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知识群体在行为上和思想上都属于偏执狂一类,要么激进地要死要活,要么妥协地集体沉默。我猛然想到柯庆施曾经说过的一句很糙的箴言:知识分子就像男人的阳具,三天不打就硬起来了。
评分选题上层,匠心独运。语言灵动,情节曲折,可谓精彩。
评分情感的注入使人们对历史形成了不同的印象。王星拱对五四有这样一段评述:“李长之先生说:五四运动,是清浅的理智运动,这是对的。但是这是就其影响及效果而言,若就其原动力而言,五四运动乃是浓炽的情感运动,仅此清浅的理智,是不足以发生这样大的规模的运动的。”实际上这一说法适用于很多历史事件。但历史记忆却是残酷的,事件的当事者大多迷失在各自的“罗生门”之中了。而后来的历史学家寻求历史发展整体逻辑的时候,那些掺杂着复杂情感的具体场景也随之湮没。
评分让两位研究者惊讶的是,对于中国人,甚至连自杀都不是一种主体性行为,自杀者对死后效果的期待超过了求生本能,在这个意义上,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反而让弱者的生命焕发出特殊的光彩。历史中人常问这样的问题:“自杀是否怯懦?”“用生命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更好吗?”但在这样的设问中,必须假定存在一种更高价值值得为之去“生”,否则,即和民间常说的“好死不如赖活着”没什么两样了,而在许多语境中,生之价值未必是不可质疑的。“未知生,焉知死”,欲理解历史中的那些死者,必须探究他们的生活情境,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对自杀的考察中,无法以自杀行为本身作为讨论的边界,就研究的兴趣和取向而言,对人生态度的考察逐渐取代了死亡主题。
评分很好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中国的知识群体在行为上和思想上都属于偏执狂一类,要么激进地要死要活,要么妥协地集体沉默。我猛然想到柯庆施曾经说过的一句很糙的箴言:知识分子就像男人的阳具,三天不打就硬起来了。
评分在一定程度上,死亡直接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对人们的日常抉择和生存态度产生影响,正是革命年代的重要特色。
评分在现代理性的考量下,“死”相对于“生”没有任何优先价值可言,自杀只能是一种“短见”,而历史中的人们却曾面临“死亡”易、“自杀”难的处境。生死成为话题,经常在混乱年代或鼎革之际出现。本书探讨清末到五四时代知识群体对暗杀、自杀、好杀等时代问题的讨论以及就生死、自我、爱情、伦理等生命基本问题形成的意见与想象。对问题的论述围绕激烈行为、死亡事件和人物个案展开,尽力追溯事件、舆论和人物思想所关联的时代信息,从中观察自我价值在中国现代革命进程中的生成和消解过程,这也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态和路径选择的一种解说。
评分不错的书,下次还来买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