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规划教材:中国教育史

高等院校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规划教材:中国教育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张传燧 编



下载链接1
下载链接2
下载链接3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5-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283730
版次:1
商品编码:103366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教育史》课程是高等院校教育学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作者在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史科研和教学的基础上,对中国教育史进行重新梳理并有所创新,使本教材具有较强的教学适用性。《中国教育史》将中国教育史分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两大阶段,全书共设五篇十六章,从教育制度、教育事件、教育实践、教育人物、教育论著、教育理论、教育思潮等方面,分别叙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缘起与奠基、建立与拓展、完善与式微,中国现代教育的萌生与探索、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史》可作为高等院校教育学科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用书,也可供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
一、教育史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二、教育史的功能和价值
三、教育史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四、本书的编写思想与内容简介
五、编写过程及其编写分工

先秦篇 中国传统教育的缘起与奠基
第一章 中国教育的缘起
第一节 原始时期的教育活动
第二节 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 中国学校教育的萌芽

第二章 六艺教育与诸子私学
第一节 六艺教育
第二节 诸子私学
第三节 稷下学宫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礼记》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墨子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

汉唐篇 中国传统教育的建立与拓展
第四章 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
第一节 文教政策
第二节 选士制度

第五章 学校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官学
第二节 私学

第六章 汉唐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贾谊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宋元明清篇 中国传统教育的完善与式微
第七章 官学的完备与衰微
第一节 官学制度的改革
第二节 官学体系的完备
第三节 官学的教学与管理
第四节 科举与学校

第八章 书院的兴起与衍变
第一节 书院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书院的教学与管理

第九章 蒙养教育与社会教化
第一节 蒙养教育
第二节 社会教化

第十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程颐、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陆九渊、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

清末民国篇 中国现代教育的萌生与探索
第十一章 现代教育的萌生
第一节 教会教育
第二节 洋务教育
第三节 维新教育

第十二章 现代学制的建构
第一节 壬寅一癸卯学制
第二节 壬子一癸丑学制
第三节 壬戌学制

第十三章 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实验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第二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第十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上)
第一节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严复的教育思想

第十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下)
第一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新中国篇 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十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方针政策
第二节 教育制度
高等院校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规划教材:中国教育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高等院校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规划教材:中国教育史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等院校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规划教材:中国教育史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高等院校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规划教材:中国教育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包装不好。书脏了。

评分

很喜欢:..张晓风1.张晓风,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名家散文经典张晓风散文精选很不错,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名家散文经典张晓风散文精选为丛书的其中一册,收录了著名作家张晓风的经典散文。一个人写小说或诗歌,必感到自己是在从事着文学的事业,写论文,必感到自己是在从事着学术的事业。他诚然可以是一个热爱自己的事业的人,但事业心终归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压力。写散文却不然,无论在自身的性质上,还是在社会的事实上,写散文都不成其为一种事业。本书选编了著名作家张晓风的89篇优秀散文作品,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是中国人,他们就合开1家餐馆。你认识的中国人是怎么样的呢我的1个朋友,身高180公分,体重170磅,到伊利诺去念书,碰到个美国老太太。老太太对他左瞧右瞧,说怎么你不像中国人哇我的朋友灵机一动,说哎,是啊,我刚刚才剪掉我的辫子——就是像猪尾巴的那一种。老太太满意地笑了。我朋友并没有骗她,不过,这刚刚两字的意思是70年前就是了。要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最好的方法是活5000年。可怜马土撒拉(创世纪所载上古最长寿的人)也没这个办法。我们只好零零星星随便聊聊吧。中国人的第一个嗜好是工作,世界上再没有比中国人更疯狂地喜欢工作的民族了。中国字里男人的男,是田和力,也就是在田里的那种劳动力中国字的妇人是女和帚,意思是指拿着扫把的那女人中国的家字是屋顶下养着一窝猪的意思(当然啦,这并不是说屋子里没有人,只是说要有人有猪才成其为家)。总之,你要叫一个中国人不做事,那简直要他的命。中国人最喜欢的东西就是土地。中国人拼命工作之后,如果赚了钱,他就立刻再买一块地。中国人无论在全世界哪里,他都习惯性地要往土里种点什么,他会傻里傻气地跑到沙漠里去种白菜。而奇怪的是当土地搞清他们是中国人之后,果真很听话,种什么就长什么,一点也不反抗。中国人爱土地爱得发狂,搬家这件事是不大发生的。要是村上有一家是200年前搬来的人,人家还说他是生客——因为才搬来200年而已——照这标准看,美国人几乎全都是客人。中国人如果发了财,他绝对想不通怎么花钱法。他把钱全留给儿子,而这儿子,同样也不知道钱该怎么花,他又把钱留给了孙子。你觉得他们很傻吗嘿嘿,你错啦,这里面乐趣无穷!中国人因为爱土地爱得太厉害,大家都决定老住一个地方,住到后来前街后巷全是亲戚。英文里只有一个,中国人却不允许如此含糊,中国人可以分出5种不同的。其中包括伯

评分

很喜欢哦

评分

书的包装很好,送货的快递也十分的快,真的很不错,读书使人快乐,苏东坡曾写过一诗,其中有“读书喜见面,未饮春腹生”一句。近来我参加了一个“读书月”活动,学习了不少的书籍,使自己的眼界放宽了,思想更充实了,工作起来也更轻松了。一个月来,我在不停的读书中,深深体会到了读书的好处。

评分

  卢安克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中国社会城市与农村的众生相。他不在乎自己遇到的种种不公,并主动地承担后果。如他到公安局办理临时证件,人家问什么就说什么,被告知自己在从事违法活动,罚款五千元,朋友都说他太傻,他却认为说老实话理所应当。又如他的一个学生在他们搭建的游泳池游泳溺死,他自愿个人承担全部后果,赔偿了家长五千元。记者们说谎,骗他接受采访并发表一些不实的报道;村民们诱惑他,骗他有急事,结果却是把他骗去他们家中吃喝;他寄住的家庭偷拿他的哥哥给他的全年生活费,并挪用他募捐来全村修路的钱;一些大老板以扶贫办学为名与他合影,却把他的照片登在自己学校的广告上作为外籍老师来吸引学生;甚至学生们偷他的钱和物品,天天找他要钱。周围许多人都在想要利用他,而他说:“只有别人破坏我个人的生活,世界需要发生的事才能通过我和我身上的破坏去发生。只有我个人的事情被破坏,别人才会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做法。如果不让别人破坏我个人的、其实也是多余的享受,我就无法让需要发生的事由我去发生。”他以一种近乎悲天悯人的眼光去看待周遭人的做法,也认为这正是自己之所以来的原因。

评分

挺好的,值得购买,推荐购买

评分

超级好,正版书,非常喜欢,京东物流年后依旧给力

评分

果然如陈##所言,部分专家非要将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历史从太学开始计算。但对于不是专家的我们而言,了解更长的中国高端教育(抱歉,为区别陈所言的“高等教育”而自创这个词组)其实还是有益的。

评分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高等院校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规划教材:中国教育史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