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不仅考虑到俸禄利益,而且受到经书的束缚,但它是一种纯粹的俗人教育,一方面具有仪式、典礼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具有传统主义的、伦理的特性。学校既不教数学、自然科学,也不教地理学及文法。中国的哲学并不像希腊的哲学那样,具有一种思辨与系统性的性质,并且从另外的意义上说,也不具有像印度教及西方神学所具有的上述特质。中国的哲学缺乏西方的法律学所具有的理性——形式化的特性,也缺乏拉比的、伊斯兰的以及印度的哲学所具有的那种经验的决疑论之特性。中国的哲学并没有蕴生出烦琐哲学,因为它并不像以希腊思想为基础的西方与近东哲学那样从事专门的逻辑学研究。逻辑学的概念对中国哲学向来是陌生的,因为中国的哲学始终以全然实际的问题与家产制官僚体系的等级利益为其思考的取向,它离不开经书,缺乏辩证性。这意味着中国哲学不知道所有西方哲学的这些核心问题,这个事实很明显地表现于中国哲学家——尤其是孔子——的思维方式之中。中国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是极其实践的、务实的,其思想工具固守着一种形态,这种形态——恰恰表现在某些被认为是孔子所言的真正精妙的格言里——以其隐喻的寓意性使人觉得更接近印第安酋长的表达方式,而非理性的论证。
评分一、东汉时的鲜卑及檀石槐建立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
评分国内学者对于东胡系统中的各族,曾经分别进行过研究,其中以马长寿的《乌桓与鲜卑》一书,最为史学界所瞩目。随后出版的周伟洲的《敕勒与秉然》、《吐谷浑史》、《南凉与西秦》;陈述的《契丹社会经济史稿》、《契丹政治史稿》,孙秀仁、孙进己等的《室韦史研究》,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的《蒙古族简史》等,也都是探讨东胡各族的重要著作。但贯通东胡各族历史为一书的专著则尚未见,仅国外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早年(本世纪初)所著的《东胡民族考》曾被译成中文。此书虽包罗甚广,但内容并非叙述东胡各族的史事,而是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以考订东胡各族中的族名、地名、人名、称谓及其它术语等,实际上是一本“东胡民族语言考”。此书虽在学术上有一定的价值,但我们今天要求的却是一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详细叙述东胡各族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史实的系统之作。
评分第一章 明代国家、宗教、社会的一般状况
评分二明代国家体系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评分《东胡史》是继《匈奴史》(1979年再版)和《突厥史》1988年出版)之后,第三本关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的专著,故撰写体例基本上与上述二书同,即为了兼顾学术性、知识性和通俗性,并考虑专业人员与一般读者的不同要求,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以正面介绍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虽亦注意辨明,但避免纠缠。
评分参考文献
评分《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明代国家在关于宗教问题上与社会构成的互动关系。它主要是一项政治史和社会史结合的研究,其次也是一种关于文化基本特质的研究。作为意识形态和哲学体系的儒教、各种宗教、民间习俗等都是中国文化的内容。文化是体现在特定人类群体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及其创造物中的精神表现,是从精神方面来看的社会。宗教是文化体系的一个深层侧面。一般的宗教研究注重特定宗教的教义、组织、人物和发展演变。
评分四宗教管理机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