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文集(第2捲)

潘光旦文集(第2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潘乃穆,潘乃和 編
圖書標籤:
  • 潘光旦
  • 近代史
  • 史學
  • 文化
  • 學術
  • 迴憶錄
  • 傳記
  • 中國近代史
  • 思想史
  • 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025710
版次:1
商品編碼:1059269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199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5
字數:385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潘光旦先生是我國老一代著名的社會學傢、優生學傢、民族學傢和教育傢。一生著作甚豐,他的著述是一宗很有價值的學術遺産,在學術界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集收入潘光旦先生三十年代的著作三篇,即:《讀書問題》、《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人文史觀》。該書對於廣大學人研究中國社會學發展的曆史狀況,瞭解潘先生的學術思想,具有參考作用。

作者簡介

潘光旦,字仲昂,江蘇寶山縣人。1899年8月13日生於寶山縣羅店鎮,1967年6月10日逝世於北京,1913年至1922年就讀於北京清華學校,1922年至1926年留學美國,攻讀生物學,研習遺傳學、優生學、獲學士、碩士學位。1926年迴國後至1934年,先後在上海光華、復旦大學任教,1934年至1952年間任清華大學、昆明西南聯閤大學教授。曾擔任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大教務長、社會學係主任及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1952年調中央民族學院任教授。

目錄

讀書問題
近年來之知識介紹
教授為學問之大敵
留學生問題
立達學園的旨趣
談職業教育
第三中從令小學校勿用“古話文”
大學與體育
科學研究與科學提倡
中國人與國故學
普及識字?
釋“讀書不忘政治”
政治現狀中學生界之淘汰與選擇
生物科學的新價值與大學課程
教授待遇與今日流行之兼任講師製
“青年的煩悶”
假期與知識生活的解放
學問與潮流
觀點
商化,民化、與報紙
“著作狂”及“發錶欲”
入學試驗
“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速成”
完人教育新說
尚同與尚異
中國今日之社會科學教育
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
……
人文史觀(人文生物論叢第二輯)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相當不錯的書,鎖綫都有。

評分

好書啊 不可以錯過的

評分

單位圖書室采購,經典收藏。

評分

  現在的教育界知道潘光旦的不多,瞭解其教育思想的人就更少瞭。潘光旦早年留學美國,學成歸國後在上海、長沙、昆明、北京等地多所大學任教,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思想文化界群星璀燦、名人濟濟的行列中,以其學貫中西、博通古今的學問和卓然不群的獨到見識成為一位光彩照人的學界泰鬥。研究中國現代教育,潘光旦是位繞不過去的人物,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他是最早發現專業化教育弊端,並提齣通纔教育思想的那代教育傢之一。他在教育上的最具特色的貢獻是提齣瞭“位育”之道——這可能是中國學界自嚴復後將傳統文化精神與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進行結閤的最早成功的範例。潘光旦一生都在力倡的通纔教育思想是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的精神遺産,當我們走過瞭近50年的專業化教育的彎路,且痛感這一彎路帶來的國民人文素質衰退的時候,重提潘光旦,重溫一下這位集科學傢的睿智和文學傢的文采於一身的教育傢的思想,重新認識一下他“發揮瞭中國儒傢的基本精神,利用現代科學知識力圖為人類尋求一條中和位育、遂生樂業之道”(費孝通語)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對正在呼喚通纔教育和人文關懷的當代中國教育界是大有裨益的。

評分

   當我們驕傲的宣揚著多少外國學者被偉大的華夏文明所摺服成為中國通時,切不可忘記或許有一天我們要嚮外人來學習自己民族與國傢的文明史。

評分

非常滿意的一次購物經曆!書很棒,我很喜歡!

評分

很好。做活動很優惠。中國優生學第一人啊!

評分

  潘光旦明確提齣教育必須以每一個人為目的,必須在每一個人身上著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瞭完成一個人,教育的最大目的是為瞭促進個性發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進到一個“至善”的境界,成為“完人”。專傢人纔必須完成人的教育後纔能成為完整的“人”的意義上的專纔,否則隻能是優良的工具。

評分

  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忽視人的主體性。這當然受到瞭我國幾韆年文化傳統的影響。在封建曆史的長河中,生命意識隻是一個泡沫。一代代的統治者總是不遺餘力地剔除民眾的生命意識,生命不能把自身作為目的,而是實現生命之外的某個價值目標的手段和工具。教育者視學生為整齊劃一的物,而不是有血有肉的靈魂;學生的生命意識則處於濛昧狀態,無法思考自我,完善自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