历了一场与历史智者的对话,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敬意和对人生智慧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厚积薄发”的力量。从书的装帧设计上看,就透着一股沉稳大气,没有丝毫的浮夸。封面的设计简洁有力,色彩搭配也很经典,一看就知道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纸张的分量和质感,一种略带粗糙的触感,非常舒服,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细细触摸。印刷方面也是无可挑剔,墨色饱满,字迹清晰,即使是长篇的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反而会沉浸其中。 书中的内容组织,可谓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史料时,展现出了极强的驾驭能力,将原本可能散乱的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一些比较深奥的理论,作者都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最欣赏的是作者的叙述风格。他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气质,用一种平和而富有磁性的语调,讲述着那些古老的故事。他的文字,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用他的人生阅历,向你娓娓道来那些深刻的道理,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经典。它不仅在知识的深度上令人赞叹,更在情感的传递上,触动人心。阅读它,就像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评分翻开这本书,立刻被一种厚重而古朴的气息所笼罩。装帧设计上,选择了素雅的宣纸质感封面,配以烫金的隶书书名,低调却尽显书卷之气。拿到手中,能感受到纸张的韧性和油墨的质感,这种触感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不由得放慢翻阅的节奏,细细品味。 目录的设计也颇具匠心,清晰地划分了各个篇章,并且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概述,这对于初次接触此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引导。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文字的编排上非常注重细节,注释翔实,校对严谨,即使是对于一些古籍中可能出现的疑难字词,也给予了清晰的解释,使得阅读过程更加顺畅,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 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作者在叙述时,旁征博引,将相关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这种叙事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那些跌宕起伏的时刻。 每一页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化长河中遨游。那些古老的智慧,那些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洞见,通过作者的笔触,变得清晰可见,引人深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细节时展现出的条理性,使得我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理解其深层含义。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珍藏的书籍。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在字里行间传递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对智慧的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样一本经典之作,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也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评分早就想研究一下鬼谷子,希望这本书能不让我失望!
评分百喻经讲的是一群傻子的故事,98篇正文和卷首引言以及卷尾的悔诵刚刚百篇.
评分常在京东买东西,质量好,服务也不错。
评分心智成熟的一定要看,只要看了就有效果!
评分确实百年经典。经典文言文表达的含义是白话翻译不能准确体现的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是正版
评分书很好,特别是孩子喜欢看......京东快递服务好
评分原本给孩子买的,自己看了觉得还不错,以前咋没听说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