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4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穆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学术思想史
  • 学术史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中国文化
  • 学术研究
  • 历史学
  • 哲学史
  • 文化史
  • 论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2164
版次:1
商品编码:10273362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字数:19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册乃《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编之下,为第四册。专关隋唐五代部分。共收文十六篇。前四篇王通文中子及论韩柳古文运动,余皆论唐代之禅宗。乃占全册篇幅四之三。犹忆一九四三年春,卧病成都华西坝,累月不能下楼。一日,闲卧楼廊,忽思读书消遣,乃取《朱子语类》有关讨论宋代者七卷,逐条阅之。初谓一时觉倦,即可闭目小憩,无伤精力。不意七卷完,精力愈来,遂顺序读至终编。又逆而上溯,约可两月余而全书竞,病亦良瘥。是夏,避暑灌县灵岩山,借得山僧《指月录》,循诵毕而返。是冬又病,偶忆胡适之《神会和尚集》,借来枕上翻阅。翌春,写《神会与(坛经)》及《禅宗与理学》两篇。是为余撰述唐代禅宗问题之一期。此后即放弃不理。一九六三年在九龙沙田和风台,又闲翻佛书,续成《读(六祖坛经)》等数篇,是为余撰述唐代禅宗问题之第二期。惟此期所成迄未发表。一九七。年之冬,又在台北善导寺偶讲《六祖坛经大义》,信胡氏之说者纷起讨论,余所答辨,此皆不存。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 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目录


一 读王通《中说》
二 杂论唐代古文运动
三 读《柳宗元集》
四 读姚铉《唐文粹》
五 神会与《坛经》
六 读《六祖坛经》
七 《六祖坛经》大义
八 记《坛经》与《大涅槃经》之定慧等学
九 读《少室逸书》
十 读宝志《十四科颂》
十一 读寒山诗
十二 读宗密《原人论》
十三 评胡适与铃木大拙讨论禅
十四 禅宗与理学
十五 再论禅宗与理学
十六 三论禅宗与理学

精彩书摘

一 读王通《中说》
文中子王通,乃隋代大儒,后人以与董仲舒扬雄韩愈并尊。然其人《隋书》无传,其所为《中说》,又多伪羼。其人其书,遂多疑辨,若沦为可有可无之列。惟余读其书,确有反映出王通当时之特征,决非后人所能伪撰。既有其书,则决有其人。其人虽不能详考,其书虽不能详定,大体而论,犹多可信。兹分述之如次。
先述王通其人。《全唐文》一三一王绩《与陈叔达重借隋纪书》有日:
仆亡兄芮城,尝典著局。大业之末,欲撰隋书,俄逢丧乱,未及终毕。
《全唐文》一三三陈叔达《答王绩书》有云:
不知贤兄芮城有隋书之作。
……

前言/序言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四辑,作为一部集学术研究之大成,致力于深入剖析中国古代至近现代学术思想的演进脉络与核心精神。本辑编纂团队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史学、哲学、文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多学科、多视角的独特光辉,对中国学术思想的丰富宝藏进行了精细的梳理、严谨的辨析和富有创见的阐释。 本辑的核心主旨在于揭示中国学术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不仅关注那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流派与重要人物,更致力于发掘那些曾经被历史洪流所湮没,但却蕴含着独特智慧与现实意义的学术分支和思想火花。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深入的专题研究,勾勒出一幅更加全面、立体、生动的中国学术思想全景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根脉与精神内核。 专题一:先秦诸子思辨的现代回响 本辑开篇,我们聚焦于中国学术思想的源头活水——先秦诸子百家。不同于传统的历史叙述,本辑的研究不再仅仅停留在对诸子学说的简单复述和整理,而是着力于挖掘其思想资源在当代的现实价值与理论意义。 儒家思想的新阐释与重塑: 我们将对孔子、孟子、荀子等核心人物的思想进行深度剖析,重点关注其关于仁爱、礼治、教化、民本等理念在现代社会治理、教育改革、道德重建中的适用性。研究将尝试跳出对儒家“复古”或“保守”的刻板印象,展现其蕴含的动态发展与创新活力。例如,探讨“仁者爱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伦理启示,以及“有教无类”如何指导现代教育的公平与普惠。同时,也将审视儒家思想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在地化实践,以及其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的适应与转化。 道家智慧的生态哲学解读: 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理念,在本辑中将以全新的视角进行解读。我们将其视为宝贵的生态哲学资源,探讨其对于当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具有何种深刻的指导意义。研究将深入分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试图从道家思想中汲取化解环境危机、追求内心宁静的智慧。 法家治国理念的现实借鉴: 尽管法家思想常被与专制联系在一起,但本辑的研究将更侧重于对其在国家治理、制度建设、法律规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理性评估。我们将审视商鞅、韩非子等人的思想,探讨其关于法律的公平性、执行的有效性、权力的制衡以及行政效率等方面的论述,如何在现代法治国家建设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并警示其潜在的局限性。 墨家兼爱与非攻的现代意义: 墨子思想中蕴含的“兼爱”、“非攻”、“尚贤”等理念,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和平发展、化解国际冲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辑将深入探讨墨家思想的逻辑体系,以及其在实践层面可能带来的变革,为我们思考国际关系、人道主义援助等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其他流派的价值挖掘: 除了主流学派,本辑还将关注一些相对边缘但同样重要的先秦思想,如阴阳家、名家、纵横家等的思想精华,探究其在认识论、逻辑学、辩论术、政治策略等方面的独特贡献,以及它们如何与主流思想相互激荡,共同塑造了先秦思想的多元格局。 专题二:汉唐宋明理学与心学之辩的深度透视 在经历了先秦思想的奠基后,中国学术思想进入了更为系统化、理论化的发展阶段。本辑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汉唐以来的理学与心学两大思想体系,及其引发的深刻辩论,力图呈现其精妙之处与历史演进。 两汉经学与学术范式的转变: 研究将从汉代的“独尊儒术”开始,探讨经学如何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以及经学内部的争鸣与发展。我们将关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刘歆的古今文之争,以及郑玄的集大成,考察经学研究如何为后来的哲学思辨奠定基础,又如何为儒学注入新的生命力。 魏晋玄学与佛道思潮的交融: 汉末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传入,道教发展。本辑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士人如何突破儒家束缚,转向对人生本体、宇宙奥秘的探寻,以及佛道思想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孕育出新的哲学范式。我们将关注竹林七贤、王弼、郭象等人的思想,以及佛教般若学、涅槃学等在中国的发展,考察其对后世中国思想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精神溯源与发展: 本辑将重点考察程朱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气”与“心”,二程的“理”与“天理”,以及朱熹集大成式的哲学体系,都将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将着重探究理学如何回应汉唐以来的哲学问题,并构建起一套宏大而精密的宇宙论、认识论、伦理学和政治学体系。同时,我们也将关注理学在不同时期的地域性变体,如湖湘学派、浙东学派等,展现其丰富性和多样性。 王阳明心学的革命与超越: 面对理学可能存在的“静坐穷理”之弊,王阳明的心学应运而生,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将道德主体性置于核心地位。本辑将深入剖析阳明心学的哲学内涵,如“心即理”、“万物皆备于我”,并探讨其对个体精神解放、社会实践的积极影响。我们将审视心学如何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以及其在明清之际和近现代的流传与变异。 理学与心学之辩的意义: 本辑的重要部分将集中展现理学与心学之间的思想辩论,不仅梳理双方的论点与反驳,更着力于分析这场辩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深远意义。它不仅是哲学理论的较量,更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安顿人心的不同路径的探索,对后世的学术发展、文化心理乃至社会实践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专题三:近现代中国学术思想的转型与挑战 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得中国学术思想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转型。本辑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近现代中国学术思想的巨变,探讨其如何应对危机,寻求出路,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思想力量。 西学东渐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应对: 研究将深入考察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知识分子如何接触、理解、吸收西方科学、民主、自由等思想。我们将分析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先驱者在翻译、介绍、阐释西方思想方面的贡献与局限,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将西方先进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激荡: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辑将深入研究这场运动的核心主张,如“德先生”、“赛先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我们将重点分析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思想,探讨他们如何以启蒙的名义,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革命,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 本辑将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接受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我们将考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其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同时,也将审视其他不同派别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的发展,展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中国现代学术的学科建构与创新: 在西学东渐和思想解放的浪潮中,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也经历了学科建构与创新的过程。本辑将关注哲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等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考察中国学者如何借鉴西方学术范式,同时又根植于中国传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术。例如,对李大钊、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的学术贡献进行深入分析。 当代中国学术思想的新发展与新课题: 尽管篇幅有限,本辑的最后部分将简要勾勒当代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态势,重点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在继承与创新中,如何回应全球化挑战,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及如何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四辑,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思想的远航。它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邀请您一同走进中国学术思想的浩瀚星空,感受先贤的智慧光辉,洞察历史的演进规律,汲取面向未来的思想力量。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宝贵思想资源的深入挖掘与传承,能够激发更广泛的学术兴趣,推动更深入的理论创新,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与世界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人性化,阅读起来很舒适。我一直对中国哲学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内容,无疑是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知识的深度渴求。它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介绍,而是真正深入到思想的肌理之中,去探究其精髓。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对于不同学派之间的辨析,非常到位,能够清晰地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贡献,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张力。书中对一些重要思想的溯源,更是做得非常细致,让我能够理解这些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发展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书中精辟的论述所打动,那些字句仿佛穿越了时空,直接与我的心灵对话。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会在阅读后,经常会停下来,消化吸收,并试图将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思考方式中。这本书是一次宝贵的学术旅程,我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都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偏重史料汇编的书籍,但实际阅读下来,发现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学术对话。作者在论述中,常常会引述大量古代文献,但这些引述并非简单堆砌,而是经过精心的挑选和分析,服务于作者的论点。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个学派内部的分歧,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这让我了解到,即使是同一流派的思想,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演变和争论。这种细致入微的辨析,对于我理解中国古代学术的精妙之处,具有极大的帮助。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被后人忽视或误解的思想的重新解读,这让我看到了作者独特的学术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历史人物的形象,想象他们在那个时代,是如何思考、如何辩驳的。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古人的智慧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交流。

评分

坦白说,初次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待,因为我对于学术性很强的书籍,总是有一些畏难情绪。然而,翻开之后,我便被书中内容深深吸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又没有失掉可读性。作者在阐释复杂的哲学概念时,会运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恰当的引证,使得原本晦涩的道理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某些历史事件与思想流派之间关联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思想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产物。书中对一些思想家生平的穿插介绍,也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让我们能更立体地认识这些伟大的思想者。我曾尝试着将书中的某些理论应用到分析当代的社会现象上,惊奇地发现,这些古老的智慧,依然能提供深刻的启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意识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是多么的重要。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沉甸甸的书,就被它厚实的体量所震撼。我一直对中国的古代哲学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家们。这本书的内容,从一个读者角度来看,它并非直接罗列史实,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深入的、带有批判性的解读。书中对某些学说的起源和演变,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这对于我理解一些抽象的哲学概念,比如“道”的内涵,或者“仁”的实践方式,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脉络。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复述前人的观点,而是着力于挖掘这些思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具体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与现实政治、文化相互作用。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并未将这些思想家们视为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是将他们置于历史的洪流中,分析他们的局限性和时代印记。这种“求真”的态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收获了独立思考的启发。我常常会被书中某些段落的论证所吸引,继而停下来,回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类似问题,并尝试用书中的某些思想框架去套用、去分析,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思想并非是凝固不变的陈迹,而是活生生的、能够与当下产生对话的智慧源泉。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作者在构建论述体系时,展现了极为扎实的功底。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发展脉络的读者。它并非那种轻松的入门读物,而是需要读者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梳理各个学派的观点时,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相互影响。这种“脉络化”的叙事方式,让我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整体图景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书中对一些重要概念的界定,也非常到位,避免了常见的模糊和混淆。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观点而产生新的疑问,然后翻阅前面或后面的内容,作者似乎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论述中常常会前后呼应,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学术著作,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钱先生的书,值得好好研读

评分

非常富有启发性

评分

钱穆作品系列第三版,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评分

钱穆的书,没话说,收下

评分

300减100,太划算了,8册全拿下。

评分

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钱穆作品系列第三版,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评分

读大师著作,品历代先贤,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