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影像医学(第2版)

中华影像医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铁一 编
图书标签:
  • 医学影像学
  • 影像诊断
  • 中华医学会
  • 医学教育
  • 临床医学
  • 影像技术
  • 放射学
  • 解剖学
  • 疾病诊断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21828
版次:2
商品编码:10479849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影像医学·呼吸系统卷》于2002年1月出版,至今已7年,7年期间在胸部疾病诊断方面又有了新进展,但呼吸系统卷疾病影像诊断仍以胸片检查为基础,胸部OT、MR、PET/CT作为补充,它们与胸片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对于病变基本影像的确认、征象的补充没有变,新技术对病变观察更全面,从这一认识出发,增加了第1版遗漏的部分内容,对重复内容进行了合并,并且对各章内容进行了补充。

目录

第1章 检查方法
第1节 常规×线检查
第2节 数字化×线摄影
第3节 造影检查
第4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第5节 超声检查
第6节 CT检查
第7节 胸部CT的扫描方法
第8节 现代CT中的基本概念
第9节 CT图像的后处理
第10节 MRI检查
第11节 核医学检查

第2章 正常胸部影像学表现
第1节 正常胸部X线表现
第2节 正常胸部CT表现
第3节 正常胸部磁共振表现

第3章 胸部疾病的基本表现
第1节 肺部疾病的基本X线表现
第2节 胸部疾病的基本CT表现

第4章 胸部疾病影像分析方法
第1节 胸片分析
第2节 胸部CT影像分析
第3节 胸部磁共振影像分析

第5章 气道疾病
第1节 大气道病变
第2节 小气道病变
第3节 肺气肿
第4节 呼气CT和空气潴留

第6章 肺先天性疾病
第1节 肺不发育和发育不全
第2节 肺透明膜病
第3节 肺隔离症
第4节 肺动静脉瘘
第5节 胰肺囊性纤维化
第6节 肺先天性囊性腺样畸形

第7章 肺部炎症
第1节 大叶性肺炎
第2节 小叶性肺炎
第3节 支原体肺炎
第4节 过敏性肺炎
第5节 机会性感染
第6节 吸人性肺炎
第7节 克雷伯杆菌肺炎
第8节 慢性肺炎
第9节 肺炎性假瘤
第10节 放射性肺炎
第11节 病毒性肺炎
第12节 间质性肺炎
第13节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
第14节 肺脓肿

第8章 肺霉菌病及其他
第1节 肺曲霉病(第状菌病)
第2节 肺隐球菌病
第3节 念珠菌病
第4节 肺毛霉病
第5节 组织胞浆菌病
第6节 其他

第9章 肺结核病
第1节 病因与病理
第2节 结核病变的动态变化与转归
第3节 肺结核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第4节 结核病的分类及临床诊断
第5节 各种类型肺结核的X线表现
第6节 支气管结核
第7节 肺结核合并肺癌
第8节 艾滋病并发肺结核
第9节 胸部CT在肺结核诊断的应用

第10章 肺肿瘤
第1节 肺癌
第2节 其他肺恶性肿瘤
第3节 肺转移瘤
第4节 肺良性肿瘤
第5节 胸部神经内分泌性肿瘤

第11章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
第1节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第2节 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
第3节 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
第4节 急性间质性肺炎
第5节 脱屑性问质性肺炎
第6节 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问质性疾病

第12章 肺寄生虫病
第1节 肺血吸虫病
第2节 肺吸虫病
第3节 肺包虫病

第13章 职业性肺病
第1节 尘肺
第2节 化学性肺炎
第3节 过敏性肺炎
第4节 有机粉尘毒性综合征

第14章 结缔组织病及肺血管炎
第1节 结缔组织病胸部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
第2节 影像检查技术比较
第3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4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5节 系统性硬化症
第6节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第7节 血管炎
第8节 韦格纳肉芽肿
第9节 白塞综合征
第10节 多动脉炎
第11节 变态反应肉芽肿和血管炎
第12节 风湿热
第13节 复发性多软骨炎
第14节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第15节 大动脉炎
第16节 川崎病

第15章 肺出血性疾病
第1节 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第2节 肺一肾综合征
第3节 钩端螺旋体病
第4节 流行性出血热
第5节 其他原因引起的肺出血

第16章 造血系统疾病
第1节 白血病
第2节 肺恶性淋巴瘤
第3节 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

第17章 肺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第1节 肺水肿
第2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3节 肺栓塞和肺梗死

第18章 肺少见疾病
第1节 胸部结节病
第2节 支气管肺淀粉沉着症
第3节 肺泡蛋白沉积症
第4节 肺泡微石症
第5节 干燥综合征

第19章 胸部类淋巴组织异常增生症
第1节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第2节 浆细胞性肉芽肿
第3节 肺黏膜相关淋巴瘤
第4节 淋巴细胞问质性肺炎
第5节 肺淋巴瘤样肉芽肿
第6节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腺病

第20章 胸壁及胸膜疾病
第1节 胸壁疾病
第2节 胸膜疾病

第21章 纵隔肿瘤
第1节 纵隔肿瘤概论
第2节 胸内甲状腺肿
第3节 胸腺肿瘤
第4节 纵隔畸胎类肿瘤
第5节 脂肪瘤
第6节 心包囊肿
第7节 恶性淋巴瘤
第8节 支气管囊肿
第9节 淋巴管囊肿
第10节 纵隔神经源肿瘤
第11节 食管囊肿
第12节 大网膜疝

第22章 胸部外伤
第1节 肋骨骨折
第2节 胸膜损伤
第3节 肺部损伤
第4节 支气管外伤
第5节 纵隔外伤

第23章 横膈病变
第1节 横膈膨升症
第2节 横膈疝
第3节 横膈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第4节 横膈麻痹
索引

精彩书摘

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CPR)是MPR的一种特殊形式,可在一个指定参照平面上,由操作者沿感兴趣器官画一条曲线,并沿该曲线作三维曲面图像重组,从而获得曲面重组的图像。该方法可使弯曲器官拉直、展开,显示在一个平面上,使观察者能够看到某个器官的全貌。但曲面重组对于所画曲线的准确与否依赖性很大,有时会造成人为的伪像;同时由于存在变形操作,曲面重组图像有时不能真实反映被显示器官的空间位置和关系。
2.表面阴影显示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SSD法可逼真地显示骨骼系统及增强血管的空间解剖结构,能获得仿生学效果。
SSD方法的优点是:三维效果明显、立体感强;对于体积、距离和角度的测量准确,可实施三维图像操作(例如模拟手术)。
SSD方法的缺点是:由于该法是采用阈值法成像,图像显示准确性受图像处理中分割参数(阈值)的影响较明显;结果图像不能显示物体内部结构,也不提供物体的密度信息。
3.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MIP是按操作者观察物体的方向作一投影线,以该投影线经过的最大密度(强度)体素值作为结果图像的像素值,投影图像的重组结果,低密度的组织结构都被去除。
MIP的主要优点是分辨率很高,组织结构失真少,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具有相对高密度的组织和结构。
MIP的主要缺点是相近密度的组织结构在同一投影方向,会产生前后物体影像的重叠。
4.容积再现三维成像(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VRT是采用扫描容积数据的所有体素,并通过计算机的重组直接投影以二维图像的形式显示。
VRT的主要优点是能同时显示空间结构和密度信息,对于肿瘤组织与血管空间关系显示良好。
缺点是数据计算量大、耗时。通常情况下,512×512矩阵的CT图像如超过500幅,则无法做到实时显示。
5.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CTVE是在CT采集容积数据后,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或容积再现法的三维后处理方法。成像时仿真内镜中假想光线的投影采用透视投影,在受检器官的腔内选择好视点的行进路线,计算机保存一系列显示结果图像,按电影序列反复回放,获得与光纤内镜相仿的效果。
仿真内镜检查的优点是无创性,患者痛苦小,视点不受限制,能从狭窄或梗阻病变的远端观察。
主要缺点是仿真内镜不能观察病灶的颜色,对扁平病灶不敏感,技术参数的选择不当、人体运动等多种因素可导致伪影。
第10节 MRI检杳胸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检查技术比CT复杂,胸部MRI检查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体部线圈,心电门控,呼吸门控技术;横断位为基本扫描位置,辅以冠状位扫描,必要时增加矢状位扫描;TIWI、rI2WI为基本序列,加用脂肪抑制序列,增强扫描通常采用TIWI,病灶局部加用屏气薄层扫描序列,用于观察病灶细微结构或病灶与周围组织、大血管的关系。常规扫描层厚一般为6~8mm,薄层扫描以1~2mm为宜。MRI的胸部影像特点:通常使用自旋回波(spinecho,SE)技术。扫描时间参数有回波时间(echotime,TE)和脉冲重复间隔时间(repetition time,TR)。使用短TR和短TE,可获得Tl加权(T1weighted,TIW)图像,而使用长TR和长TE,可获得T2加权(T weighted,Tl2W)图像。
……

前言/序言


《中国影像医学》 《中国影像医学》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影像学在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权威著作。本书凝聚了国内众多顶尖影像学专家的智慧与临床经验,旨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个系统、权威的学习平台,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医学挑战。 本书内容涵盖了影像学诊断的各个细分领域,从基础理论的梳理到前沿技术的介绍,再到常见疾病的影像学分析,力求做到面面俱到。 基础篇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影像学产生的物理学原理,详细介绍了X射线、CT、MRI、超声、核医学等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机制、设备构造、图像特点及其各自的优劣势。读者将能清晰地理解不同成像方式在穿透力、空间分辨率、软组织对比度、功能成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为后续的临床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本篇还将对影像设备的安全防护、影像质量控制等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进行详尽讲解,确保读者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能兼顾安全与效率。 技术篇着重于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操作规范、图像后处理技巧以及新兴影像技术的应用。对于CT和MRI,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的扫描序列、造影剂的使用时机与方法,以及三维重建、图像融合等高级后处理技术,帮助读者更精准地发现和评估病变。超声部分,将涵盖不同探头的选择、扫查技巧、多普勒血流成像的应用,以及介入超声的指导作用。核医学方面,将聚焦于各种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临床应用,如PET-CT在肿瘤代谢显像中的作用,SPECT在心肌灌注评估中的价值等。本书还将前瞻性地介绍人工智能在影像分析中的应用,如AI辅助阅片、病灶自动识别与量化等,展望未来影像学的发展趋势。 临床篇是本书的核心内容,结合大量的典型病例和图谱,详细阐述了各个器官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神经系统影像学:涵盖了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颅脑外伤、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感染性与炎症性疾病(如脑膜炎、脑炎)的影像学表现,特别强调了MRI在脑实质病变中的敏感性,以及CT在急性出血和骨折中的优势。 胸部影像学:重点介绍了肺部感染(肺炎、肺结核)、肺部肿瘤(包括原发性和转移性)、胸腔积液、气胸、肺栓塞、间质性肺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的影像学诊断。CT是胸部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本书将详细解析CT在肺结节筛查、肿瘤分期、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等方面的应用。 腹部影像学:深入探讨了肝脏(肝硬化、肝癌、脂肪肝)、胆道(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胆道肿瘤)、胰腺(胰腺炎、胰腺癌)、脾脏、肾脏(肾结石、肾囊肿、肾癌)、泌尿系统(输尿管结石、膀胱肿瘤)、胃肠道(胃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肠梗阻)以及盆腔器官(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影像学诊断。多排螺旋CT和MRI在腹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成像技术在腹部疾病中的特异性表现。 骨骼肌肉影像学:包括骨折、脱位、骨肿瘤(良恶性)、关节疾病(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脊柱疾病(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骨质疏松以及肌肉、韧带损伤的影像学评估。X射线、CT和MRI各有侧重,本书将系统介绍它们的临床应用。 乳腺影像学:着重讲解了乳腺癌的早期筛查(钼靶、超声、MRI)、乳腺增生、乳腺纤维腺瘤等常见乳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以及BI-RADS分类的应用。 妇产科影像学:涵盖了妊娠期并发症(异位妊娠、胎盘异常)、胎儿发育异常、妇科良恶性肿瘤、盆腔炎等疾病的超声和MRI诊断。 儿科影像学:特别关注儿童常见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如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儿童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肿瘤等,以及儿科影像检查的特殊注意事项。 本书在每个疾病单元中,都会清晰列出该疾病的典型影像学表现,重点提示鉴别诊断要点,并结合最新的临床指南和文献进展,提供最新的诊断思路和治疗建议。大量的真实影像图片和示意图穿插其中,直观生动,极大地增强了学习效果。 《中国影像医学》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临床工具书。它将帮助广大医务人员,特别是年轻医生和影像科进修生,快速掌握影像学诊断的核心技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最终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本书内容严谨、逻辑清晰、图文并茂,是每一位致力于影像学事业的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医疗器械销售人员,我需要对医学影像设备的功能和应用有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向医院和医生推荐合适的产品。《中华影像医学》(第2版)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本非常宝贵的“产品说明书”和“应用指南”。书中对各种影像设备,如CT、MRI、DSA、PET-CT等的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都有非常详尽的介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影像模态在诊断特定疾病时的优势和局限性的分析很感兴趣。例如,在心血管影像学部分,它详细阐述了CT血管造影(CTA)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作用,以及MRI在评估心肌灌注和功能方面的优势。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理解我们公司产品的定位和优势,并结合医生的实际需求,提供更专业的解决方案。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前沿的影像技术,如AI辅助诊断、低剂量CT等,这让我能够预判市场需求,并为公司的产品研发提供一些参考。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医学影像学知识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医学影像设备及其应用的理解,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我的工作。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非常注重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我是一名普外科医生,每天都要面对各种腹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术后随访。这本书在普外科影像学部分,为我提供了非常全面的信息。它详细阐述了肝脏、胆道、胰腺、脾脏、胃肠道等腹部器官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要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部分印象深刻,它详细介绍了肝脏的常见肿瘤,如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等,并分析了它们的影像学特征,包括CT、MRI、超声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以及如何通过影像学评估肿瘤的侵犯范围和可切除性。我还会经常翻阅关于肠梗阻、腹膜炎等急腹症的影像学诊断内容,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更快速、更准确地做出诊断,并指导临床治疗。此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新兴的影像技术在腹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未来腹部影像学的发展方向。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扎实的普外科影像学知识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能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将一种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实用的临床指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是一名泌尿外科医生,对于泌尿系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以及术后影像学随访,一直非常重视。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介绍了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等泌尿系统器官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各种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包括良恶性鉴别、分期分级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肾脏影像学诊断的部分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各种肾脏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例如肾细胞癌的不同亚型,以及它们的影像学特点。书中还特别强调了MRI在前列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作用,这对于我们制定手术方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还会经常参考书中关于输尿管结石和膀胱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内容,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更快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此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新兴的影像技术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未来泌尿影像学的发展趋势。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泌尿系统影像学知识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能力。

评分

从我个人阅读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在学术上的严谨程度和临床应用的价值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我是一名心脏内科医生,虽然主要工作在临床,但对于心脏影像学的进展也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这本书在心血管影像学部分,对于心脏MRI、心脏CT以及超声心动图在各种心脏疾病,如心肌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中的应用,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心肌致密的分析方法很感兴趣,这对于判断心肌的纤维化程度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提供的典型病例,结合高清的影像图片,让我在理解复杂的影像学表现时更加得心应手。我常常会在遇到一些诊断困难的病例时,翻阅这本书,寻找相似的影像征象,并对照书中的分析思路,来帮助我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另外,书中也提及了一些前沿的心脏影像技术,比如斑块性质的评估,这对于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它能够将复杂的影像学知识,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与临床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名放射科技师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学习机会。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操作各种影像设备,并为医生提供高质量的影像资料。而一本像《中华影像医学》(第2版)这样权威的著作,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检查的原理和目的,从而更好地优化检查方案,提高影像质量。书中关于不同影像成像原理的介绍,比如CT的重建算法、MRI的梯度场原理等,让我对这些技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书中对各种影像学检查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详细说明,也帮助我更好地与临床医生沟通,确保患者能够接受最适合的检查。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影像质量控制的部分,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减少伪影、提高图像清晰度等关键技术,这对于保证诊断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新兴的影像技术,如双能CT、PET-MRI等,这些技术的发展让我对影像科技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这些技术人员提高专业技能,更能让我们理解影像学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我感觉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是在经历一场知识的“头脑风暴”。我是一名妇产科医生,虽然日常主要关注生殖系统疾病,但对于腹部影像学,尤其是妇科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学习需求。这本书在女性生殖系统影像学部分,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详细阐述了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常见及少见妇科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包括CT、MRI、超声等多种影像模态的应用。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腹腔镜手术前影像评估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发生转移,这对于我们术前规划至关重要。书中还列举了许多非常有代表性的病例,这些病例的影像图片质量非常高,并且配有详细的文字分析,让我能够快速掌握不同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要点。我甚至在书中学习到了一些关于胎儿影像学诊断的知识,虽然不是我的主要工作范畴,但了解这些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与影像科医生进行沟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这些临床医生掌握影像学知识,更能引导我们学会如何利用影像学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就像一本“影像学百科全书”,内容涵盖了医学影像学的方方面面,并且在每个领域都达到了很高的专业深度。我是一名风湿免疫科医生,虽然我不是影像科的专业人士,但我深知影像学对于我们诊断和评估风湿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性。这本书在骨骼肌肉影像学部分,为我打开了新的认知大门。它详细介绍了关节炎、骨质疏松、肌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在X线、CT、MRI等影像模态下的表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像学诊断部分印象深刻,它详细描述了早期和晚期的影像学改变,包括关节滑膜增生、骨侵蚀、关节畸形等,以及不同关节受累的典型模式。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影像学来评估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以及如何早期发现肌炎的肌肉病变。我还发现书中也涉及了一些关于血管炎和结缔组织病的影像学表现,这些信息对于我们诊断一些疑难杂症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影像科医生提供的报告,更能引导我学会如何解读一些关键的影像学征象,从而为我的临床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体验,便是它对于影像判读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作为一名年轻的放射科医师,我深知影像判读的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影像表现,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疾病在不同影像模态下的影像学特征,并强调了鉴别诊断的重要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肺部结节的章节,它不仅列举了多种良恶性结节的影像学表现,还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以及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进行细致的分析,甚至还提到了不同指南在肺结节管理上的差异。书中还引入了一些复杂的病例,并提供了多位专家对此类病例的判读思路,这种“多角度切入”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了即使是同一张影像,也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维度。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骨骼关节影像的内容,对于一些罕见的骨关节疾病,书中的描述非常详尽,配以高质量的影像图片,能够帮助我快速建立起对这些疾病的影像学认知。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临床实践指导,能够帮助我们这些还在学习成长中的医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影像医学的精髓。而且,它的更新速度也让我满意,第2版意味着它吸纳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这对于我们保持知识的先进性非常重要。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厚重的医学著作,更像是一次与医学影像学领域顶尖专家们面对面的交流。我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每天都要面对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影像学在我们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在神经影像学部分,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座宝藏。从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到各种脑肿瘤的鉴别,再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书中都有非常详尽的介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影像学诊断的部分,书中详细列举了不同时期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包括海马体萎缩、脑皮层萎缩的模式,以及PET-CT在淀味淀粉样蛋白沉积和 tau 蛋白沉积方面的应用,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临床诊断非常有价值。另外,书中也讨论了多种罕见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这对于我们处理疑难杂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我还会经常翻阅关于脑肿瘤的章节,学习如何通过影像学特征来区分不同类型的脑肿瘤,以及如何评估肿瘤的侵犯范围和预后。这本书的图文并茂,大量的典型影像图片,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影像学知识,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神经影像学的认知水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吸引人,那种沉静而富有专业感的蓝紫色调,搭配上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一眼望去便能感受到其学术分量。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是仔细翻阅了目录,虽然我是一名临床医生,但对于影像学,尤其是中华医学会出品的影像学系列,总是充满了敬意和学习的渴望。我主要关注的章节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最新的影像技术来诊断一些疑难杂症,比如那些早期难以发现的肿瘤,或者是一些细微的病变。我记得有一位资深影像科主任曾跟我分享过,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疾病的诊断窗口期正在被大大提前,而这背后离不开像《中华影像医学》(第2版)这样的权威著作的引领和支持。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我感觉非常贴近临床实际,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空泛,它会告诉你具体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如何与其他临床信息相结合进行综合判断。例如,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部分,它详细阐述了CT、MRI、PET-CT在不同类型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包括其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如何通过一些特殊的增强方式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新兴的影像技术,比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在影像学中的应用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未来影像医学发展的方向。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完所有章节,但仅从目录和一些关键页面的浏览,我便能预感到这本书将会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导师,随时准备为我答疑解惑。我特别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发现一些新的诊断思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的患者。

评分

书很好,物流快,服务好。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李铁一教授,搞放射的大家都知道的,中华影像系列虽然说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呼吸系统卷和肝胆脾胰卷的质量还是相当好的,勘称经典,汇聚了专家们一生的精华,需要我们好好的看,向他们学习!

评分

质量好,图片清晰,值得购买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

很全面的书籍,挺好,对影像学有帮助

评分

影像里面呼吸系统变得还不错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