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4捲)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4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秦大同,謝裏陽 編
圖書標籤:
  • 機械設計
  • 機械工程
  • 工程技術
  • 機械原理
  • 設計手冊
  • 機械零部件
  • 製造工藝
  • 材料選擇
  • 第四版
  • 工業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087096
版次:1
商品編碼:1040908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3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三十餘位機械設計大師領銜、二百餘位知名專傢參與編審、精心詮釋通用機械設計內涵、引領現代機械設計創新潮流、機械設計領域扛鼎之作。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共6捲,本書為第6捲,其他各捲為:

內容簡介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從新時期機械設計人員的實際需要齣發,追求現代感,兼顧實用性、通用性、準確性,在廣泛吸納國內工具書優點的基礎上,涵蓋瞭各種常規和通用的機械設計技術資料,貫徹瞭最新的國傢和行業標準,推薦瞭國內外先進、節能、通用的産品,體現瞭便查易用的編寫風格。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共6捲,其中第1捲包括機械設計基礎資料,零件結構設計,機械製圖和幾何精度設計,機械工程材料,連接件與緊固件;第2捲包括軸和聯軸器,滾動軸承,滑動軸承,機架、箱體及導軌,彈簧,機構,機械零部件設計禁忌;第3捲包括帶、鏈傳動,齒輪傳動,減速器、變速器,離閤器、製動器,潤滑,密封;第4捲包括液力傳動,液壓傳動與控製,氣壓傳動與控製;第5捲包括光機電一體化係統設計,傳感器,控製元器件和控製單元,電動機;第6捲包括機械振動與噪聲,疲勞強度設計,可靠性設計,優化設計,反求設計,數字化設計,人機工程與産品造型設計,創新設計。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可作為機械設計人員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工具書,也可供高等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秦大同,機械傳動專傢,長江學者,重慶大學教授、博導;謝裏陽 現代設計方法專傢,東北大學教授、博導。

目錄

第19篇 液力傳動
第1章 液力傳動設計基礎
1.1 液力傳動的定義、特點及應用
1.2 液力傳動的術語、符號
1.2.1 液力傳動術語
1.2.2 液力元件符號
1.3 液力傳動理論基礎
1.3.1 基本控製方程
1.3.2 基本概念和定義
1.3.3 液體在葉輪中的運動
1.3.3.1 速度三角形及速度的分解
1.3.3.2 速度環量
1.3.3.3 液體在無葉柵區的流動
1.3.4 歐拉方程
1.3.4.1 動量矩方程
1.3.4.2 理論能頭
1.4 液力傳動的工作液體
1.4.1 液力傳動油的基本要求
1.4.2 常用液力傳動油
1.4.3 水基難燃液
第2章 液力變矩器
2.1 液力變矩器的工作原理、特性
2.1.1 液力變矩器的工作原理
2.1.1.1 液力變矩器的基本結構
2.1.1.2 液力變矩器的工作過程和變矩原理
2.1.1.3 液力變矩器常用參數及符號
2.1.2 液力變矩器的特性
2.2 液力變矩器的分類及主要特點
2.3 液力變矩器的壓力補償及冷卻係統
2.3.1 補償壓力
2.3.2 冷卻循環流量和散熱麵積
2.4 液力變矩器的設計方法
2.4.1 相似設計法
2.4.2 統計經驗設計方法
2.4.3 理論設計法
2.4.3.1 基於一維束流理論的設計方法
2.4.3.2 基於二維流動理論的設計方法
2.4.3.3 CFD/CAD現代設計方法
2.4.4 逆嚮設計法
2.5 液力變矩器的試驗
2.5.1 試驗颱架
2.5.2 試驗方法
2.5.2.1 外特性試驗
2.5.2.2 液力元件內特性試驗
2.6 液力變矩器的選型
2.6.1 液力變矩器的形式和參數選擇
2.6.2 液力變矩器係列型譜
2.6.3 液力變矩器與動力機的共同工作
2.6.3.1 輸入功率
2.6.3.2 泵輪特性麯綫族和渦輪特性麯綫族
2.6.3.3 液力變矩器有效直徑和公稱轉矩選擇
2.6.3.4 液力變矩器和動力機共同工作的輸入特性麯綫和輸齣特性麯綫
2.6.4 液力變矩器與動力機的匹配
2.6.5 液力變矩器與動力機匹配的優化
2.7 液力變矩器的産品型號與規格
2.7.1 單級單相嚮心渦輪液力變矩器
2.7.2 多相單級和閉鎖液力變矩器
2.7.3 可調液力變矩器
2.7.4 液力變矩器傳動裝置
2.8 液力變矩器的應用及標準狀況
2.8.1 液力變矩器的應用
2.8.2 國內外標準情況和對照
第3章 液力機械變矩器
3.1 液力機械變矩器的分類及原理
3.1.1 功率內分流液力機械變矩器
3.1.1.1 導輪反轉內分流液力機械變矩器
3.1.1.2多渦輪內分流液力機械變矩器
3.1.2 功率外分流液力機械變矩器
3.1.2.1 基本方程
3.1.2.2 用於特定變矩器的方程
3.1.3.3 分流傳動特性的計算方法及實例
3.1.2.4 外分流液力機械變矩器的方案匯總
3.2 液力機械變矩器的應用
3.2.1 功率內分流液力機械變矩器的應用
3.2.1.1 導輪反轉內分流液力機械變矩器
3.2.1.2 雙渦輪內分流液力機械變矩器
3.2.2 功率外分流液力機械變矩器的應用
3.2.2.1 分流差速液力機械變矩器的應用
3.2.2.2 匯流差速液力機械變矩器的應用
3.3 液力機械變矩器産品規格與型號
3.3.1 雙渦輪液力機械變矩器産品
3.3.2 導輪反轉液力機械變矩器産品
3.3.3 功率外分流液力機械變矩器産品
3.3.4 液力機械傳動裝置産品
第4章 液力偶閤器
4.1 液力偶閤器的工作原理
4.2 液力偶閤器特性
4.2.1 液力偶閤器的特性參數
4.2.2 液力偶閤器特性麯綫
4.2.3 影響液力偶閤器特性的主要因素
4.3 液力偶閤器分類、結構及發展
4.3.1 液力偶閤器形式和基本參數(摘自GB/T 5837—2008)
4.3.1.1 形式和類彆
4.3.1.2 基本參數
4.3.2 液力偶閤器部分充液時的特性
4.3.3 普通型液力偶閤器
4.3.4 限矩型液力偶閤器
4.3.4.1 靜壓泄液式限矩型液力偶閤器
4.3.4.2 動壓泄液式限矩型液力偶閤器
4.3.4.3 復閤泄液式限矩型液力偶閤器
4.3.5 普通型、限矩型液力偶閤器的安全保護裝置
4.3.5.1 普通型、限矩型液力偶閤器易熔塞(摘自JB/T 4235—1999)
4.3.5.2 颳闆輸送機用液力偶閤器易爆塞技術要求(摘自MT/T 466—1995)
4.3.6 調速型液力偶閤器
4.3.6.1 進口調節式調速型液力偶閤器
4.3.6.2 齣口調節式調速型液力偶閤器
4.3.6.3 復閤調節式調速型液力偶閤器
4.3.7 液力偶閤器傳動裝置
4.3.8 液力減速器
4.3.8.1 機車用液力減速(製動)器
4.3.8.2 汽車用液力減速(製動)器
4.3.8.3 固定設備用液力減速(製動)器
4.4 液力偶閤器設計
4.4.1 液力元件的類比設計
4.4.2 限矩型液力偶閤器設計
4.4.2.1 工作腔模型(腔型)及選擇
4.4.2.2 限矩型液力偶閤器的輔助腔
4.4.2.3 限矩型液力偶閤器的葉輪結構
4.4.2.4 工作腔有效直徑的確定
4.4.2.5 葉片數目和葉片厚度
4.4.3 調速型液力偶閤器設計
4.4.3.1 泵輪強度計算
4.4.3.2 泵輪強度有限元分析簡介
4.4.3.3 液力偶閤器的軸嚮力
4.4.3.4 導管及其控製
4.4.3.5 設計中的其他問題
4.4.3.6 油路係統
4.4.3.8 調速型液力偶閤器的配套件
4.4.4 液力偶閤器傳動裝置設計
4.4.4.1 前置齒輪式液力偶閤器傳動裝置簡介
4.4.4.2 液力偶閤器傳動裝置設計要點
4.4.5 液力偶閤器的發熱與冷卻
4.5 液力偶閤器試驗
4.5.1 限矩型液力偶閤器試驗
4.5.2 調速型液力偶閤器試驗方法
4.6 液力偶閤器選型、應用與節能
4.6.1 液力偶閤器運行特點
4.6.2 液力偶閤器功率圖譜
4.6.3 限矩型液力偶閤器的選型與應用
4.6.3.1 限矩型液力偶閤器的選型
4.6.3.2 限矩型液力偶閤器的應用
4.6.4 調速型液力偶閤器的選型與應用
4.6.4.1 我國風機、水泵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4.6.4.2 風機、水泵調速運行的必要性
4.6.4.3 各類調速方式的比較
4.6.4.4 應用液力偶閤器調速的節能效益
4.6.4.5 風機、泵類調速運行的節能效果
4.6.4.6 風機、泵類流量變化形式對節能效果的影響
4.6.4.7 調速型液力偶閤器的效率與相對效率
4.6.4.8 調速型液力偶閤器的匹配
4.6.4.9 調速型液力偶閤器的典型應用與節能
4.7 液力偶閤器可靠性與故障分析
4.7.1 基本概念
4.7.2 限矩型液力偶閤器的故障分析
4.7.3 調速型液力偶閤器的故障分析
4.8 液力偶閤器典型産品及其選擇
4.8.1 靜壓泄液式限矩型液力偶閤器
4.8.2 動壓泄液式限矩型液力偶閤器
4.8.2.1 YOX、YOXⅡ、TVA外輪驅動直連式限矩型液力偶閤器
4.8.2.2 YOXⅡZ外輪驅動製動輪式限矩型液力偶閤器
4.8.2.3 水介質限矩型液力偶閤器
4.8.2.4 加長後輔腔與加長後輔腔帶側輔腔的限矩型液力偶閤器
4.8.2.5 加長後輔腔與加長後輔腔帶側輔腔製動輪式限矩型液力偶閤器
4.8.2.6 加長後輔腔內輪驅動製動輪式限矩型液力偶閤器
4.8.3 復閤泄液式限矩型液力偶閤器
4.8.4 調速型液力偶閤器
4.8.4.1 齣口調節安裝闆式箱體調速型液力偶閤器
4.8.4.2 迴轉殼體箱座式調速型液力偶閤器
4.8.4.3 側開箱體式調速型液力偶閤器
4.8.4.4 閥控式調速型液力偶閤器
4.8.5 液力偶閤器傳動裝置
4.8.5.1 前置齒輪增速式液力偶閤器傳動裝置
4.8.5.2 後置齒輪減速式液力偶閤器傳動裝置
4.8.5.3 後置齒輪增速式液力偶閤器傳動裝置
4.8.5.3 組閤成套型液力偶閤器傳動裝置
4.8.5.4 後置齒輪減速箱組閤型液力偶閤器傳動裝置[偶閤器正(反)車箱]
4.9 國內國外調速型液力偶閤器標準情況與對照
第5章 液 黏 傳 動
5.1 液黏傳動及其分類
5.2 液黏傳動的基本原理
5.3 液黏傳動常用術語、形式和基本參數
5.3.1 液黏傳動常用術語(摘自JB/T 5968—2008)
5.3.2 液黏傳動元件結構形式(摘自JB/T 5968—2008)
5.3.3 液黏傳動的基本參數(摘自JB/T 5968—2008)
5.4 液黏傳動的工作液體
5.5 液黏調速離閤器
5.5.1 集成式液黏調速離閤器
5.5.2 分離式液黏調速離閤器
5.5.3 液黏調速離閤器運行特性
5.5.4 液黏傳動的摩擦副
5.5.5 液黏調速離閤器的性能特點及應用節能
5.5.6 液黏調速離閤器常見故障與排除方法
5.5.7 國外液黏調速離閤器的轉速調控係統
5.6 液黏調速裝置
5.6.1 平行軸傳動液黏調速裝置
5.6.2 差動輪係CST液黏調速裝置
5.7 矽油風扇離閤器
5.8 矽油離閤器
5.9 液黏測功器
5.10 其他液黏傳動元件
5.11 液黏傳動在液力變矩器上的應用
5.12 國內外液黏元件標準情況與對照
參考文獻
第20篇 液壓傳動與控製
第1章 常用基礎標準、圖形符號和常用術語
1.1 基礎標準
1.1.1 液壓氣壓係統及元件的公稱壓力係列
1.1.2 液壓泵及液壓馬達的公稱排量係列
1.1.3 液壓元件的油口螺紋連接尺寸
1.1.4 液壓係統硬管外徑係列和軟管內徑係列
1.1.5 液壓缸、氣缸內徑及活塞杆外徑係列
1.1.6 液壓缸、氣缸活塞行程係列
1.1.7 液壓元件清潔度指標
1.1.8 液壓閥油口、底闆、控製裝置和電磁鐵的標識
1.1.9 液壓泵站油箱公稱容量係列
1.2 液壓圖形符號
1.2.1 圖形符號
1.2.2 液壓圖形符號繪製規則
1.3 常用液壓術語
1.3.1 基本術語
1.3.2 液壓泵的術語
1.3.3 液壓執行元件的術語
1.3.4 液壓閥的術語
1.3.5 液壓輔件及其他專業術語
第2章 液壓流體力學常用計算公式及資料
2.1 流體力學基本公式
2.2 流體靜力學公式
2.3 流體動力學公式
2.4 阻力計算
2.4.1 沿程阻力損失計算
2.4.2 局部阻力損失計算
2.5 孔口及管嘴齣流、縫隙流動、液壓衝擊
2.5.1 孔口及管嘴齣流計算
2.5.2 縫隙流動計算
2.6 液壓衝擊計算
第3章 液壓係統設計
3.1 設計計算的內容和步驟
3.2 明確技術要求
3.3 確定液壓係統主要參數
3.3.1 初選係統壓力
3.3.2 計算液壓缸尺寸或液壓馬達排量
3.3.3 作齣液壓缸或液壓馬達工況圖
3.4 擬訂液壓係統原理圖
3.5 液壓元件的選擇
3.5.1 液壓執行元件的選擇
3.5.2 液壓泵的選擇
3.5.3 液壓控製閥的選擇
3.5.4 蓄能器的選擇
3.5.5 管路的選擇
3.5.6 確定油箱容量
3.5.7 過濾器的選擇
3.5.8 液壓油的選擇
3.6 液壓係統性能驗算
3.6.1 係統壓力損失計算
3.6.2 係統效率計算
3.6.3 係統發熱計算
3.6.4 熱交換器的選擇
3.7 液壓裝置結構設計
3.8 液壓泵站設計
3.8.1 液壓泵站的組成及分類
3.8.2 油箱及其設計
3.8.3 液壓泵組的結構設計
3.8.4 蓄能器裝置的設計
3.9 液壓集成塊設計
3.10 全麵審核及編寫技術文件
3.11 液壓元件設計及選用禁忌
3.11.1 液壓泵選用禁忌
3.11.2 液壓缸設計禁忌
3.11.3 液壓馬達選用禁忌
3.11.4 壓力控製閥選用禁忌
3.11.5 方嚮控製閥選用禁忌
3.11.6 流量控製閥選用禁忌
3.12 液壓迴路設計禁忌
3.12.1 方嚮控製迴路設計禁忌
3.12.1.1 換嚮迴路設計禁忌
3.12.1.2 鎖緊迴路設計禁忌
3.12.1.3 液控迴路設計禁忌
3.12.2 壓力控製迴路設計禁忌
3.12.2.1 減壓迴路設計禁忌
3.12.2.2 卸荷迴路設計禁忌
3.12.2.3 順序動作迴路設計禁忌
3.12.2.4 平衡迴路設計禁忌
3.12.3 速度控製迴路設計禁忌
3.12.3.1 節流調速迴路設計禁忌
3.12.3.2 容積調速迴路設計禁忌
3.12.3.3 快速運動迴路設計禁忌
3.12.3.4 速度換接迴路設計禁忌
3.12.3.5 同步迴路設計禁忌
3.13 液壓係統設計和計算
3.13.1 液壓係統設計和計算禁忌
3.13.1.1 初步確定液壓傳動係統圖禁忌
3.13.1.2 液壓件的選擇或設計禁忌
3.13.1.3 液壓傳動係統的計算
3.13.1.4 正式的液壓傳動係統圖及裝配圖禁忌
3.13.2 液壓泵站的設計禁忌
3.13.3 液壓集成迴路的設計
3.13.3.1 液壓集成塊設計要點
3.13.3.2 液壓集成塊設計禁忌
3.13.4 液壓係統設計禁忌實例
3.14 關於液壓係統設計中的節能問題
3.15 液壓係統設計計算實例
3.15.1 機床液壓係統設計實例
3.15.2 油壓機液壓係統設計實例
3.15.3 注塑機液壓係統設計實例
第4章 液壓基本迴路
4.1 概述
4.2 液壓源迴路
4.3 壓力控製迴路
4.3.1 調壓迴路
4.3.2 減壓迴路
4.3.3 增壓迴路
4.3.4 保壓迴路
4.3.5 卸荷迴路
4.3.6 平衡迴路
4.3.7 緩衝迴路
4.3.8 卸壓迴路
4.3.9 製動迴路
4.4 速度控製迴路
4.4.1 調速迴路
4.4.2 增速迴路
4.4.3 減速迴路
4.4.4 二次進給迴路、比例閥連續調速迴路
4.5 同步控製迴路
4.6 方嚮控製迴路
4.6.1 換嚮迴路
4.6.2 鎖緊迴路
4.6.3 連續往復運動迴路
4.7 液壓馬達迴路
4.8 其他液壓迴路
4.8.1 順序動作迴路
4.8.2 插裝閥控製迴路
4.9 二次調節靜液傳動迴路
第5章 液壓工作介質
5.1 液壓介質的分類
5.1.1 分組
5.1.2 命名
5.1.3 代號
5.2 液壓介質的性質
5.2.1 密度
5.2.2 液壓油黏度的分類
5.2.3 黏度、密度與溫度的關係
5.2.4 可壓縮性與膨脹性
5.2.5 比熱容
5.2.6 油空氣分離壓、飽和蒸汽壓
5.3 液壓介質的質量指標及選擇
5.3.1 礦物型液壓油與閤成型液壓油的質量指標
5.3.2 抗燃型液壓油的質量指標
5.3.2.1 礦物油型和閤成烴型液壓油
5.3.2.2 專用液壓油
5.3.2.3 難燃液壓油
5.3.2.4 液力傳動油
5.4 液壓介質的選用
5.4.1 汙染物的種類及汙染原因
5.4.2 汙染程度測定及汙染等級標準
5.4.3 液壓工作介質的選擇
5.4.4 液壓工作介質的使用要點
第6章 液壓缸
6.1 液壓缸的類型
6.2 液壓缸的基本參數
6.3 液壓缸的安裝方式
6.4 液壓缸的主要結構、材料及技術要求
6.4.1 缸體和缸蓋的材料技術要求
6.4.2 缸體端部連接形式
6.4.3 活塞
6.4.3.1 活塞材料及尺寸和公差
6.4.3.2 常用的活塞結構形式
6.4.3.3 活塞的密封
6.4.4 活塞杆
6.4.5 活塞杆的導嚮、密封和防塵
6.4.5.1 導嚮套的材料和技術要求
6.4.5.2 活塞杆的密封
6.4.5.3 活塞杆的防塵圈
6.4.6 液壓缸的緩衝裝置
6.4.7 液壓缸的排氣裝置
6.5 液壓缸的設計計算
6.5.1 液壓缸的設計計算
6.5.2 液壓缸性能參數的計算
6.5.3 液壓缸主要幾何參數的計算
6.5.4 液壓缸結構參數的計算
6.5.5 液壓缸的連接計算
6.5.6 活塞杆穩定性驗算
6.6 液壓缸標準係列
6.6.1 工程液壓缸係列
6.6.2 冶金設備用標準液壓缸係列
6.6.2.1 YHG1型冶金設備標準液壓缸
6.6.2.2 ZQ型重型冶金設備液壓缸
6.6.2.3 JB係列冶金設備液壓缸
6.6.2.4 YG型液壓缸
6.6.2.5 UY型液壓缸
6.6.3 車輛用液壓缸係列
6.6.3.1 DG型車輛液壓缸
6.6.3.2 G※型液壓缸
6.6.4 重載液壓缸
6.6.4.1 CD/CG型液壓缸
6.6.4.2 CG250、CG350等速重載液壓缸尺寸
6.6.5 輕載拉杆式液壓缸
6.6.6 帶接近開關的拉杆式液壓缸
6.6.7 伸縮式套筒液壓缸
6.6.8 傳感器內置式液壓缸
6.7 液壓缸的加工工藝與拆裝方法、注意事項
6.8 液壓缸的選擇指南
第7章 液壓控製閥
7.1 液壓控製閥的分類
7.1.1 按照液壓閥的功能和用途進行分類
7.1.2 按照液壓閥的控製方式進行分類
7.1.3 按照液壓閥控製信號的形式進行分類
7.1.4 按照液壓閥的結構形式進行分類
7.1.5 按照液壓閥的連接方式進行分類
7.2 液壓控製元件的性能參數
7.3 壓力控製閥
7.3.1 溢流閥
7.3.2 卸荷溢流閥
7.3.3 減壓閥
7.3.4 順序閥
7.3.5 平衡閥
7.3.5.1 FD型平衡閥
7.3.5.2 RB型平衡閥
7.3.6 背壓閥
7.3.7 壓力繼電器
7.3.8 溢流閥、減壓閥、順序閥的結構原理與適用場閤的綜閤比較
7.3.9 典型産品
7.3.9.1 直動式溢流閥及遠程調壓閥
7.3.9.2 先導式溢流閥、電磁溢流閥
7.3.9.3 卸荷溢流閥
7.3.9.4 減壓閥
7.3.9.5 順序閥
7.3.9.6 壓力繼電器
7.4 流量控製閥
7.4.1 節流閥及單嚮節流閥
7.4.2 調速閥及單嚮調速閥
7.4.3 溢流節流閥
7.4.4 分流集流閥
7.4.5 典型産品
7.4.5.1 節流閥
7.4.5.2 調速閥
7.4.5.3 分流集流閥(同步閥)
7.5 方嚮控製閥
7.5.1 方嚮控製閥的工作原理和結構
7.5.2 單嚮閥
7.5.3 液控單嚮閥
7.5.4 電磁換嚮閥
7.5.5 電液換嚮閥
7.5.6 其他類型的方嚮閥
7.5.7 典型産品
7.5.7.1 單嚮閥
7.5.7.2 液控單嚮閥
7.5.7.3 電磁換嚮閥
7.5.7.4 電液換嚮閥
7.5.7.5 手動換嚮閥和行程換嚮閥
7.6 多路換嚮閥
7.6.1 多路換嚮閥工作原理、典型結構及性能
7.6.2 産品介紹
7.6.2.1 ZFS型多路換嚮閥
7.6.2.2 ZFS�病�※H型多路換嚮閥
7.6.2.3 DF型多路換嚮閥
7.6.2.4 CDB型多路換嚮閥
7.7 疊加閥
7.7.1 疊加閥工作原理、典型結構及性能
7.7.2 産品介紹
7.8 插裝閥
7.8.1 插裝閥的工作原理和結構
7.8.2 插裝閥的典型組件
7.8.3 插裝閥的基本迴路
7.8.4 插裝閥典型産品
7.8.4.1 力士樂係列插裝閥産品(L係列)
7.8.4.2 威格士係列插裝閥
7.9 液壓閥的清洗和拆裝
7.10 液壓控製元件的選型原則
7.11 液壓控製裝置的集成
7.11.1 液壓控製裝置的闆式集成
7.11.2 液壓控製裝置的塊式集成
7.11.3 液壓控製裝置的疊加閥式集成
7.11.4 液壓控製裝置的插入式集成
7.11.5 液壓控製裝置的復閤式集成
第8章 液壓泵
8.1 液壓泵的分類
8.2 液壓泵的主要技術參數及計算公式
8.2.1 液壓泵的主要技術參數
8.2.2 液壓泵的常用計算公式
8.3 液壓泵的技術性能和參數選擇
8.4 齒輪泵
8.4.1 齒輪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結構特點
8.4.2 齒輪泵拆裝方法、使用注意事項
8.4.3 齒輪泵産品
8.4.3.1 齒輪泵産品技術參數總覽
8.4.3.2 CB型齒輪泵
8.4.3.3 CB�睟型齒輪泵
8.4.3.4 CBF�睧型齒輪泵
8.4.3.5 CBF�睩型齒輪泵
8.4.3.6 CBG型齒輪泵
8.4.3.7 P係列型齒輪泵
8.4.3.8 NB型內嚙閤齒輪泵
8.4.3.9 三聯齒輪泵
8.4.3.10 恒流齒輪泵
8.4.3.11 復閤齒輪泵
8.4.3.12 GPY係列齒輪泵
8.5 葉片泵産品
8.5.1 葉片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結構特點
8.5.2 葉片泵産品
8.5.2.1 葉片泵産品技術參數概覽
8.5.2.2 YB型、YB1型葉片泵
8.5.2.3 YB�病�車輛用葉片泵
8.5.2.4 PV2R型葉片泵
8.5.2.5 PFE型柱銷式葉片泵
8.5.2.6 YBX型限壓式變量葉片泵
8.5.2.7 V4型變量葉片泵
8.6 柱塞泵産品
8.6.1 柱塞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結構特點
8.6.2 柱塞泵的拆裝方法和注意事項
8.6.3 柱塞泵産品
8.6.3.1 柱塞泵産品技術參數概覽
8.6.3.2 CY1��1B型斜盤式軸嚮柱塞泵
8.6.3.3 A2F型柱塞泵
8.6.3.4 A7V型柱塞泵
8.6.3.5 ZB型斜盤式軸嚮柱塞泵
8.6.3.6 JBP徑嚮柱塞泵
8.6.3.7 A10V型軸嚮柱塞泵
8.6.3.8 RK型超高壓徑嚮柱塞泵
8.6.3.9 SB型手動泵
第9章 液壓馬達
9.1 液壓馬達的分類
9.2 液壓馬達的主要參數及計算公式
9.2.1 主要參數
9.2.2 計算公式
9.2.3 液壓馬達主要技術參數概覽
9.3 液壓馬達的結構特點
9.4 齒輪馬達
9.4.1 外嚙閤齒輪馬達
9.4.1.1 GM5型齒輪馬達
9.4.1.2 CM�睠型齒輪馬達
9.4.1.3 CM�睪4型齒輪馬達
9.4.1.4 CM�睤型齒輪馬達
9.4.1.5 CMZ型齒輪馬達
9.4.1.6 CMW型齒輪馬達
9.4.1.7 CMK型齒輪馬達
9.4.1.8 CM�睩型齒輪馬達
9.4.1.9 CB�睧型齒輪馬達
9.4.2 擺綫液壓馬達
9.4.2.1 BYM型齒輪馬達
9.4.2.2 BM�睠/D/E/F型擺綫液壓馬達
9.5 葉片馬達
9.5.1 YM型液壓馬達
9.5.1.1 YM型中壓液壓馬達
9.5.1.2 YM型中高壓液壓馬達
9.5.1.3 YM※型低速大扭矩葉片馬達
9.5.2 BMS、BMD型葉片擺動馬達
9.6 柱塞馬達
9.6.1 斜盤式軸嚮柱塞式馬達
9.6.1.1 ZM、XM型柱塞馬達
9.6.1.2 HTM(SXM)型雙斜盤軸嚮柱塞馬達
9.6.1.3 PVBQA係列輕型軸嚮柱塞馬達
9.6.2 斜軸式軸嚮柱塞馬達
9.6.2.1 A2F型斜軸式軸嚮柱塞馬達
9.6.2.2 A6V型斜軸式變量馬達
9.6.3 徑嚮柱塞馬達
9.6.3.1 NJM型柱塞馬達
9.6.3.2 1JMD型柱塞馬達
9.6.3.3 JM※係列徑嚮柱塞馬達
9.6.4 球塞式液壓馬達
9.6.4.1 QJM型徑嚮球塞馬達
9.6.4.2 QJM型帶製動器液壓馬達
9.6.4.3 QKM型帶製動器液壓馬達
9.7 麯柄連杆式徑嚮柱塞馬達
9.8 液壓馬達的選用
9.9 擺動液壓馬達
9.9.1 擺動液壓馬達的分類
9.9.2 擺動液壓馬達産品
9.9.2.1 YMD型單葉片擺動馬達
9.9.2.2 YMS型雙葉片馬達
9.9.3 擺動液壓馬達的選擇原則
第10章 液壓輔件與液壓泵站
10.1 蓄能器
10.1.1 蓄能器的種類及特點
10.1.2 蓄能器在係統中的應用
10.1.3 各種蓄能器的性能及用途
10.1.4 蓄能器的容量計算
10.1.5 蓄能器的選擇
10.1.6 蓄能器産品
10.1.6.1 NXQ型囊式蓄能器
10.1.6.2 HXQ型活塞式蓄能器
10.1.7 蓄能器附件
10.1.7.1 CJQ型充氮工具
10.1.7.2 CDZ型充氮車
10.1.7.3 蓄能器專用閥門
10.2 過濾器
10.2.1 過濾器的主要性能參數
10.2.2 過濾器的名稱、用途、安裝、類彆、形式及效果
10.2.3 推薦液壓係統的清潔度和過濾精度
10.2.4 過濾器的選擇和計算
10.2.5 過濾器産品
10.2.5.1 溫州黎明産品
10.2.5.2 HYDAC産品
10.3 熱交換器
10.3.1 冷卻器的種類及特點
10.3.2 冷卻器的選擇及計算
10.3.3 冷卻器産品的性能和規格尺寸
10.3.4 電磁水閥
10.3.5 GL型冷卻水過濾器
10.3.6 加熱器
10.4 溫度儀錶
10.4.1 溫度錶(計)
10.4.1.1 WS※型雙金屬溫度計
10.4.1.2 WTZ型溫度計
10.4.2 WTYK 型壓力式溫度控製器
10.4.3 WZ※型溫度傳感器
10.5 壓力儀錶
10.5.1 Y係列壓力錶
10.5.2 YTXG型磁感式電接點壓力錶
10.5.3 Y※TZ型遠程壓力錶
10.5.4 BT型壓力錶
10.5.5 壓力錶開關
10.5.5.1 KF型壓力錶開關
10.5.5.2 AF6E型壓力錶開關
10.5.5.3 MS型六點壓力錶開關
10.5.6 測壓、排氣接頭及測壓軟管
10.5.6.1 PT型測壓排氣接頭
10.5.6.2 HF型測壓軟管
10.6 空氣濾清器
10.6.1 QUQ型空氣濾清器
10.6.2 EF型空氣過濾器
10.6.3 PFB型增壓式空氣濾清器
10.7 液位儀錶
10.7.1 YWZ型液位計
10.7.2 CYW型液位液溫計
10.7.3 YKZQ型液位控製器
10.8 流量儀錶
10.8.1 LC12型橢圓齒輪流量計
10.8.2 LWGY型渦輪流量傳感器
10.9 常用閥門
10.9.1 高壓球閥
10.9.1.1 YJZQ型高壓球閥
10.9.1.2 Q21N型外螺紋球閥
10.9.2 JZFS係列高壓截壓閥
10.9.3 DD71X型開閉發信器蝶閥
10.9.4 D71X��16對夾式手動蝶閥
10.9.5 Q11F��16型低壓內螺紋直通式球閥
10.10 E型減震器
10.11 KXT型可麯撓橡膠接管
10.12 NL型內齒形彈性聯軸器
10.13 管路
10.13.1 管路的計算
10.13.2 膠管的選擇及注意事項
10.14 管接頭
10.14.1 管接頭的類型
10.14.2 管接頭的應用
10.14.3 焊接式管接頭規格
10.14.4 卡套式管接頭規格
10.14.5 擴口式管接頭規格
10.14.6 錐密封焊接式方接頭
10.14.7 液壓軟管接頭
10.14.8 快換接頭
10.14.9 鏇轉接頭
10.14.10 螺塞
10.14.11 法蘭
10.14.12 管夾
10.15 液壓站
10.15.1 液壓站的結構形式
10.15.2 典型液壓站産品
10.15.3 油箱
第11章 液壓控製係統概述
11.1 液壓傳動係統與液壓控製係統的比較
11.2 電液伺服係統和電液比例係統的比較
11.3 液壓控製係統的組成及分類
11.4 液壓控製係統的基本概念
11.5 液壓控製係統的基本特性
11.5.1 電液位置控製係統的基本特性
11.5.2 電液速度控製係統的基本特性
11.6 液壓控製係統的特點及其應用
11.6.1 液壓控製係統的特點
11.6.2 液壓控製係統的應用
第12章 液壓伺服控製係統
12.1 液壓伺服控製係統的組成和工作原理
12.2 電液伺服閥
12.2.1 典型電液伺服閥結構
12.2.2 電液伺服閥的基本特性及其性能參數
12.2.3 電液伺服閥綫圈接法
12.2.4 電液伺服閥使用注意事項
12.2.5 電液伺服閥故障現象和原因
12.3 伺服放大器
12.4 電液伺服係統設計
12.4.1 全麵理解設計要求
12.4.2 擬訂控製方案、繪製係統原理圖
12.4.3 動力元件的參數選擇
12.4.4 液壓係統固有頻率對加速和製動程度的限製
12.4.5 伺服閥選擇注意事項
12.4.6 執行元件的選擇
12.4.7 反饋傳感器的選擇
12.4.8 確定係統的方塊圖
12.4.9 係統靜動態品質分析及確定校正特性
12.4.10 仿真分析
12.5 電液伺服係統應用舉例
12.5.1 力、壓力伺服係統應用實例
12.5.2 流量伺服係統應用實例
12.5.3 位置係統應用實例
12.5.4 伺服係統液壓參數的計算實例
12.6 主要電液伺服閥産品
12.6.1 國內電液伺服閥主要産品
12.6.1.1 雙噴嘴擋闆力反饋電液伺服閥
12.6.1.2 雙噴嘴擋闆電反饋(FF109、QDY3、QDY8、DYSF型)電液伺服閥
12.6.1.3 動圈式滑閥直接反饋式(YJ、SV、QDY4型)、滑閥直接位置反饋式(DQSF��1型)電液伺服閥
12.6.1.4 動圈力綜閤式壓力伺服閥(FF119)、雙噴嘴�駁舶迮繾煆沽Ψ蠢∈剿歐�閥(DYSF��3P)、P�睶型伺服閥(FF118)、射流管力反饋伺服閥(CSDY、FSDY、SSDY)
12.6.1.5 動圈力式伺服閥(SV9、SVA9)
12.6.1.6 動圈力式伺服閥(SVA8、SVA10)
12.6.2 國外主要電液伺服閥産品
12.6.2.1 雙噴嘴力反饋式電液伺服閥(MOOG)
12.6.2.2 雙噴嘴力反饋式電液伺服閥(DOWTY、SM4)
12.6.2.3 雙噴嘴力反饋式電液伺服閥(MOOG D761)和電反饋式電液伺服閥(MOOG D765)
12.6.2.4 直動電反饋式伺服閥(DDV)MOOG D633及D634係列
12.6.2.5 電反饋三級伺服閥MOOG D791和D792係列
12.6.2.6 EMG伺服閥SV1��
12.6.2.7 MOOG係列電反饋伺服閥
12.6.2.8 伺服射流管電反饋高響應二級伺服閥MOOG D661 GC係列
12.6.2.9 射流管力反饋Abex和射流偏轉闆力反饋伺服閥MOOG26係列
12.6.2.10 博世力士樂(Bosch Rexroth)雙噴嘴擋闆機械(力)和/或電反饋二級伺服閥4WS(E)2EM6��2X、4WS(E)2EM(D)10��5X、4WS(E)2EM(D)16��2X和電反饋三級伺服閥4WSE3EE
12.6.3 電液伺服閥的外形及安裝尺寸
12.6.3.1 FF101、FF102、MOOG30和DOWTY30型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
12.6.3.2 FF102、YF7、MOOG32、DOWTY31和DOWTY32型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
12.6.3.3 FF113、YFW10和MOOG72型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
12.6.3.4 FF106A、FF108和FF119型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
12.6.3.5 FF106、FF130、YF13、MOOG35和MOOG34型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
12.6.3.6 QDY係列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
12.6.3.7 FF131、YFW06、QYSF��3Q、DOWTY45514659和MOOG78型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
12.6.3.8 FF109和DYSF��3G��111型電反饋三級閥外形及安裝尺寸
12.6.3.9 SV(CSV)和SVA型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
12.6.3.10 YJ741、YJ742和YJ861型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
12.6.3.11 CSDY和Abex型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
12.6.3.12 MOOG760、MOOG G761和MOOG G631型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
12.6.3.13 MOOG D633、D634係列直動式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
12.6.3.14 MOOG D791和D792型電反饋三級閥外形及安裝尺寸
12.6.3.15 MOOG D662~D665係列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
12.6.3.16 博世力士樂電反饋三級閥4WESE3EE(16、25、32)外形及安裝尺寸
12.7 伺服液壓缸産品
12.7.1 US係列伺服液壓缸
12.7.2 海特公司伺服液壓缸
12.7.3 REXROTH公司伺服液壓缸
12.7.4 MOOG公司伺服液壓缸
12.7.5 ATOS公司伺服液壓缸
12.8 液壓伺服係統設計禁忌
12.9 液壓伺服係統故障排除
第13章 電液比例控製係統
13.1 電液比例控製係統的組成和工作原理
13.2 比例電磁鐵
13.3 比例放大器
13.4 電液比例壓力閥
13.5 電液比例流量閥
13.6 電液比例方嚮閥
13.7 電液比例壓力流量復閤閥
13.8 負載壓力補償用壓力補償器
13.9 比例控製裝置的典型麯綫
13.10 比例控製係統典型原理圖
13.11 閉環控製係統的分析方法
13.12 比例閥的選用
13.13 國內主要比例閥産品
13.13.1 BQY�睪型電液比例三通調速閥
13.13.2 BFS和BFL比例方嚮流量閥
13.13.3 BY※型比例溢流閥
13.13.4 3BYL型比例壓力流量復閤閥
13.13.5 4BEY型比例方嚮閥
13.13.6 BY型比例溢流閥
13.13.7 BJY型比例減壓閥
13.13.8 DYBL和DYBQ型比例節流閥
13.13.9 BPQ型比例壓力流量復閤閥
13.13.10 4B型比例方嚮閥
13.13.11 4WRA型電磁比例方嚮閥
13.13.12 4WRE型電磁比例方嚮閥
13.13.13 4WRZH型電液比例方嚮閥
13.13.14 DBETR型比例壓力溢流閥
13.13.15 DBE/DBEM型比例溢流閥
13.13.16 3DRBP6三通比例壓力控製閥
13.13.17 DRE/DREM型比例減壓閥
13.13.18ZFRE6型二通比例調速閥
13.13.19 ZFRE※型二通比例調速閥
13.13.20 ED型比例遙控溢流閥
13.13.21 EB型比例溢流閥
13.13.22 ERB型比例溢流減壓閥
13.13.23 EF(C)G型比例(帶單嚮閥)流量閥
13.14 國外主要比例閥産品概覽
13.14.1 BOSCH比例溢流閥(不帶位移控製)
13.14.2 BOSCH比例溢流閥和綫性比例溢流閥(帶位移控製)
13.14.3 BOCH NG6帶集成放大器比例溢流閥
13.14.4 BOSCH NG10比例溢流閥和比例減壓閥(帶位移控製)
13.14.5 BOSCH NG6三通比例減壓閥(不帶/帶位移控製)
13.14.6 BOSCH NG6 NG10比例節流閥(不帶位移控製)
13.14.7 BOSCH NG6 NG10比例節流閥(帶位移控製)
13.14.8 BOSCH NG10帶集成放大器比例節流閥(帶位移控製)
13.14.9 BOSCH比例流量閥(帶位移控製及不帶位移控製)
13.14.10 BOSCH不帶位移傳感器比例方嚮閥
13.14.11 BOSCH比例方嚮閥(帶位移控製)
13.14.12 BOSCH帶集成放大器比例方嚮閥
13.14.13 BOSCH比例控製閥
13.14.14 BOSCH插裝式比例節流閥
13.14.15 Atos主要比例閥
13.14.16 Vickers主要比例閥
13.14.16.1 KDG3V、KDG4V比例方嚮閥
13.14.16.2 K(A)DG4V��3,K(A)TDG4V��3比例方嚮閥參考文獻
第21篇 氣壓傳動與控製
第1章 氣壓傳動技術基礎
1.1 氣動係統的特點及構成
1.2 空氣的性質
1.3 氣體的基本熱力學與動力學規律
1.3.1 氣體的狀態變化及其熱力學過程
1.3.2 氣體的基本動力學規律
1.3.3 氣體通過收縮噴嘴或小孔的流動
1.3.4 容器的充氣和放氣特性
1.3.5 氣阻和氣容的特性及計算
1.3.6 管路的壓力損失
1.4 氣動技術常用術語及圖形符號
1.4.1 氣動技術常用術語
1.4.2 氣動技術圖形符號
1.5 氣動技術基礎事項
1.5.1 氣動元件及係統公稱壓力係列
1.5.2 氣動元件的流通能力的錶示方法
1.5.2.1 氣動元件流量特性的測定(GB/T 14513)
1.5.2.2 氣動元件流通能力的其他錶示方法
1.5.3 空氣的品質
1.5.4 密封
1.5.5 氣動元件氣口螺紋
1.6氣 動技術常用計算公式和圖錶
第2章 氣 動 係 統
2.1 氣動基本迴路
2.1.1 換嚮迴路
2.1.2 速度控製迴路
2.1.3 壓力與力控製迴路
2.1.4 位置控製迴路
2.2 典型應用迴路
2.2.1 同步迴路
2.2.2 延時迴路
2.2.3 自動往復迴路
2.2.4 防止啓動飛齣迴路
2.2.5 防止落下迴路
2.2.6 緩衝迴路
2.2.7 真空迴路
2.2.8 其他迴路
2.2.9 應用舉例
2.3 氣動係統的控製
2.3.1 氣動順序控製係統
2.3.2 繼電器控製係統
2.3.2.1 常用繼電器控製電路
2.3.2.2 典型的繼電器控製氣動迴路
2.3.3 可編程控製器控製係統
2.3.3.1 可編程控製器的組成
2.3.3.2 可編程控製器工作原理
2.3.3.3 可編程控製器常用編程指令
2.3.3.4 控製係統設計步驟
2.3.3.5 控製係統設計舉例
2.3.4 全氣動控製係統
2.3.4.1 梯形圖符號集
2.3.4.2 設計流程
2.3.4.3 基本迴路
2.3.4.4 應用迴路
2.3.4.5 應用實例
第3章 氣動元件的選型及計算
3.1 氣源設備
3.1.1 空氣壓縮機
3.1.2 後冷卻器
3.1.3 主管道過濾器
3.1.4 貯氣罐
3.1.5 乾燥器
3.1.6 自動排水器
3.2 氣動執行元件
3.2.1 氣動執行元件的分類
3.2.2 氣缸
3.2.2.1 氣缸的分類
3.2.2.2 氣缸的常用安裝方式
3.2.2.3 氣缸的結構
3.2.2.4 氣缸特性
3.2.2.5 理論齣力錶
3.2.2.6 氣缸相關標準選摘
3.2.2.7 氣缸的選擇
3.2.3 氣馬達
3.2.3.1 氣馬達的結構原理及特性
3.2.3.2 氣馬達的特點
3.2.3.3 氣馬達的選擇
3.2.4 擺動氣缸
3.2.5 氣爪
3.3 氣動控製元件
3.3.1 方嚮控製閥
3.3.1.1 換嚮閥
3.3.1.2 其他方嚮控製閥
3.3.2 壓力控製閥
3.3.2.1 減壓閥
3.3.2.2 安全閥
3.3.2.3 增壓閥
3.3.3 流量控製閥(節流閥)
3.3.3.1 流量控製閥的分類、結構和工作原理
3.3.3.2 節流閥的典型流量特性
3.3.3.3 節流閥的選擇
3.4 氣動管路設備及氣動附件
3.4.1 過濾器
3.4.2 油霧器
3.4.3 氣源處理三聯件
3.4.4 管接頭
3.4.5 氣管
3.4.6 消聲器
3.5 真空元件
3.5.1 真空係統的構成、分類及應用
3.5.2 真空發生器
3.5.3 真空吸盤
3.5.4 其他真空元件
3.6 氣動比例(伺服)控製元件
3.6.1 氣動比例(伺服)控製係統
3.6.2 氣動比例(伺服)閥
3.6.2.1 氣動比例(伺服)閥的分類
3.6.2.2 氣動比例(伺服)閥的主要構成部件及其工作原理
3.6.2.3 典型電�財�比例閥
3.6.3 氣動比例(伺服)係統應用舉例
第4章 氣動係統的維護及故障處理
4.1 維護保養
4.2 維護工作內容
4.3 故障診斷與對策
4.4 常見故障及其對策
第5章 氣動元件産品
5.1 氣動執行器
5.1.1 普通單活塞杆氣缸
5.1.1.1 PB係列單活塞杆氣缸(��4~16)
5.1.1.2 QCJ2係列微型單活塞杆氣缸(��6~16)
5.1.1.3 10Y��1係列小型單活塞杆氣缸(��8~50)
5.1.1.4 QGP筆型單活塞杆氣缸(��10,��16)
5.1.1.5 QC85係列標準小型單活塞杆氣缸(ISO 6432)(��10~25)
5.1.1.6 MA係列單活塞杆氣缸(��16~63)
5.1.1.7 QGBX小型單活塞杆氣缸(ISO 6432)(��20~32)
5.1.1.8 QGX小型單活塞杆氣缸(��20~40)
5.1.1.9 QCM2係列小型單活塞杆氣缸(日本規格)(��20~40)
5.1.1.10 QC75係列小型單活塞杆氣缸(歐洲規格)(��32~40)
5.1.1.11 QDNC係列標準方型單活塞杆氣缸(ISO6431)(��32~100)
5.1.1.12 QSC係列標準單活塞杆氣缸(ISO6430)(��32~100)
5.1.1.13 QGBZ中型單活塞杆氣缸(ISO 15552)(��32~125)
5.1.1.14 QC95係列單活塞杆標準氣缸(ISO 6431)(��32~200)
5.1.1.15 10B��5係列無拉杆氣缸(��32~200)
5.1.1.16 QGZ中型單活塞杆氣缸(��40~100)
5.1.1.17 QGC係列重載單活塞杆氣缸(��80~160)
5.1.1.18 JB係列緩衝單活塞杆氣缸(��80~400)
5.1.1.19 QGD大型單活塞杆氣缸(��125~350)
5.1.2 普通雙活塞杆氣缸
5.1.2.1 XQGAX2係列小型雙活塞杆氣缸(��12~32)
5.1.2.2 QGY(EW)係列雙活塞杆薄型氣缸(��20~125)
5.1.2.3 QGEW��2係列無給油潤滑雙活塞杆氣缸(��32~160)
5.1.2.4 10A��3EW係列雙活塞杆緩衝氣缸(��32~400)
5.1.2.5 XQGAy2(By2)係列輕型雙活塞杆氣缸(��40~63)
5.1.2.6 QGEW��3係列無給油潤滑雙活塞杆氣缸(��125~250)
5.1.3 薄型氣缸
5.1.3.1 QCQS係列薄型氣缸(日本規格)(��12~25)
5.1.3.2 ACP係列薄型氣缸(��12~100)
5.1.3.3 ACQ係列超薄型氣缸(��12~100)
5.1.3.4 SDA係列超薄型氣缸(��12~100)
5.1.3.5 QCQZ係列薄型氣缸(日本規格)(��12~100)
5.1.3.6 QGDG係列薄型帶導杆氣缸(��12~100)
5.1.3.7 QCN係列薄型氣缸(歐洲規格)(��16~100)
5.1.3.8 QADVU係列緊湊型短行移薄型氣缸(��16~100)
5.1.3.9 QGY係列無給油潤滑薄型氣缸(��20~125)
5.1.3.10 QGY�睲係列杆端外螺紋薄型氣缸(��20~125)
5.1.3.11 QGS短行程/緊湊型薄型氣缸(��32~100)
5.1.3.12 QGY(Z)係列帶導杆防轉薄型氣缸(��32~100)
5.1.4 擺動氣缸
5.1.4.1 ACK係列擺動氣缸( ��25~63)
5.1.4.2 QGHJ係列迴轉夾緊氣缸(��25~63)
5.1.4.3 QGK係列無給油潤滑齒輪齒條擺動氣缸(��20~125)
5.1.4.4 QRC係列擺動氣缸(��40~125)
5.1.4.5 QGH擺動(迴轉)氣缸(��50~100)
5.1.5 其他特殊氣缸
5.1.5.1 無活塞杆氣缸
5.1.5.2 行程可調氣缸
5.1.5.3 增力氣缸
5.1.5.4 步進氣缸
5.1.5.5 帶導杆氣缸
5.1.5.6 衝擊氣缸
5.1.5.7 氣液缸
5.1.5.8 膜片氣缸
5.1.1.9 4M100��300係列電磁換嚮閥(Rc~Rc)
5.2 方嚮控製閥
5.2.1 4通、5通電磁換嚮閥
5.2.1.1 3KA2係列電磁換嚮閥(Rc)
5.2.1.2 M3KA2係列電磁換嚮閥(Rc1/8~Rc1/4)
5.2.1.3 3KA3係列換嚮閥(Rc)
5.2.1.4 M3KA3集裝型電磁換嚮閥(Rc1/4,Rc3/8)
5.2.1.5 QDI係列電控換嚮閥(DN6~DN25)
5.2.1.6 4V100係列電磁換嚮閥(M5~Rc1/8)
5.2.1.7 XQ係列二位五通電控換嚮閥(G1/8~G1/2)
5.2.1.8 XQ係列三位五通電控換嚮閥(G1/8~G1/4)
5.2.22 通、3通電磁換嚮閥
5.2.2.1 Q23DI型電磁先導閥(DN1.2~DN3)
5.2.2.2 3V100係列電磁換嚮閥(M5~Rc1/8)
5.2.3 氣控換嚮閥
5.2.3.1 3A100係列氣控換嚮閥(M5~Rc1/8)
5.2.3.2 4A100係列氣控換嚮閥(M5~Rc1/8)
5.2.3.3 3KA2係列5通氣控閥(M5~Rc1/8)
5.2.3.4 3KA3係列5通氣控閥(Rc1/8~Rc1/4)
5.2.3.5 3KA4係列5通氣控閥(Rc1/8~Rc3/8)
5.2.4 手控、機控換嚮閥
5.2.4.1 234R8係列四通手動轉閥(G1/8~G3/4)
5.2.4.2 S3係列機械閥(M5~Rc1/4)
5.2.5 單嚮閥
5.2.5.1 KA係列單嚮閥(DN3~DN25)
5.2.5.2 KAB係列可控型單嚮閥(DN8~DN25)
5.2.6 其他方嚮控製閥
5.2.6.1 QS係列棱閥(DN3~DN25)
5.2.6.2 KP係列快速排氣閥(DN3~DN25)
5.2.6.3 KSY係列雙壓閥(DN3~DN15)
5.2.6.4 XQ係列二位三通、二位五通氣控延時換嚮閥(G1/8~G1/4)
5.3 流量控製閥
5.3.1 QLA係列單嚮節流閥(DN3~DN25)
5.3.2 ASC係列單嚮節流閥(Rc1/8~Rc1/2)
5.4 壓力控製閥
5.4.1 減壓閥
5.4.1.1 QAR1000~5000係列空氣減壓閥(M5~G1)
5.4.1.2 QTYA係列空氣減壓閥(DN3~DN15)
5.4.1.3 QPJM2000係列精密減壓閥(G1/4)
5.4.2 順序閥
5.5 氣動管理設備
5.5.1 空氣過濾器
5.5.1.1 QAF1000~5000係列空氣過濾器(M5~G1)
5.5.1.2 QAFM3000~4000油霧分離器(G1/4~G1/2)
5.5.1.3 QAFD3000~4000係列微霧分離器(G1/4~G1/2)
5.5.1.4 QAMG3000~4000係列水滴分離器(G1/4~G1/2)
5.5.1.5 QSLA係列空氣過濾器(DN3~DN15)
5.5.2 油霧器
5.5.2.1 QAL1000~5000係列空氣油霧器(M5~G1)
5.5.2.2 QYWA係列油霧器(DN3~DN15)
5.5.3 過濾減壓閥
5.5.3.1 QAW1000~4000係列空氣過濾減壓閥(M5~G3/4)
5.5.3.2 QFLJB係列空氣過濾減壓閥(DN8~DN25)
5.5.4 過濾器、減壓閥、油霧器三聯件(二聯件)
5.5.4.1 QAC1000~5000係列空氣過濾組閤(M5~G1)
5.5.4.2 QFLJWA係列三聯件(DN3~DN25)
第6章 相關技術標準及資料
6.1 氣動相關技術標準
6.2 IP防護等級
6.3 關於淨化車間及相關受控環境空氣等級標準及說明
6.4 關於靜電的標準及說明
6.5 關於防爆的標準及說明
6.5.1 目前的標準
6.5.2 關於“爆炸性氣體環境用電氣設備第1部分:通用要求”簡介
6.5.3 關於“爆炸性氣體環境用電氣設備第14部分:危險場所分類”簡介
6.6 食品包裝行業相關標準及說明
6.7 用於電子顯像管及噴漆行業的不含銅及聚四氟乙烯的産品
參考文獻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4捲) 機械設計領域前沿技術的深度探索與綜閤應用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4捲)》是機械設計領域一部集大成之作,它並非對前三捲內容的簡單延續,而是著眼於當前和未來機械設計發展的前沿方嚮,深入剖析瞭那些對現代機械係統性能、效率、可靠性乃至智能化水平産生決定性影響的關鍵技術與理論。本書聚焦於那些在傳統機械設計框架下難以完全涵蓋,但又日益成為技術革新驅動力的領域,旨在為廣大機械工程師、技術研究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一份全麵、深入且極具實踐指導意義的參考。 本書的編寫立足於當前機械工程領域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緊密結閤瞭信息技術、新材料科學、先進製造工藝以及智能化控製等跨學科的最新進展,力求展現現代機械設計所呈現齣的多元化、係統化和集成化的特點。不同於以往側重於單一學科或某一類機械的傳統手冊,本捲將視野拓展至更加宏觀和深邃的層麵,強調設計思維的演變以及對復雜係統進行優化和創新的方法論。 核心內容聚焦與深度解析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4捲)》的主要內容涵蓋瞭以下幾個核心維度,每個維度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和詳盡的闡釋: 一、先進材料在機械設計中的創新應用與性能優化: 在材料科學日新月異的今天,高性能、功能化材料的湧現極大地拓展瞭機械設計的邊界。《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4捲)》將重點介紹各類新型材料及其在機械設計中的應用策略。這包括但不限於: 高性能閤金與復閤材料: 對比分析鈦閤金、鎳基高溫閤金、鎂閤金以及碳縴維增強聚閤物(CFRP)、陶瓷基復閤材料(CMC)等在輕量化、高強度、耐高溫、耐腐蝕等方麵的優異性能。詳細闡述這些材料的力學行為、疲勞特性、斷裂韌性以及在復雜應力狀態下的設計考量。介紹針對這些材料的連接、加工與成型技術,以及如何根據具體工況選擇最適宜的材料體係,例如在航空航天、汽車、高速列車等對重量和強度要求極高的領域。 智能材料與功能材料: 深入探討形狀記憶閤金(SMA)、壓電材料、磁緻伸縮材料、自修復材料等在主動控製、傳感、能量收集等方麵的潛力。分析如何將這些材料集成到機械結構中,實現無需外部執行器的運動、變形或傳感功能。例如,在微機電係統(MEMS)、生物機械、可穿戴設備中的應用。 增材製造(3D打印)材料: 聚焦金屬、陶瓷、聚閤物等在3D打印技術下的應用特點,包括材料性能的變化、打印工藝對材料的影響以及如何基於3D打印的特性進行反嚮設計。介紹針對復雜結構件的材料選擇、性能評估與後處理技術,以及其在原型製造、定製化零件生産和復雜功能集成方麵的優勢。 二、智能化與數字化驅動的機械設計方法論: 智能化和數字化已成為現代機械設計的核心驅動力,《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4捲)》將對此進行係統性梳理: 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技術在設計與運行中的應用: 詳細介紹數字孿生技術的核心概念、構建流程以及在機械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作用。探討如何通過建立物理實體的精確數字模型,實現設計階段的虛擬仿真驗證、性能預測、故障診斷,以及在産品運行過程中的實時監控、狀態評估和預測性維護。重點闡述數字孿生在復雜工業裝備、智能製造係統中的集成應用。 人工智能(AI)與機器學習(ML)在機械設計中的輔助與賦能: 深入探討AI和ML技術在優化設計參數、加速仿真收斂、材料選擇、故障預測、智能診斷、産品性能提升等方麵的具體應用。介紹基於機器學習的參數優化算法、生成式設計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大數據進行設計迭代和性能改進。例如,在復雜流體機械、動力係統、結構優化等領域。 先進仿真技術與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的集成應用: 介紹多物理場耦閤仿真、高精度有限元分析(FEA)、計算流體動力學(CFD)、多體動力學(MBD)等先進仿真技術在復雜機械係統分析中的應用。同時,探討VR/AR技術如何與仿真模型結閤,實現沉浸式的設計評審、人機交互、裝配指導、故障排除和培訓,從而提升設計效率和用戶體驗。 麵嚮對象的設計(OOD)與組件化設計理念: 強調將機械係統分解為可重用、可組閤的模塊化組件,並采用麵嚮對象的思維方式進行設計。介紹如何建立完善的組件庫,實現設計的高效復用和快速集成,從而縮短開發周期,提高産品一緻性。 三、高性能與高可靠性機械係統的設計原理與集成策略: 本部分專注於那些對性能和可靠性有著極緻要求的機械係統: 精密機械設計與微納機電係統(MEMS): 詳細闡述實現高精度運動、定位、傳感等功能的關鍵設計技術,包括精密傳動、精密測量、微細加工、微驅動與微傳感器的設計原理。介紹MEMS器件的設計、製造、封裝以及在微型機器人、精密儀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 高動態響應與伺服控製係統設計: 深入研究影響係統動態響應的關鍵因素,包括慣量、剛度、阻尼、摩擦等。介紹先進的伺服控製算法,如PID、模糊控製、模型預測控製(MPC)等,以及如何將其應用於高速、高精度運動控製,如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精密測量設備等。 疲勞、斷裂與可靠性設計: 關注機械零件在長期服役過程中可能齣現的疲勞失效和斷裂問題。詳細介紹各種疲勞分析方法(如應力-應變法、斷裂力學法),以及如何通過材料選擇、結構優化、工藝改進等手段提高零件的抗疲勞性能和整體可靠性。介紹基於可靠性工程的方法論,如FMEA(故障模式與影響分析)、FTA(故障樹分析)等在設計過程中的應用。 噪聲、振動與舒適性(NVH)設計: 探討機械係統在運行過程中産生的噪聲和振動問題,分析其産生機理,並介紹相應的降噪、減振設計策略,包括結構優化、隔振減振材料的應用、聲學設計等。重點關注汽車、航空航天、傢用電器等領域對NVH性能的要求。 四、綠色與可持續機械設計理念的實踐: 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日益關注,《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4捲)》也將綠色設計理念貫穿始終: 能效優化設計: 強調在設計過程中最大程度地提高機械係統的能量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介紹如何通過優化傳動係統、減少摩擦損耗、采用高效驅動技術(如變頻電機、能量迴收係統)、以及閤理的熱管理等方法來降低能耗。 材料生命周期評估與可迴收性設計: 關注材料從生産、使用到報廢的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的影響。介紹如何選擇環境友好的材料,設計易於拆卸、維修和迴收的結構,以及減少設計中的廢棄物産生。 壽命周期成本(LCC)分析與維護性設計: 強調在設計階段就考慮産品的維護成本和運行成本,將維護性、可修復性納入設計考量。介紹如何通過模塊化設計、易於維護的結構、以及智能化的診斷係統來降低用戶的長期擁有成本,提升産品的使用經濟性。 本書的特點與價值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4捲)》的顯著特點在於其前瞻性、綜閤性與實踐性。本書不僅深入解讀瞭最前沿的技術理論,更注重將這些理論與實際工程應用相結閤,提供瞭豐富的案例分析、設計指南和計算方法,便於工程師在實際工作中藉鑒和應用。本書的結構嚴謹,邏輯清晰,語言精煉,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易於理解且信息量豐富的閱讀體驗。 對於渴望在機械設計領域保持領先地位的工程師而言,本手冊提供瞭應對當前技術挑戰、把握未來發展趨勢的寶貴知識儲備。對於科研人員,本書可以作為探索新理論、新方法的重要參考;對於學生,它將是瞭解現代機械設計全貌、提升專業素養的得力助手。 總之,《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4捲)》是一部麵嚮未來的、高度集成化的、賦能創新的機械設計參考書,它將引領讀者深入探索機械設計的無限可能,助力創造齣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續的未來機械係統。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是一名機械工程專業的在讀研究生,對於深入理解機械設計的理論基礎有著迫切的需求。這本書,尤其是它的第四捲,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知識殿堂的大門。我被其中關於傳動裝置設計與優化的章節深深吸引。齒輪、聯軸器、軸承等這些機械傳動中最基礎卻又至關重要的組件,其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個機械係統的性能和壽命。手冊中對各種傳動方式的優缺點、設計準則、失效模式以及潤纔方案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漸開綫齒輪嚙閤理論、螺鏇齒輪的設計計算以及行星齒輪減速器的高效傳動設計方法進行瞭深入的學習。手冊中的插圖和圖解非常直觀,配閤文字說明,讓我對復雜的幾何關係和受力分析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還對其中關於軸承壽命預測和選擇的部分進行瞭重點研究,它詳細介紹瞭各種軸承的類型、工作原理、額定壽命計算以及如何根據載荷和轉速進行閤理選型。我計劃將這些知識應用到我的畢業設計項目中,希望能設計齣更加高效、可靠的傳動係統,並為未來的研究方嚮打下堅實的基礎。

评分

老實說,起初我被這本書的篇幅所“勸退”,但當真正投入進去閱讀後,纔發現它的分量體現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而非僅僅是紙張的堆疊。我對其中關於流體機械,特彆是泵和壓縮機設計的部分尤為感興趣。我們公司生産的一係列液壓設備,其核心部件就是各類泵。在實際的設計和維護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效率不高、密封不良、磨損加劇等問題。這本手冊對不同類型泵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性能參數以及故障診斷都做瞭非常細緻的闡述。我尤其關注瞭關於葉輪和蝸殼優化設計的章節,手冊中給齣瞭多種優化算法和設計流程,並配以大量的工程實例。它詳細講解瞭如何通過CFD(計算流體動力學)模擬來分析流場特性,預測氣蝕和空化的發生,並提齣相應的改進措施。這種結閤理論計算和數值模擬的設計思路,徹底顛覆瞭我以往的認知。我發現,許多看似微小的設計細節,對整個設備的性能卻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我計劃將手冊中的相關內容應用於我們下一代液壓泵的研發中,希望能藉此突破現有技術的瓶頸,實現效率和可靠性的雙重提升。

评分

對於一個機械工程的從業者而言,一本權威、全麵的參考手冊是提升專業技能、解決工程難題的利器。這本書,尤其是它的第四捲,無疑達到瞭這個標準。我首先被其中關於機械潤滑與摩擦學的章節所吸引。在機械設計中,潤滑和摩擦往往是影響設備壽命、能耗和運行效率的關鍵因素。手冊中詳細介紹瞭各種潤滑劑的種類、性能、選擇原則,以及潤滑係統設計的方法。它深入剖析瞭摩擦的機理,包括粘著摩擦、滾動摩擦、邊界摩擦等,並給齣瞭減摩和抗磨損的設計對策。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油膜理論、彈性流體動力潤滑(EHL)以及固-液-氣耦閤摩擦模型的研究進展感到驚嘆。手冊中還包含瞭大量的實驗數據和仿真結果,以及針對不同工況下的潤滑選型錶格,這對於我進行實際的設備設計和故障診斷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我計劃將書中的知識應用於我正在進行的精密儀器項目,通過優化潤滑方案,降低內部損耗,提高設備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

评分

當我拿起這本書,特彆是它的第四捲,我立刻被其中關於材料選擇與應用的部分所吸引。在機械設計領域,材料是構建一切的基礎,而正確的材料選擇往往是保證機械設備性能、壽命和經濟性的關鍵。手冊中對各種金屬材料(如鋼、鋁閤金、銅閤金等)、非金屬材料(如塑料、橡膠、陶瓷等)以及復閤材料的物理性能、力學性能、化學性能以及在不同工況下的適用性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高強度鋼、耐磨閤金以及特種工程塑料的應用案例,這些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車工業、能源裝備等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手冊中還提供瞭豐富的材料性能數據錶,以及基於不同應用場景的材料選擇指南,這對於我進行實際的設計選材工作非常有幫助。我目前正在參與一個需要承受高溫高壓環境的特種設備設計項目,手冊中關於耐高溫閤金和陶瓷材料的介紹,為我提供瞭寶貴的參考信息,讓我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選擇閤適的材料,並預測其在極端條件下的錶現。

评分

作為一名資深的機械結構設計師,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指導我進行復雜機械結構可靠性分析和優化的參考書。這本書,特彆是其第四捲,在我看來,正是這樣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我翻閱瞭其中關於疲勞設計、斷裂力學以及應力腐蝕的內容,這些都是在實際工程中常常麵臨的嚴峻挑戰。過去,我們更多地依賴經驗和一些基礎的力學知識來評估結構的壽命,但這種方法往往過於保守,也難以應對復雜工況下的疲勞失效。這本手冊則提供瞭一種更為科學和量化的分析方法。例如,在疲勞分析方麵,手冊詳細介紹瞭S-N麯綫、Miner損傷纍積法則等經典理論,並給齣瞭如何考慮應力集中、錶麵處理、環境因素等對疲勞壽命的影響。而對於斷裂力學,手冊則深入淺齣地講解瞭裂紋擴展的機理、斷裂韌性等關鍵概念,並提供瞭實際的計算公式和圖錶。我尤其欣賞手冊中對各種失效模式的詳細分類和分析,這有助於我們從源頭上預防潛在的設計缺陷。我將嘗試將書中的方法應用於我正在進行的一個高精度伺服係統項目的結構設計中,希望能通過更嚴謹的可靠性分析,確保産品的長期穩定運行,減少後期的維修成本。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這樣的機械設計初學者來說,簡直如同一盞指路明燈。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機械零件的製造工藝和加工精度控製的內容感到受益匪淺。在學校的學習中,我們更多地接觸到的是理論計算和圖紙繪製,但真正將設計圖紙轉化為實體産品,離不開對各種製造工藝的理解。這本手冊則係統地介紹瞭機械加工、鑄造、鍛造、焊接等多種製造工藝的原理、特點、適用範圍以及對零件精度和錶麵質量的影響。我重點學習瞭數控加工、磨削和拋光等高精度加工技術,手冊中詳細講解瞭刀具的選擇、切削參數的確定、加工路徑的規劃等內容,並提供瞭大量的工藝流程圖和實例分析。它還強調瞭設計與工藝之間的相互關係,例如,在零件設計時就應充分考慮製造的可行性和經濟性,避免齣現難以加工或成本過高的結構。我正在學習如何繪製詳細的零件圖和裝配圖,這本書為我提供瞭寶貴的工藝指導,讓我能夠設計齣更易於製造、性能更優越的零件。我相信,隨著我對手冊中內容的不斷消化和吸收,我的設計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

评分

在我看來,一本優秀的設計手冊,不僅應該提供理論知識,更應該具備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這本書,特彆是它的第四捲,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我最先關注的是其中關於緊固件設計與連接技術的部分。在機械裝配中,螺栓、螺母、鉚釘等緊固件的選擇和連接方式的閤理性,直接關係到結構的整體強度、密封性和可靠性。手冊中對各種類型緊固件的力學性能、失效模式、預緊力計算以及連接強度校核進行瞭詳盡的介紹。它詳細闡述瞭螺紋連接的受力分析,包括拉伸、剪切、彎麯等,並提供瞭多種校核方法,如許用應力法、安全係數法等。此外,手冊還深入探討瞭焊接、粘接等非螺紋連接技術,以及它們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優缺點和設計要點。我尤其欣賞手冊中關於連接可靠性評估的部分,它不僅考慮瞭靜態載荷,還深入分析瞭疲勞載荷、衝擊載荷以及極端環境對連接強度的影響。我目前正在進行一個高精度設備的大型裝配項目,手冊中的內容為我提供瞭寶貴的指導,幫助我更精確地選擇和設計緊固件,確保整個結構的穩固性和耐久性。

评分

這本書的厚度著實讓我初次拿到時就心生敬畏,它不像某些泛泛而談的概論性書籍,而是沉甸甸地壓在手裏,仿佛蘊含著無數精密的知識和工業的靈魂。翻開第一頁,就被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圖錶所吸引,雖然有些晦澀難懂,但隱約能感受到其中蘊藏的強大力量。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材料力學和有限元分析的部分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各種結構強度和變形的挑戰,以前總是依靠經驗和一些簡單的計算,總覺得不夠嚴謹。這本手冊則提供瞭一個係統的、理論化的框架,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材料在受力時的行為,並且能夠通過數值模擬來預測和優化設計。雖然初步接觸時覺得有些吃力,需要反復查閱和琢磨,但每一次的理解都像是在腦海中點亮瞭一盞燈,讓我對機械設計的底層邏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做”機械,更是關於“為什麼”要這麼做,這種深度的探究是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我期待著能將書中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結閤,看看是否能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某些棘手問題,或許還能從中發掘齣一些新的設計思路和創新點。這種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梁,正是這本手冊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這本書的厚重感,絕不僅僅體現在它的物理尺寸上,更在於它所承載的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作為一名從事自動化設備開發多年的工程師,我深知控製係統與機械本體的協同工作的重要性。而這本書的第四捲,恰好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去深入理解機械係統中的動態特性以及如何通過控製策略進行優化。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機械臂動力學模型建立、運動學逆解以及軌跡規劃的部分。這些內容對於我設計復雜的自動化生産綫和協作機器人至關重要。手冊中詳細介紹瞭多種動力學建模方法,例如牛頓-歐拉法和拉格朗日法,並提供瞭詳細的公式推導和實例演示。在運動學方麵,它不僅講解瞭正逆運動學解算,還探討瞭奇異點問題和萬嚮節死點等實際應用中會遇到的難點。此外,關於軌跡規劃的章節,則介紹瞭多種優化算法,如多項式插值、B樣條麯綫等,以及如何考慮速度、加速度、 jerk等約束條件。我將把這些理論知識與我正在開發的基於PLC和伺服係統的自動化生産綫項目相結閤,相信它能幫助我設計齣更平穩、更高效、更智能的運動控製方案。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一位在機械設計領域摸爬滾打瞭多年的工程師來說,一本高質量的參考手冊其價值不亞於一件趁手的工具。這本書,準確地說,是它的第四捲,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我最先關注的是其中關於動力學分析的部分,包括振動、噪聲以及運動機構的仿真。我們部門最近在研發一款新型的工業機器人,其運動的平穩性和精確性是至關重要的考量因素。以往我們在這方麵的研究主要依賴於經驗和試錯,效率不高,而且容易齣現意想不到的問題。這本手冊中對各種復雜運動機構的動力學特性分析方法進行瞭詳盡的介紹,特彆是對於多自由度係統的耦閤振動以及如何通過參數優化來抑製共振,提供瞭非常具體和可操作的指導。我花瞭大量時間去研究書中關於拉格朗日方程和哈密頓方程在機械係統動力學分析中的應用,雖然公式推導過程頗為復雜,但其邏輯嚴謹性令人信服。手冊中還包含瞭大量的圖錶和仿真結果示例,這對於我理解抽象的理論概念起到瞭極大的幫助。我迫不及待地想將這些方法應用到我們的機器人項目中,相信它能幫助我們顯著提高研發效率,並最終打造齣性能更卓越的産品。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非常好,很全麵,值得收藏。

評分

機械男必備工具書,乘京東搞活動買瞭一套

評分

挺實用的,機械人員必備手冊

評分

機械男必備工具書,乘京東搞活動買瞭一套

評分

這書還可以,值得購買。

評分

內容十分詳細,也引入瞭一些最新內容,相當不錯

評分

很多灰呀,還要用抹布擦擦。

評分

非常好,很全麵,值得收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