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是儒傢的四部經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其中《論語》、《孟子》是後人編撰的關於孔子、孟子言行的記錄,《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宋代理學傢極為重視這四部經典,紛紛對其進行注釋講解,其中以硃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為**。硃熹此書去取諸傢之說,推敲注釋文字,傾注瞭其大半生的心血。宋代以後,《四書章句集注》被列為欽定的教科書,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讀本,與“五經”具有同等的地位,對中國社會産生瞭極大的影響。為便於讀者閱讀,此次齣版不僅原文經過精心校理,堪稱“善本”,而且對版式作瞭重新設計,使之*加醒目、美觀。同時,編者還將**學者金良年先生對“四書”原文所作的翻譯,用藍色字體附在一旁,以幫助讀者理解。
大學章句
大學章句序
大學章句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序
中庸章句
論語集注
讀論語孟子法
論語序說
捲**
學而**
為政第二
捲第二
八佾第三
裏仁第四
捲第三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捲第四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捲第五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捲第六
先進第十一
顔淵第十二
捲第七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捲第八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捲第九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捲第十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孟子集注
孟子序說
捲**
梁惠王章句上
捲第二
梁惠王章句下
捲第三
公孫醜章句上
捲第四
公孫醜章句下
捲第五
滕文公章句上
捲第六
滕文公章句下
捲第七
離婁章句上
捲第八
離婁章句下
捲第九
萬章章句上
捲第十
萬章章句下
捲第十一
告子章句上
捲第十二
告子章句下
捲第十三
盡心章句上
捲第十四
盡心章句下
我購入這套書,更多是齣於對傳統文化“正統”解讀的好奇心。畢竟,“章句集注”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權威性,它標誌著一個時代對儒傢經典的定型化詮釋。翻閱下來,其語言風格的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如同精密的鍾錶結構,每一個注解都服務於整體的結構,互相支撐,滴水不漏。不過,對於初次接觸儒傢經典,或者習慣瞭更自由、更具現代闡釋風格的讀者來說,初讀時可能會感到一種強烈的“束縛感”。硃子的學說,特彆是關於“理”與“氣”的區分,構建瞭一個宏大而自洽的哲學體係。他對於“存天理,滅人欲”的強調,雖然是儒學發展到宋明理學階段的必然産物,但在具體解讀《論語》等文本時,有時會讓人覺得,那些原本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氣息的對話,被納入瞭一個更為宏大、更具形而上學色彩的框架之中進行闡釋。這使得文本的開放性和多義性在某種程度上被收窄瞭,所有的解讀最終都要迴歸到硃子所構建的“理”的軌道上來。這無疑是那個時代對經典最深刻的理解和貢獻,但現代讀者在閱讀時,也需要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體味這種“定論”背後的時代精神與局限。
评分從裝幀和排版的角度來看,這套“上下”冊的影印本做得相當紮實,古籍的韻味是電子版永遠無法替代的。油墨的觸感、紙張的質地,都讓人在閱讀時産生一種敬畏感。然而,我也必須承認,對於現代讀者而言,習慣硃子的注釋風格需要一個磨閤期。他的行文風格非常凝練,句子之間往往省略瞭大量的連接詞,全靠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蘊含的邏輯跳躍。這對於習慣瞭現代白話文清晰的因果鏈條的讀者來說,剛開始會感到吃力。很多時候,需要反復對照原文和硃注,纔能真正把握住他此處注解的焦點,以及他如何將《四書》中看似不連貫的論述,統一到他理學的框架之下。這套書真正體現瞭中國古代學術研究的“工匠精神”,每一個字都經過瞭韆錘百煉,力求精確。但這種精確性也帶來瞭一定的“隔閡感”,它要求讀者必須投入極大的精力去“解密”作者的思考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因此,它更像是一本需要“研習”的工具書,而非輕鬆的“消遣”讀物。
评分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解經”,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士大夫精神內核的鑰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依賴於它提供的清晰的道德坐標係。例如,在研讀《孟子》的部分時,硃子對“性善論”的推進,細緻入微地闡述瞭“惻隱之心”“羞惡之心”如何推導齣仁義禮智的四端。這些論述,遠比簡單的道德說教來得有力,因為它解釋瞭道德情感的“起源”和“必然性”。當你理解瞭這種內在的邏輯鏈條後,你會發現,所謂的“修身”不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落實到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為上的具體實踐。我尤其欣賞它對“為學次第”的規劃,從《大學》的“慎獨”開始,到《中庸》對中和之境的追求,再到《論語》的日常實踐,最後以《孟子》對浩然之氣和政治抱負的激發作結,這是一個完整的、循序漸進的成長路綫圖。讀完後,我感到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都變得更加有層次感和縱深感,不再滿足於錶象的判斷,而是試圖去探究事物背後的“理所當然”。
评分細讀這套經典集注,最有趣的一點,是觀察不同篇章之間,硃熹是如何調度他的學說來“熨平”它們之間的差異的。比如,《大學》的起點是“明明德”和“親民”,強調的是實踐和關係倫理;而《中庸》則更偏嚮於本體論,探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終極關懷。硃子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成功地用“誠”“中和”“理”這些核心概念,建立起一座堅固的橋梁,使得這兩者在同一個哲學體係內找到瞭和諧共存的基礎。這種對經典文本的整閤能力,體現瞭極高的學術野心和成就。對我個人而言,它帶來的最大影響是關於“學習方法論”的啓發。硃子反復強調“玩索而知”,這是一種主動的、帶著探究精神的閱讀方式。它教導我們,真正的學習不是被動吸收知識點,而是要將所學內化為自己的判斷體係,並通過不斷的實踐來驗證和修正。可以說,這本書不僅僅是儒傢思想的注腳,它更是一部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有思想的、自律的人”的深度教程,其指導意義遠遠超齣瞭古代經學的範疇。
评分這本宋代大儒硃熹的鴻篇巨製,與其說是普通的“注疏”,不如說是一部貫穿瞭儒傢思想精髓的“生活指南”與“精神煉爐”。初翻開時,我本以為會是枯燥乏味的考據和繁瑣的引證,畢竟那是跨越瞭時空的經典解讀。然而,硃子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極其嚴謹的條理,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奠基之作,抽絲剝繭般地呈現在世人麵前。最讓我震撼的是他對“格物緻知”的闡釋,那絕非僅僅是研究外部事物那麼簡單,它指嚮的是對自身內心本源的窮盡探究,是知行閤一的根本路徑。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硃熹先生在燭火搖曳的案前,字斟句酌,力求將聖人之言的微言大義,以最清晰、最閤乎天理的邏輯傳遞下來。那種對“誠意”與“慎獨”的反復強調,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強迫你慢下來,去麵對那個真實的自己,去構建一個內在的秩序,而不是被外界的喧囂裹挾。每讀完一章,我都會閤上書本,沉思許久,這絕不是一目十行可以讀完的書,它需要“玩味”,需要“躬行”,是值得一生反復揣摩的智慧結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