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篇小说创作的契机是作者本人之前居住在北京城乡结合部,周围邻居时常聊起远方的家人,述说着他们心中的牵挂,但过会出门后便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以此展开思维的延伸所创作的作品。
商品参数
《孤独深处》
1.作者:郝景芳
2.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3.书号:978-7-5399-9276-1
4.出版日期:2016年7月
5.字数:180千
6.定价:35.00元
7.开本:32开
《去远方》
1.作者:郝景芳
2.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3.书号:978-7-5399-9277-8
4.出版日期:2016年7月
5.字数:180千
6.定价:35.00元
7.开本:32开
书名:《流浪苍穹》
1.作者:郝景芳
2.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3.书号:978-7-5399-9203-7
4.定价:39.80元
5.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刘慈欣、韩松、陈楸帆、宝树推荐;
2016雨果奖提名作家郝景芳首部科幻长篇作品;
2012年,《流浪苍穹》作为中国*一推荐的作品,参加了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科幻大会。
《流浪苍穹》作为郝景芳的首部科幻长篇,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瑰丽而又崭新的世界。首次出版就获得刘慈欣、韩松等著名作家的高度赞赏。刘慈欣曾在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盛赞此书。而韩松也表示,因为《流浪苍穹》的优秀,他将不再去涉足火星题材的作品。
刘慈欣、韩松、陈楸帆、宝树推荐;
2016雨果奖提名作家郝景芳首部科幻长篇作品;
2012年,《流浪苍穹》作为中国*一推荐的作品,参加了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科幻大会。
《流浪苍穹》作为郝景芳的首部科幻长篇,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瑰丽而又崭新的世界。首次出版就获得刘慈欣、韩松等著名作家的高度赞赏。刘慈欣曾在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盛赞此书。而韩松也表示,因为《流浪苍穹》的优秀,他将不再去涉足火星题材的作品
目录
流浪苍穹
前言
引子
卷一 重返火星
卷二 孤独星球
卷三 明日世界
后记
孤独深处
前言
北京折叠
弦歌
繁华中央
宇宙剧场
后一个勇敢的人
生死域
阿房宫
谷神的飞翔
深山疗养院
孤单病房
拖延症患者
去远方
前言
莫比乌斯
去远方
癫狂者
雕 塑
镜 子
城 堡
看不见的星球
我们的房子会衰变
祖母家的夏天
遗迹守护者
山中问答
皇帝的风帆
揭 发
九颜色
内容简介
此次出版的《孤独深处》首次收录郝景芳的雨果奖提名作品《北京折叠》。
同时也收录了郝景芳在2010年至2016年间发表的一些科幻小说,之前从未出版,这次是初次集结成册。
移民火星的人类爆发了反叛地球的独立战争,战争的结果使地球与火星形成了两个迥异且互不往来的世界。
百年后,地球和火星开始了战后的交往。一群火星少年被送往地球,在那学习、长大。当他们重返火星时,他们发现自己的命运被这两个相互猜忌的世界所裹挟席卷:
一个是肃静宏伟的世界——规则严明,给予和所得都是义务,报酬由另一种方式呈现,资源高度共享。
而另一个就像散乱芜杂的花园——生活本身就是全部的意义,你的命运只能面对和承担。两个世界冲击着这群年轻人,他们因此而被各方指责,因此而沉默,也因此而开始怀疑。
苍穹之下,这群年轻人开始了一场负重的青春奔跑,他们为了寻找真正的归宿踏上了心的旅途……
以前可以顺理成章地接受所有安排,现在要知道这一切是否合理!
此次出版的《去远方》首次集结了郝景芳在近几年的获奖作品,也收录了近几年她从未出版过的短篇科幻小说,可以说是篇篇经典。
作者简介
郝景芳,女。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学博士。2006年开始从事写作,《流浪苍穹》是她迄今唯科幻长篇作品,获得国内外作家和读者的赞誉。
其科幻作品还包括短篇小说集《去远方》、《孤独深处》(即将出版)。2016年4月,其短篇小说《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佳中短篇小说提名。
中国科幻双子星,男有刘慈欣,女有郝景芳。
1.《北京折叠》作者、雨果奖提名作家郝景芳迄今一科幻长篇
2.第70届世界科幻大会,中国一推荐作品
3.这是今年好的科幻长篇,没有之一。
在线试读
折叠城市分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夜晚十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大地的两侧重量并不均衡,为了平衡这种不均,第*空间的土地更厚,土壤里埋藏配重物质。人口和建筑的失衡用土地来换。第*空间居民也因而认为自身的底蕴更厚。老刀从小生活在第三空间。他知道自己的日子是什么样,不用彭蠡说他也知道。他是个垃圾工,做了二十八年垃圾工,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一直做下去。他还没找到可以独自生存的意义和后的怀疑主义。他仍然在卑微生活的间隙占据一席。老刀生在北京城,父亲就是垃圾工。据父亲说,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刚好找到这份工作,为此庆贺了整整三天。父亲本是建筑工,和数千万其他建筑工一样,从四方涌到北京寻找工作,这座折叠城市就是父亲和其他人一起亲手建的。一个区一个区改造旧城市,像白蚁漫过木屋一样啃噬昔日的屋檐门槛,再把土地翻起,建筑全新的楼宇。他们埋头斧凿,用累累砖块将自己包围在中间,抬起头来也看不见天空,沙尘遮挡视线,他们不知晓自己建起的是怎样的恢弘。直到建成的日子高楼如活人一般站立而起,他们才像惊呆了一样四处奔逃,仿佛自己生下了一个怪胎。奔逃之后,镇静下来,又意识到未来生存在这样的城市会是怎样一种殊荣,便继续辛苦摩擦手脚,低眉顺眼勤恳,寻找各种存留下来的机会。据说城市建成的时候,有八千万想要寻找工作留下来的建筑工,后能留下来的,不过两千万。垃圾站的工作能找到也不容易,虽然只是垃圾分类处理,但还是层层筛选,要有力气有技巧,能分辨能整理,不怕辛苦不怕恶臭,不对环境挑三拣四。老刀的父亲靠强健的意志在汹涌的人流中抓住机会的细草,待人潮退去,留在干涸的沙滩上,抓住工作机会,低头俯身,艰难浸在人海和垃圾混合的酸朽气味中,一干就是二十年。他既是这座城市的建造者,也是城市的居住者和分解者。老刀出生时,折叠城市才建好两年,他从来没去过其他地方,也没想过要去其他地方。他上了小学、中学。考了三年大学,没考上,后还是做了垃圾工。他每天上五个小时班,从夜晚十一点到第二天清晨四点,在垃圾站和数万同事一起,快速而机械地用双手处理废物垃圾,将第*空间和第二空间传来的生活碎屑转化为可利用的分类的材质,再丢入再处理的熔炉。他每天面对垃圾传送带上如溪水涌出的残渣碎片,从塑料碗里抠去吃剩的菜叶,将破碎酒瓶拎出,把带血的卫生巾背面未受污染的一层薄膜撕下,丢入可回收的带着绿色条纹的圆筒。他们就这么干着,以速度换生命,以数量换取薄如蝉翼的仅有的奖金。
这本书的想象力简直是突破天际,读起来就像是坐上了一艘失控的飞船,在未知的星系间穿梭。作者对于宇宙尺度的描绘,那种宏大到令人窒息的尺度感,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格局拉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读到某些章节时,甚至需要停下来,揉揉眼睛,确认自己是不是真的在阅读人类的文字。它不是那种安逸的太空歌剧,而是一种带着冷峻和深刻哲思的探索,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对现有认知边界的挑战。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对“存在”本身的追问,那种在无垠黑暗中寻找微光的执着。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技术伦理的探讨,那些看似遥远的未来科技,在作者笔下却带着令人心悸的真实感,让人不禁思考,当我们拥有了神一般的力量时,该如何约束我们内心的野兽。这本书带来的震撼,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娱乐快感,而是一种持久的、在你脑海深处不断回响的低鸣,像宇宙背景辐射一样,无声却无处不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炉火纯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像有些科幻作品那样,在冗长的背景铺陈中让人昏昏欲睡,而是从第一个场景开始就迅速将你拽入一个充满张力与悬念的世界。高潮迭起的部分处理得尤其精彩,作者仿佛深谙人性的弱点与渴望,总能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埋下伏笔,然后在你完全放松警惕的时候,猛地抛出一个足以颠覆你之前所有判断的真相。我常常在深夜里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一个章节,那种“再看一小段就睡”的心理斗争,相信是很多资深读者的共同体验。而且,作者在处理复杂情节时的清晰度令人赞叹,即便涉及多重时间线或晦涩的物理概念,也总能通过精妙的比喻和人物的对话巧妙地将其阐释清楚,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这一点对于科幻小说来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评分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深刻的观察样本。它不是简单地预测未来,而是通过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的虚拟社会模型,来反思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各种社会议题——阶层固化、信息鸿沟、技术异化,等等。作者的洞察力在于,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故事中的人物在那个未来世界中,以最极端的方式去体验和应对这些问题。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新闻的视角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仿佛多了一副能穿透表象、直达结构性矛盾的“透视镜”。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娱乐范畴,它像是一剂清醒剂,强迫我们跳出现有的舒适区,去认真审视“我们正在走向何方”这个宏大而紧迫的命题。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可以用“雕琢”二字来形容。它读起来有一种沉静而优雅的力量,即便描绘的是最冷酷的未来图景,语言本身也保持着一种近乎诗意的节制。作者对于场景的描绘,不是简单地罗列细节,而是营造出一种氛围,一种让你能真切感受到空气的温度、光线的质感,甚至是脚下土地的振动的沉浸感。特别是描述那些超越人类感官的现象时,作者没有诉诸于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采用了一种精准、克制的笔法,反而让那些超出现实的概念显得更加可信和可触及。这种对文字精准度的追求,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提升到了一个艺术品的层面,值得反复品味其中的措辞和句式结构。
评分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人物塑造上的细腻程度,完全超越了我对同类题材的预期。这些角色不是扁平的、为了推进情节而存在的工具人,他们有着各自复杂的过去、矛盾的动机以及深埋心底的恐惧与希望。我尤其喜欢其中几位配角,他们虽然戏份不如主角多,但每一个转身、每一句台词都掷地有声,构建了一个丰满、可信的社会生态。在面对那些关乎人类存亡的抉择时,他们的挣扎、他们的软弱、他们偶尔闪现的伟大,都让我感同身受。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观察一场宏大的未来战争或探索,不如说是一场深入人心的心理剧。你看着他们如何在极端的压力下崩溃、又如何在绝境中迸发出人性的光辉,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让一本硬科幻也变得“有温度”的关键所在。
评分不知道,没看,给盆友买的!!
评分包装太low~~
评分我随便一打就是标准的十五字
评分满意,都是正品
评分书很快就到了,质量不错。很满意!
评分无意之中看到了北京折叠,感觉很新颖,作者的脑洞让人钦佩,所以就买来看看。包装完好,价格也很实惠,一直在京东买书。
评分发货慢,等了好久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推荐给大家,好评!
评分很早就想看了,包装没破损,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