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智新论(上册)》目录:
译者序言莱布尼茨及其哲学简介
关于译注的几点说明
序言
第一卷 论天赋观念
第一章 人心中是否有天赋原则?
第二章 没有天赋的实践原则
第三章 关于思辨和实践的两种天赋原则的其他一些考虑
第二卷论观念
第一章 通论观念并顺带考察人的心灵是否永远在思想
第二章 论简单观念
第三章 论单由一种感官来的观念
第四章 论坚实性
第五章 论从各种不同感官来的简单观念
第六章 论从反省来的简单观念
第七章 论从感觉和反省两者来的观念
第八章 对简单观念的其他一些考虑
第九章 论知觉
第十章 论保持力
第十一章 论分辨观念的功能
第十二章 论复杂观念
第十三章 论简单样式,并首先论空间的样式
第十四章 论绵延及其简单样式
第十五章 合论绵延与扩张
第十六章 论数
第十七章 论无限性
第十八章 论其他简单样式
第十九章 论思想的诸样式
第二十章 论快乐和痛苦的样式
第二十一章 论能力兼论自由
第二十二章 论混合的样式
第二十三章 论我们的复杂实体观念
第二十四章 论集合的实体观念
第二十五章 论关系
第二十六章 论因果及其他一些关系
第二十七章 什么是同一性或差异性
第二十八章 论其他一些关系,尤其是道德关系
第二十九章 论明白的和模糊的、清楚的和混乱的观念
第三十章 论实在的和幻想的观念
第三十一章 论完全的和不完全的观念
第三十二章 论真的和假的观念
第三十三章 论观念的联合
《人类理智新论(下册)》目录:
第三卷 论语词
第一章 通论语词或语言
第二章 论语词的意义
第三章 论一般名词
第四章 论简单观念的名称
第五章 论混合样式的名称和关系的名称
第六章 论实体的名称
第七章 论质词
第八章 论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
第九章 论语词的缺陷
第十章 论语词的滥用
第十一章 纠正前述各种缺点和滥用的方法
第四卷 论知识
第一章 通论知识
第二章 论我们的知识的等级
第三章 论人类知识的范围
第四章 论我们的知识的实在性
第五章 通论真理
第六章 论普遍命题及其真假和确定性
第七章 论称为公则或公理的命题
第八章 论琐屑不足道的命题
第九章 论我们对于我们的存在所具有的知识
第十章 论我们对于上帝的存在所具有的知识
第十一章 论我们对于其他事物的存在所具有的知识
第十二章 论增进我们知识的方法
第十三章 关于我们的知识的其他一些考虑
第十四章 论判断
第十五章 论概然性
第十六章 论同意的各种等级
第十七章 论理性
第十八章 论信仰和理性以及它们各别的界限
第十九章 论狂信
第二十章 论错误
第二十一章 论科学的分类
我最近总在思考,我们所感知的“现实”,究竟有多少是世界本身的模样,又有多少是我们的感官和大脑主动构建出来的“模型”?《人类理智新论》似乎为我提供了最详尽的地图来探索这个迷宫。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极其冷静克制的,它几乎没有使用煽情的语言,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严密的逻辑推演之中,这反而产生了一种近乎冷峻的震撼力。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关于时间感知与记忆重构的章节。作者通过对不同认知障碍患者的研究,揭示了我们记忆的脆弱性和可塑性。这让我开始怀疑许多自认为“牢不可破”的个人历史,可能不过是不断被自我叙事修正的产物。这种对“确定性”的瓦解,虽然令人不安,却也打开了通往更真实理解世界的大门。它强迫读者直面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而非沉溺于舒适的幻觉中。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对自我认知的“去魅”过程,坦诚得近乎残酷,但效果卓著。
评分这本《人类理智新论》着实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巨著,我一口气读完了上下两册,思绪久久不能平复。它并非那种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次对我们认知边界的极限探索。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严谨的笔触,剖析了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特别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思维盲区。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直觉性判断”与“逻辑推理”之间张力的探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太容易被感性的冲动或固有的偏见所驱使,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验数据,像一把手术刀一样,将这些潜意识的陷阱一一剥离出来。读完后,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做出的许多重大决策,发现其中许多都潜藏着系统性的误差。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极其宝贵的。它迫使我跳出既有的认知框架,去寻找更本质、更可靠的思考路径。对于那些渴望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对心智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猛药,值得反复咀择,每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从阅读的节奏感上来说,上下两册的配比处理得非常巧妙。上册主要着力于个体心智的基础架构和局限性分析,铺垫扎实,论证层层递进,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而到了下册,则将视野拉开,探讨个体心智如何与更宏大的社会结构、文化环境发生作用,探讨集体无意识和技术进步对未来理智形态的影响。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推进,使得全书的视野极为开阔,读完后你可能会对当前热议的诸多社会议题产生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理解视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前沿议题时所保持的审慎态度,他从不急于给出终极答案,而是细致地描绘出可能性光谱的两端,将最终的判断权交还给深思熟虑的读者。这无疑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并愿意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深度思考的作品,它挑战的不是读者的智商,而是读者的求真欲和耐心。
评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读完《人类理智新论》,我感觉自己仿佛刚刚经历了一次高强度的“心智重装系统”。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每一个段落都值得细细品味,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流行读物那样追求阅读流畅性,反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认知科学蓝图。我之前总以为自己对“理性”有着基本的把握,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许多引以为傲的推理过程,其实都建立在一些未经检验的先验假设之上。作者对这些假设进行了无情的拆解和重建,展示了从基础逻辑单元到复杂道德判断的整个推理链条是如何在现实的噪音中被扭曲的。这本书的巨大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工具箱,让你在面对信息爆炸和观点冲突时,能够更有效地识别谬误、过滤噪音,并最终构建起一个更加稳健和自洽的世界观。它不是一次轻松愉快的阅读,而是一次对心智的深度淬炼,强烈推荐给所有不满足于表层认知的人。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称得上是“酣畅淋漓”与“咬牙坚持”并存。它的论证结构之庞大和逻辑链条之绵密,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时常回溯前面的章节以确保理解的准确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所展现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他不仅仅停留在心理学的范畴,还巧妙地引入了认知神经科学、复杂系统理论乃至部分社会学的观点,使得对“理智”的定义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然而,也正因为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初期门槛略高,许多术语和模型的解释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但我向各位保证,一旦你突破了前期的障碍,那些深埋在文字之下的洞见将会如同火山喷发般震撼人心。特别是关于群体心智如何异化个体判断的部分,简直是对当下信息茧房现象的精准预言和深刻剖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在教你“怎么想”,而是在帮你“理解思考本身是如何运作的”,这种元认知层面的提升,是任何速成指南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评分1970年左右,世界经济的必然衰退开始,体系就感到基本资源超负荷的影响——政府资源几乎普遍吃紧,政府、企业和家庭劳动力负债累累。其结果是资本家越来越难以实现高层次的资本积累,而这是整个体系存在的理由。
评分我喜欢
评分库兹涅茨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测度国民收入。在开发出计算国民收入的方法之后,库兹涅茨又转向收入波动问题的研究。他也发现了周期现象的存在,而且,他比朱格拉与基钦曾经作过的研究还要深入透彻得多,他能够证实周期的出现。然而,滑稽的事情再一次出现了,库兹涅茨的周期波长既不同于基钦的40个月,也不同于朱格拉的10年,他所发现的周期平均长度大约为20年。这确实让人觉得非常奇怪!
评分经济周期指由工商企业占主体的国家在整体经济活动中出现波动的现象。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扩张阶段,此时大部分经济活动同时出现扩张,继而出现类似的普遍性衰退,然后是收缩,以及融入下一个周期扩张阶段的复苏阶段;这个变化的序列重复发生,但不定期;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从超过1年到10年或者12年不等;它们不能被细分成更短以及与自身有近似波幅特性的周期。
评分事实上,说莱布尼茨看到阴阳才发明二进制完全是断章取义,相反手稿标题全文是:《1 与 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这是造物的秘密美妙的典范,因为,一切无非都来自上帝。》,而且莱布尼茨自己写给若阿基姆·布韦的信中莱布尼茨写到的是:“第一天的伊始是 1,也就是上帝。第二天的伊始是 2,……到了第七天,一切都有了。所以,这最后的一天也是最完美的。因为,此时世间的一切都已经被创造出来了。因此它被写作‘7’,也就是‘111’(二进制中的111等于十进制的7),而且不包含0。只有当我们仅仅用 0 和 1 来表达这个数字时,才能理解,为什么第七天才最完美,为什么 7 是神圣的数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第七天)的特征(写作二进制的111)与三位一体的关联。”。
评分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也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
评分发货速度快,书质量好
评分十七世纪,西欧哲学界在认识论上爆发一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大争论,先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者弗·培根奠定了认识起源于经验的原则;继而笛卡尔创导唯理论,宣扬天赋观念说,遭到霍布斯、伽森狄等的反驳;到十七世纪末,洛克以其《人类理智论》详尽地批驳了天赋观念说,并系统地论证了经验论的原则;紧接着,莱布尼茨又站在唯心主义唯理论和维护天赋观念说的立场,从“单子论”和“前定和谐”的观点出发,写成本书,以对话体的形式,与洛克的《人类理智论》逐章节逐段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驳和多方面的讨论。莱布尼茨是最早接触中华文化的欧洲人之一,曾经从一些曾经前往中国传教的教士那里接触到中国文化,之前应该从马可·波罗引起的东方热留下的影响中也了解过中国文化。法国汉学大师若阿基姆·布韦(汉名白晋,1662-1732年)向莱布尼茨介绍了《周易》和八卦的系统。在莱布尼茨眼中,“阴”与“阳”基本上就是他的二进制的中国版。他曾断言言:“二进制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逻辑语言”。今天在德国图林根,著名的郭塔王宫图书馆内仍保存一份莱氏的手稿,标题写着“1与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