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这与教育所起到的文化传承作用是分不开的。作为有史以来十分重视教育的一个民族,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历史悠久、内涵丰厚。《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梳理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轨迹,阐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和理论基础,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德育观、教学论、教师功能、为师之道、读书法、科举制度、书院和蒙学等,从多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沿革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从而客观地呈现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的全貌。
作者简介
朱永新,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任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人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永新是中国新教育改革的发起人,被评为中国教育60年60人(2009)、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08)、中刚收节十人新闻人物(2007)、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6)等。他先后求学于汀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曾任苏州大学教务处长、苏州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常委。20多年来,在国内外发表有天教育的论文400余篇,出版了30多部论著。
朱永新富有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为中国教育改革建言献策。他刨办的教育在线网站,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的精神家园,他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正在改变着中国的教育。他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思索以及对教育理想不懈追求的激情,感动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其作品《我的教育理想》、《中国新教育》等,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学畅销作品,印刷均超过20余版次,存观念和实践层面,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精彩书评
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家,朱永新教授形成了自已的风恪:论述、抒情、问答并举,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老百姓习惯于说和听的大白花、思维跳跃富于激情的诗句兼有,依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面施之。有的文章读时需正襟危坐,有的则不禁击节而赏,有的还需反复品味。
可贵的是,这些并非他刻意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这本性,就是他埘教育事业的爱……
--原全国人人常委会委员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许嘉璐
朱永新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广大教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说出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学。广大教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书拥有众多的读者。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学家 顾明远
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实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行动的研究,推动了一种中国的教育风格的研究,它如一条鲇鱼,必将搅动中国教育这一缸水!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陶西平
朱永新教授不仪对中吲的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反思,他还是一位思想活跃、笔耕不辍的学者与实践者。多年来,朱教授完成和参与完成了多部学术著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史研究基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袁振国
朱永新先生作为身处高位的官员对教育仍怀有如此激情,甚至是痴情,且如此深沉而质朴,实为难能可贵,不能不令人感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朱永新先生的人格魅力衍生了“新教育”的魅力。
目录
聆听大师的声音(卷首诗)
导论: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思想史
一、教育思想史的性质及特点
二、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思想史
三、教师如何学习教育思想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滥觞
二、两朵奇葩:孔子和《学记》
三、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生态环境
二、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
三、古代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三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治乱学说--教育与社会发展
二、人性理论--教育与人的发展
三、人才观念--教育目的与价值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德育观
一、德育的功用
二、德育的过程
三、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教学论
一、教学的意义
二、教学的内容
三、教学的过程
四、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教师说
一、师之变迁
二、师之功能
三、为师之道
四、师生关系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读书法
一、读书法的纲领
二、读书法的精华
三、读书精要
第八章 科举与中国古代教育
一、科举的创立
二、科举的变迁
三、科举的功过
第九章 书院与中国古代教育
一、书院的起源与勃兴
二、书院的发展与沿革
三、书院教育的特色与贡献
第十章 蒙学与中国古代教育
一、蒙学的内容
二、蒙学的特点
三、训蒙的方法
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精彩书摘
这个时期的教育思想也相当活跃,呈现出学派林立、丰富多彩的局面。韩愈亮出维护儒家道统的旗号,提出了“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他的《师说》从教师的作用、任务、择师标准和师生关系诸方面全面地论述了教师问题,留下了“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以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千古名言,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名著。他的《进学解》则是一篇文字优美、寓意深刻的教育散文,以对话形式集中论述了学习问题,其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他的《子产不毁乡校颂》对于提倡地方办学也有一定积极意义。他的“性三品”学说,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对后世亦有较大影响。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高峰期。以范仲淹、王安石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家,提倡经世致用的教育,积极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试图变培养人才和选任人才的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尽管他们的兴学改革运动最终失败,但某些成果仍以不同形式保存下来,对宋代教育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至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格言,和王安石《伤仲永》的警世小文,都已成为历代教育的重要教材,流传于世。胡瑗在实践范、王的改革理想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尝试,更确切地说,是胡瑗的教育改革实践与理论启迪了范、王的宏观教育改革设想。他的“分斋教学”、主副科制度,早于世界发达国家四百多年;他的自学辅导、直观教学、游戏教学、考察游历等教学方法,也不守成法,别具风格。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