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环氧胶黏剂》重点对通用环氧胶黏剂、改性环氧胶黏剂、功能环氧胶黏剂、环保型环氧胶黏剂和专用胶黏剂进行了介绍。并按照原材料与配方、制备方法、性能和应用效果的编写格式,详尽地介绍了每一种胶黏剂。
《环氧胶黏剂》是胶黏剂研究、制造、配方设计、销售、管理和教学人员的必读之书,也是广大胶黏剂用户和本行业技术工人重要的参考用书,此书亦可作为自学者良好的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简介
1.1.1 基本概念
1.1.2 主要品种与分类
1.2 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特点
1.2.1 优点
1.2.2 缺点
1.3 环氧胶黏剂的应用
1.4 环氧胶黏剂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环氧胶黏剂的研究热点
1.4.4 环氧胶黏剂粘接理论的研究进展
第2章 环氧胶黏剂配方设计与制备技术
2.1 环氧树脂胶黏剂原材料
2.1.1 环氧树脂
2.1.2 配合剂
2.2 环氧树脂固化原理
2.2.1 环氧树脂中环氧基的开环反应
2.2.2 有机胺类固化剂固化机理
2.2.3 有机酸酐固化处理
2.2.4 催化型固化剂固化机理
2.2.5 高分子固化剂
2.3 胶黏剂的配方设计
2.3.1 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
2.3.2 配方设计的基本内容
2.3.3 注意事项
2.3.4 配方设计方法
2.4 胶黏剂的制备技术
2.4.1 胶黏剂配制工艺
2.4.2 注意事项
2.5 胶黏剂的贮存
第3章 通用环氧胶黏剂
3.1 室温固化环氧胶黏剂
3.1.1 简介
3.1.2 室温固化耐热环氧胶黏剂
3.1.3 室温固化耐热环氧胶黏剂
3.1.4 室温固化耐热环氧胶黏剂
3.1.5 室温固化耐高温环氧胶黏剂
3.1.6 室温固化耐湿热老化环氧胶黏剂
3.1.7 J85耐湿热室温固化环氧胶黏剂
3.1.8 室温快干环氧胶黏剂
3.1.9 室温固化超低温应用的环氧胶黏剂
3.1.10 室温固化抗剥离耐湿环氧胶黏剂
3.1.11 室温固化厚胶层高强度环氧胶黏剂
3.1.12 室温固化高强度高剥离环氧胶黏剂
3.1.13 J182室温快固高强度环氧胶黏剂
3.1.14 室温快固化全透明环氧胶黏剂
3.1.15 金属与塑料粘接用环氧胶黏剂
3.1.16 金属与橡胶粘接用环氧胶黏剂
3.1.17 PVC粘接用环氧胶黏剂
3.1.18 环氧灌封胶黏剂
3.1.19 陶瓷粘接用耐高温HT��
3.1.20 室温固化环氧胶黏剂系列配方
3.2中温固化环氧胶黏剂
3.2.1简介
3.2.2中温固化高强度环氧胶黏剂
3.2.3中温固化耐高温环氧胶黏剂
3.2.4中温固化通用环氧胶黏剂
3.2.5中温固化低黏度环氧胶黏剂
3.2.6中温固化桐马环氧胶黏剂
3.2.7中温固化双组分高强度环氧胶黏剂
3.2.8中温固化单组分环氧胶黏剂
3.2.9 中温固化耐烧蚀环氧胶黏剂
3.2.10新型中温固化环氧胶黏剂
3.2.11中温固化环氧胶黏剂系列配方
3.3高温固化环氧胶黏剂
3.3.1耐高温环氧胶黏剂
3.3.2发泡型汽车点焊密封胶黏剂
3.3.3航天用环氧耐高温胶黏剂
3.3.4新型含氟固化剂高温固化环氧胶黏剂
3.3.5耐高温单组分环氧胶黏剂
3.3.6二氮杂萘酮改性环氧胶黏剂
3.3.7高温固化环氧胶黏剂系列配方
3.4低温固化环氧胶黏剂
3.4.1低温固化阻燃环氧胶黏剂
3.4.2低温固化防腐蚀环氧胶黏剂
3.4.3低温固化环氧胶黏剂系列配方
第4章 环氧改性胶黏剂
4.1 简介
4.1.1 改性的必要性与发展历程
4.1.2 改性用橡胶
4.1.3 改性用树脂
4.1.4刚性无机填料增韧环氧胶黏剂
4.2 丁腈橡胶与弹性体增韧改性环氧胶黏剂
4.2.1端羟基丁腈橡胶改性环氧胶黏剂
4.2.2 汽车折边用改性胶黏剂
4.2.3 棒状单包装环氧胶黏剂
4.2.4 柔性电路基材用环氧胶黏剂
4.2.5 丁腈橡胶改性环氧胶黏剂系列配方
4.3 聚硫橡胶改性环氧胶黏剂
4.3.1 聚硫橡胶改性环氧胶黏剂
4.3.2 聚硫橡胶增韧和填充改性环氧胶黏剂
4.3.3 聚硫橡胶改性环氧胶黏剂配方
4.4 聚氨酯弹性体改性环氧胶黏剂
4.4.1 聚醚型聚氨酯预聚物改性环氧胶黏剂
4.4.2 甲苯二异氰酸酯改性环氧胶黏剂
4.4.3 室温固化耐热聚氨酯改性环氧胶黏剂
4.4.4 70℃快固聚氨酯改性环氧胶黏剂
4.4.5 黄铜粘接用聚氨酯改性环氧胶黏剂
4.4.6 非极性聚烯烃粘接用聚氨酯改性环氧胶黏剂
4.4.7 预应力筋粘接用聚氨酯改性环氧胶黏剂
4.4.8 纳米蒙脱土改性聚氨酯/环氧建筑结构胶黏剂
4.4.9 聚氨酯改性环氧胶黏剂系列配方
4.5 有机硅改性环氧胶黏剂
4.5.1 有机硅改性无溶剂环氧胶黏剂
4.5.2 通用有机硅改性环氧胶黏剂
4.5.3 有机硅/聚乙烯醇改性E��20环氧胶黏剂
4.6 其他热塑性树脂改性环氧胶黏剂
4.6.1 酚醛改性环氧胶黏剂
4.6.2 F��50聚醚树脂改性环氧胶黏剂
4.6.3 液体聚硫聚脲增韧改性环氧胶黏剂
4.6.4 双马来酰亚胺改性环氧导电胶黏剂
4.6.5 石油发酵尼龙改性环氧胶黏剂
4.6.6 热塑性树脂改性环氧胶黏剂系列配方
4.6.7 热固性树脂改性环氧胶黏剂系列配方
4.7 填料改性环氧胶黏剂
4.7.1 有机纳米蒙脱土改性环氧结构胶黏剂
4.7.2 纳米蒙脱土/滑石粉改性环氧水下胶黏剂
4.7.3 纳米CaCO3改性环氧胶黏剂
4.7.4 SiO2改性环氧结构胶黏剂
4.7.5 纳米填料改性环氧胶黏剂
4.7.6 纳米橡胶粉改性环氧胶黏剂
4.7.7 填料改性环氧胶黏剂系列配方
第5章 环氧功能胶黏剂
5.1 导电胶黏剂
5.1.1 简介
5.1.2 环氧导电胶黏剂
5.1.3 芯片黏合用环氧胶黏剂
5.1.4 导电导热环氧胶黏剂
5.1.5环氧/聚苯胺胶黏剂
5.1.6双马改性环氧导电胶黏剂
5.1.7 丁腈橡胶改性环氧导电胶黏剂
5.1.7 环氧/咪唑导电胶黏剂
5.1.9 耐热型装片用导电胶黏剂
5.1.10 改性环氧导电胶黏剂
5.1.11 CLD��20结构型导电环氧胶黏剂
5.1.12 高性能非银导电环氧胶黏剂
5.1.13 炭粉改性环氧胶黏剂
5.1.14 石墨/环氧导电胶黏剂
5.1.15 导电微球/环氧导电胶膜
5.1.16 屏蔽方舱用环氧导电胶黏剂
5.1.17 铜粉/环氧导电胶黏剂
5.1.18 254��23汽固化铜粉环氧导电胶黏剂
5.1.19 乙炔炭黑/丁腈/环氧导电胶黏剂
5.1.20 铝粉/丁腈/环氧导电胶黏剂
5.1.21 环氧导电胶黏剂系列配方
5.2 导磁环氧胶黏剂
5.2.1 简介
5.2.2 导磁胶黏剂典型的配方与性能
5.3 环氧光学胶黏剂
5.3.1 环氧光敏胶黏剂
5.3.2 自由基�惭衾胱有妥贤夤夤袒�环氧胶黏剂
5.3.3 光学制品用透明弹性环氧胶黏剂
5.3.4 光学环氧胶黏剂
5.3.5 光学环氧胶黏剂
5.3.6 光学环氧胶黏剂
5.4 阻燃环氧胶黏剂
5.4.1 阻燃环氧建筑胶黏剂
5.4.2 阻燃型改性环氧树脂结构胶黏剂
5.4.3 阻燃改性环氧胶黏剂
5.4.4 阻燃耐热环氧胶黏剂
5.4.5 覆铜板用阻燃环氧胶黏剂
5.4.6 电子制品组装用环氧胶黏剂
5.4.7 低温固化阻燃环氧胶黏剂
5.4.8 阻燃低温低毒环氧胶黏剂
第6章 环保型环氧胶黏剂
6.1 水基环氧胶黏剂
6.1.1 简介
6.1.2 自乳化环氧树脂胶黏剂
6.1.3 双组分水基环氧胶黏剂
6.1.4 加热固化型水基环氧胶黏剂
6.1.5 改变介质pH值固化型胶黏剂
6.1.6 水溶性环氧胶黏剂
6.2 环保型无溶剂环氧胶黏剂
6.2.1 增韧改性技术
6.2.2 低温固化铅酸蓄电池用防腐耐酸无溶剂环氧胶黏剂
6.2.3 双马改性无溶剂环氧胶黏剂
6.2.4 半湿固化无溶剂环氧胶黏剂
6.2.5 防腐耐酸无溶剂环氧胶黏剂
6.2.6 低毒水中固化环氧胶黏剂
6.2.7 酚醛/有机硅改性柔性环氧低毒胶黏剂
6.2.8 电子元件封装用低毒环氧胶黏剂
6.2.9 无溶剂环氧胶黏剂系列配方
6.3 光固化环氧胶黏剂
6.3.1 紫外光固化胶黏剂
6.3.2 碘盐引发的环氧�脖�烯酸酯复合光敏胶黏剂
第7章 环氧专用胶黏剂
7.1 金属、塑料、橡胶粘接专用胶黏剂
7.1.1 金属粘接用环氧/橡胶类胶黏剂
7.1.2 金属粘接用环氧/酚醛胶黏剂
7.1.3 金属粘接用环氧/缩醛改性胶黏剂
7.1.4 金属粘接用聚氨酯/环氧胶黏剂
7.1.5 金属粘接用环氧/丁腈胶黏剂
7.1.6 铝合金粘接用环氧胶黏剂
7.1.7 塑料粘接用环氧胶黏剂
7.1.8 硬质PVC管材用环氧树脂胶黏剂
7.1.9 玻璃钢粘接用环氧树脂胶黏剂
7.1.10 泡沫塑料粘接用环氧树脂胶黏剂
7.1.11 玻璃钢高压断路器灭弧筒与铝材粘接用环氧树脂胶黏剂
7.1.12 环氧/聚氯乙烯胶黏剂
7.1.13 橡胶粘接用环氧胶黏剂
7.1.14 橡胶粘接用环氧65��01胶黏剂
7.2 环氧密封胶黏剂
7.2.1 中温固化单组分环氧胶黏剂
7.2.2 电池封装用环氧密封胶黏剂
7.2.3 快速固化环氧/聚硫密封胶黏剂
7.2.4 环氧点焊密封胶黏剂
7.2.5 电话机中继电器底盘用环氧密封胶黏剂
7.2.6 环氧灌封胶黏剂
7.2.7 电器灌封用耐高温环氧密封胶黏剂
7.2.8 公路视线渗导器密封胶黏剂
7.2.9 微电子封装用环氧胶黏剂
7.2.1 0环氧密封胶黏剂系列配方
7.3 电子电气工业专用胶黏剂
7.3.1 电机绝缘用环氧胶黏剂(F级环氧胶)
7.3.2 电气绝缘用F级云母/环氧胶带
7.3.3 散热型印刷电路板用环氧胶黏剂
7.3.4 挠性印刷电路板用环氧胶黏剂
7.3.5 阻尼钢板用环氧胶黏剂
7.3.6 电机绝缘用单组分环氧胶黏剂
7.4 建筑与工程专用胶黏剂
7.4.1 建筑用环氧结构胶黏剂
7.4.2 油介质混凝土修补用环氧胶黏剂
7.4.3 预应力钢绞线防腐用环氧胶黏剂
7.4.4 油污面混凝土用胶黏剂
7.4.5 湿性石材粘接用胶黏剂
7.4.6 石材薄板复合用环氧胶黏剂
7.4.7 糠醛丙酮改性环氧建筑结构胶黏剂
7.4.8 环氧锚固胶黏剂
7.4.9 混凝土渡槽用环氧胶黏剂
7.4.1 0环氧建筑改性结构胶黏剂(JGN�睺CA型)
7.5 水下工程用环氧胶黏剂
7.5.1 水中固化环氧胶黏剂
7.5.2 水下建筑工程专用环氧胶黏剂
7.5.3 水下施工专用环氧胶黏剂
7.6 其他专用环氧胶黏剂
7.6.1 空压机管式冷却器专用胶黏剂
7.6.2 高精密传感器专用环氧胶黏剂
7.6.3 纺织配件粘接专用胶黏剂
7.6.4 汽车车灯粘接专用环氧胶黏剂
7.6.5 塑料薄膜四色凹印机大胶轮修复用环氧胶黏剂
7.6.6 选煤旋流器结构耐磨衬里粘接用专用胶黏剂
7.6.7 煤气管道修复用高效环氧胶黏剂
7.6.8 铸铁管修复专用胶黏剂
7.6.9 水利机械修复用环氧胶黏剂
7.6.10 铝蜂窝芯材拼接胶膜
7.6.11 一次性医用注射针组装用环氧胶黏剂
7.6.12 文物修复用环氧胶黏剂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选择起点的位置很重要。起点选得好,则试验次数可减少;选择步长的大小也很重要,一般先是步长大一些,待快接近最佳点时,再改为小的步长。该爬高法比较稳妥,对生产影响较小。
②黄金分割法(O.618法)该方法是根据数学上黄金分割定律演变来的。其具体做法是:先在配方试验范围(A;B)的O.618点做第一次试验,再在其对称点(试验范围的0.382处)做第二次试验,比较两点试验的结果(指制品的物理力学性能),去掉“坏点”以外的部分。在剩下的部分继续取已试点的对称点进行试验,再比较,再取舍,逐步缩小试验范围,达到最终目的。
该法的每一步试验都要根据上次配方试验结果决定取舍,所以每次试验的原材料及工艺条件都要严格控制,不得有差异,否则无法决定取舍方向。该法试验次数少,较为方便,适于推广。
③均分法采用均分法的前提条件是:在试验范围内,目标函数是单调的,即应有一定的物理性能指标,以此标准作为对比条件。同时,还应预先知道该组分对胶黏剂的物理性能影响的规律,这样才能知道其试验结果,表明该原材料的添加量是多或少。
该法与黄金分割法相似,只是在试验范围内,每个试验点都取在范围的中点上,根据试验结果,去掉试验范围的某一半,然后再在保留范围的中点做第二次试验,再根据第二次试验结果,又将范围缩小一半,这样逼近最佳点范围的速率很快,而且取点也极为方便。
④分批试验法分批试验法可分为均分分批试验法和比例分割分批试验法两种。
氢均分分批试验法把每批试验配方均匀地同时安排在试验范围内,将其试验结果比较,留下好结果的范围。留下的部分,再均匀分成数份,再做一批试验,这样不断做下去,就能找到最佳的配方范围。在这个窄小的范围内,等分点结果较好又相当接近时,即可中止试验。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试验总时间短、速率快,但总的试验次数较多。
……
前言/序言
环氧树脂胶黏剂因其原材料充足易得、制造工艺简便、性能优良、用途广,被业内人士高度关注,被称为“万能胶”和“大力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舰船、电子电气、机械、建筑、车辆和人们日常生活等领域。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在环氧胶黏剂选材、配方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使这一胶种有了长足进步,在环保化、功能化、专用化和高性能化等胶种的研制中,成果颇丰,充分展示出这一胶种的发展前景。
为了普及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基础知识,宣传推广近年来这一胶种的研究与应用成果,北方(济南)胶黏剂与涂料协会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本协会成员单位产品研究经验,组织编写了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环氧树脂大宗胶黏剂、改性胶黏剂、功能胶黏剂、环保型胶剂和专用胶黏剂的主要类型、选材、配方设计、制造、性能与应用,并按照原材料与配方、制备方法或工艺、性能、效果或应用的编写格式,对每种胶黏剂都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与此同时,对环氧胶黏剂的基础知识、研究热点、粘接理论、原材料、配方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亦做了扼要说明。本书是胶黏剂业内人士,特别是从事胶黏剂原材料研究、配方设计、制备生产、销售管理和教学人员必备之书,也是广大的环氧胶黏剂用户的必读之书,也可作为初学者的自学教材。
本书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理论叙述从简,侧重于用实例和使用配方与数据说明问题。书中配方大多数经过国内相关单位生产检验。
本书编写过程中,承蒙北方(济南)胶黏剂与涂料协会50多个成员单位专家给予大力协助,在此谨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文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环氧胶黏剂》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严格围绕该主题展开,并力求自然流畅,不带任何人工智能写作的痕迹。 --- 《环氧胶黏剂:理论、应用与先进技术》图书简介 一、 概述:结构、性能与广阔前景 《环氧胶黏剂:理论、应用与先进技术》是一部系统、深入探讨高性能热固性高分子材料——环氧树脂胶黏剂的专业参考著作。本书旨在为材料科学家、化学工程师、结构设计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生产和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全面、详实的知识框架。 环氧胶黏剂以其卓越的粘接强度、优异的耐化学腐蚀性、出色的电绝缘性能和可靠的机械强度,在现代工业,尤其是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封装、土木工程和高端制造业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本书不仅深入剖析了环氧胶黏剂的微观分子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更着重阐述了其在复杂工程环境下的应用策略与最新发展趋势。 全书内容组织严谨,逻辑清晰,从基础化学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配方设计、固化动力学分析、界面粘接机理,直至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老化性能评估。 二、 基础理论篇:从单体到网络结构的构建 本书的开篇部分着重于构建读者对环氧胶黏剂化学基础的深刻理解。 1. 环氧树脂的化学本质与分类: 详细介绍了环氧基团的反应活性、主要合成路线(如双酚A型、双酚F型、酚醛环氧树脂等),以及不同结构对最终胶黏剂性能的影响。重点阐述了环氧当量(EEW)对交联密度的决定性作用。 2. 固化剂体系的多样性与选择: 胶黏剂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固化剂的选择。本章系统分类并对比了胺类(脂肪胺、脂环胺、芳香胺)、酸酐类、酚醛类及催化剂等主流固化剂的反应机理、适用温度范围和最终固化产物的特性。例如,芳香胺带来的高耐热性与脂肪胺的低温快速固化特性之间的权衡分析。 3. 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 运用高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如自催化模型),对环氧/固化剂体系的反应速率、转化率和放热行为进行了精确描述。这对于控制大规模混合、灌注过程中的热量累积和内应力产生至关重要。同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动态机械分析(DMA)等技术,对固化过程中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演变进行了深入探讨。 4. 界面粘接的物理化学基础: 深入探讨了胶黏剂与基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化学键合以及机械啮合效应。详细分析了基材表面处理(如喷砂、化学活化)对提高界面结合强度的机理作用。 三、 配方设计与性能优化:实现工程目标 配方设计是环氧胶黏剂应用技术的灵魂所在。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通过组分调控,满足特定的工程需求。 1. 增韧技术与抗冲击性: 传统的纯环氧体系脆性大,难以承受动态载荷。本书详细介绍了多种增韧策略,包括添加反应型增韧剂(如聚氨酯、聚硫醚)和非反应型增韧剂(如弹性体微球、核壳结构粒子)。重点分析了增韧剂在固化网络中分散状态对断裂韧性(KIC)和应力强度因子(GIC)的提升机制。 2. 填充剂的调控与功能化: 探讨了各类无机填充剂(如二氧化硅、碳酸钙、云母粉、碳纳米管等)对胶黏剂的流变性、热膨胀系数(CTE)和导热/导电性能的影响。尤其对纳米填料在高填充量下如何避免絮凝、保持分散稳定性的技术进行了详述。 3. 流变学控制与加工工艺: 针对不同的施胶技术(如点胶、刮涂、灌封),本书提供了粘度、触变性、剪切变稀等流变学参数的精确控制方法。讲解了如何利用触变剂和增稠剂,确保胶体在施加剪切力时易于流动,而在静置时保持形状,防止塌陷。 4. 耐候性与长期可靠性: 关注紫外线辐射、湿热循环和温度剧变对胶黏剂性能的衰减机制。介绍了添加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和稳定剂的配方策略,以确保在户外和高湿度环境下的长期使用寿命。 四、 关键工业应用与案例分析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紧密结合,提供了多个行业的深度应用案例。 1. 航空航天结构粘接: 聚焦于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塑料 CFRP)与金属(如铝合金、钛合金)之间的异种材料连接。讨论了在超低温(-55°C)和高湿度环境下,对粘接层韧性、疲劳寿命和耐冲击性能的严苛要求及解决方案。 2. 电子封装与热管理: 深入探讨了环氧体系在半导体芯片封装(Die Attach)、底部填充(Underfill)和LED灌封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低应力、低收缩配方对敏感电子元件的保护作用,以及高导热环氧胶如何有效地将工作热量导出。 3. 土木工程与基础设施修复: 介绍了用于混凝土裂缝修复、预制构件结构加固的高模量、高强度环氧体系。讨论了如何设计具有良好抗水渗透性和耐冻融循环能力的配方,以适应严苛的室外环境。 4. 汽车轻量化与电池包粘接: 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本书专门开辟章节探讨了用于车身结构粘接(替代焊接)和动力电池模组的结构粘接剂。特别关注了阻燃性、电绝缘性以及对不同金属和工程塑料的粘接适配性。 五、 质量控制与先进检测技术 确保交付产品的性能一致性是工程应用的关键。《环氧胶黏剂》详细介绍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质量控制方法。 1. 原材料检验: 描述了对环氧树脂(EEW测定)、固化剂(活性氢当量测定)和助剂进行光谱分析(FTIR)和滴定分析的标准操作程序。 2. 固化度与热性能评估: 详细介绍了DMA(玻璃化转变温度、阻尼峰)、TGA(热失重温度)以及动态粘弹性分析(DVA)在确定完全固化状态和耐温极限中的应用。 3. 粘接强度测试: 系统梳理了根据ASTM D1002(拉剪强度)、D3163(T型剥离强度)等国际标准进行的破坏性测试方法,并讨论了如何通过有限元分析(FEA)模拟实际载荷条件下的应力分布。 4. 无损评估(NDT): 介绍了超声波C扫描、红外热像法在检测胶层内部缺陷(如气泡、空隙、分层)方面的应用,保障了关键结构粘接的可靠性。 --- 《环氧胶黏剂:理论、应用与先进技术》汇集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突破和工程实践经验,不仅是研究生和科研人员的宝贵资料,更是致力于提升产品性能和解决复杂连接挑战的工程师们手中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本书力求全面、深入、实用,是理解和掌握高性能环氧胶黏剂技术的权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