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婦女史研究讀本

中國婦女史研究讀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鄧小南 等 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61739
版次:1
商品編碼:1062570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6
字數:50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近些年來,隨著新史料的齣上,以及婦女史觀的多元化,中國婦女史的研究視角也越來越廣泛,重新解讀或詮釋婦女問題成為熱門研究。《中國婦女史研究讀本》所推薦的19篇論文,分彆從婦女地位、性彆與身體、書寫婦女、婦女形象建構、媒體與性彆、戀愛與婚姻六個方麵,對中國曆史上各個時期的婦女史進行瞭獨特而深入的研究,試圖為中國婦女史提供新的研究方嚮。

目錄

寫在前麵的話
導言
中國曆史上的女主
《列女傳》演變透視
女人的中國中古史——性彆與漢唐之間的禮律研究
曆史記述與曆史論述——前後《漢書》中的王昭君故事辨析
鬼胎、假妊娠與中國古典醫學中的醫療
不確定性
初唐政治中的女性意識
修行與轉變——唐代道教女仙生活中的身體和實踐
淺談宋代婦女的守節與再嫁
“空間”與“傢”——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
從宗族、階級和社區結構來看清代寡婦
觀念與社會——女子小腳的美醜與近代中國的兩個世界
九葬鞦瑾——曆史紀念與公共記憶的製造
關於近代中國“女國民”觀念的曆史考察
身在衣外——晚清上海的時尚和認同
“追求獨立”或“崇尚摩登”——近代上海女店職員的齣現及其形象塑造
過新生活、做新女性——南京國民政府對時代女性形象的塑造
閨情、革命與市場——由民初彈詞小說傢薑映清談起
革命與戀愛——192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情愛問題的抉擇與討論
公眾的形成——1930年代中國的情感與媒體炒作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文章不錯,做性彆研究有必要讀一下

評分

不錯,作為讀本來說,選的人夠重要,文章也好

評分

  鄭永福

評分

 這19篇具開創性的論文對於研究中國女性史的學者並不陌生,即使是幾十年前的成果,編者也刻意收入,讓讀者可以重溫佳作,並得到新的啟發。例如已故前輩學者楊聯陞的開創性論文,主張從法律角度提齣中國女主現象。李貞德從漢唐父係倫理法製中探討女性身份、角色和權責;陳弱水分析何謂唐代的「女性意識」;高世瑜以劉嚮《列女傳》和後世正史《列女傳》作對比;劉靜貞聚焦於前後《漢書》中對王昭君的描述;吳一立(Wu Yi-li)和柯素芝(Suzanne Cahill)分別從醫療及宗教的角度分析女性身體史;柳立言和曼素恩(Susan Mann)分別探討宋代及清代女性的貞節觀念;高彥頤(Dorothy Ko)強調明末清初女性的生活空間不限於閨閫之內;楊興梅以小腳分析新舊兩種觀念並存的近代社會;鬍纓(Hu Ying)詳論鞦瑾「革命女烈士」形象的建構過程;鄭永福和呂美頤闡述近代中國「女國民」觀念;曾佩琳(Paola Zamperini)、連玲玲、許慧琦分別從晚清小說中描述的女性時尚、上海女店員的齣現和國民政府的婦女工作,探究近代新女性形象的形成;鬍曉真以清末民初彈詞作傢薑映清為例,敘述清代女性彈詞的創作心態;呂芳上則探討192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對戀愛的態度;林鬱沁(Eugenia Lean)從1930年代女刺客施劍翹案,考察在傳媒的推波助瀾下因性別問題所產生的輿論。總觀全書的所有文章,所涵蓋的範圍從古至今,內容雖可歸納為六個範疇,但實際上此書的意義不盡於此。

評分

 此書結閤瞭近二十年來女性史的研究成果,提齣瞭六項女性史重要的研究議題,展示瞭前輩學者的廣闊視野,更帶領齣不同的研究角度,包括發掘正史中的女性問題、人物研究的批判、女性身體史的討論、女性地位及生活空間的再檢討、文字與傳媒對女性形象建構等。此書雖名為女性史讀本,但實際上並不完全隻有「女性史」的討論,當中涉及的女性地位、身體史、女性形象、婚戀問題等都包含男性的闡述和評論在內。提到書中具啟發性的性別議題,筆者不禁想起曾聽男性學者說因為「缺乏女性經驗」,而被排斥於女性史研究的門外。筆者在大學讀本科的年代,男同學亦不願報讀女性史課程,更認為「女性史」是屬於女性的,不應有男性的參與。但研習女性史的第一門課,老師便告訴我們社會是由兩性組成,並非單單由一個性別建構齣來的。

評分

很新穎,又都是很重要的論文,評論很貼心。

評分

  楊興梅

評分

  許慧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