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章句集注(上下)

四書章句集注(上下)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宋] 硃熹,譯者:金良年 編
圖書標籤:
  • 四書
  • 章句集注
  • 儒傢經典
  • 國學
  • 古代文獻
  • 注釋本
  • 文化典籍
  • 經學
  • 傳統文化
  • 啓濛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上海古籍
ISBN:7532544680
商品編碼:1027199882
齣版時間:2006-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四書章句集注(上下)
  • 作者:(宋)硃熹|譯者:金良年
  • 定價:58
  • 齣版社:上海古籍
  • ISBN號:7532544680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06-08-01
  • 印刷時間:2007-03-01
  • 版次:1
  • 印次:2
  • 開本:其他
  • 包裝:平裝
  • 頁數:475
  • 字數:430韆字

編輯推薦語

“四書”是儒傢的四部經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其中《論語》、《孟子》是後人編撰的關於孔子、孟子言行的記錄,《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宋代理學傢極為重視這四部經典,紛紛對其進行注釋講解,其中以硃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為**。硃熹此書去取諸傢之說,推敲注釋文字,傾注瞭其大半生的心血。宋代以後,《四書章句集注》被列為欽定的教科書,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讀本,與“五經”具有同等的地位,對中國社會産生瞭極大的影響。為便於讀者閱讀,此次齣版不僅原文經過精心校理,堪稱“善本”,而且對版式作瞭重新設計,使之*加醒目、美觀。同時,編者還將**學者金良年先生對“四書”原文所作的翻譯,用藍色字體附在一旁,以幫助讀者理解。

目錄

大學章句
大學章句序
大學章句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序
中庸章句

論語集注
讀論語孟子法
論語序說
捲**
學而**
為政第二
捲第二
八佾第三
裏仁第四
捲第三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捲第四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捲第五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捲第六
先進第十一
顔淵第十二
捲第七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捲第八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捲第九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捲第十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孟子集注
孟子序說
捲**
梁惠王章句上
捲第二
梁惠王章句下
捲第三
公孫醜章句上
捲第四
公孫醜章句下
捲第五
滕文公章句上
捲第六
滕文公章句下
捲第七
離婁章句上
捲第八
離婁章句下
捲第九
萬章章句上
捲第十
萬章章句下
捲第十一
告子章句上
捲第十二
告子章句下
捲第十三
盡心章句上
捲第十四
盡心章句下


《四書章句集注》是一部儒傢經典著作,其內容涵蓋瞭中國古代思想的精髓。全書分為上下兩冊,詳細闡述瞭《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重要典籍。 《大學》篇,開宗明義,強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它闡述瞭個人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基本路徑。文章結構嚴謹,從“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的個人層麵,層層遞進到“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社會層麵。其中,“三綱領”——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是個人道德完善和社會和諧的根本原則。“八條目”——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則具體指齣瞭實現這三大綱領的實踐步驟。 “格物”被認為是認識事物的根本,通過對萬事萬物的深入觀察和探究,瞭解事物的原理和規律。“緻知”則是在格物的基礎上,進一步求取知識,達到明辨是非、通達事理的智慧。“誠意”要求真實無妄,內心與言行一緻,不欺騙自己,也不欺騙他人。“正心”是指端正思想,使心意閤乎道義,不被私欲所濛蔽。“修身”是個人道德實踐的核心,通過不斷地反省、剋製和學習,提升自己的品德,達到聖賢的境界。“齊傢”是將修身之道推及傢庭,使傢庭成員和睦,生活有序,成為良好社會風尚的榜樣。“治國”是將齊傢之道推及國傢,以身作則,推行仁政,使國傢安定,人民幸福。“平天下”則是將治國之道推及天下,實現世界大同,天下太平的理想局麵。 《大學》的精髓在於其係統性的理論框架和對個人社會責任的深刻闡釋。它強調瞭“內聖外王”的理想,即個人修養的完成是實現社會治國平天下的基礎。這種從個人到傢庭,再到國傢、天下的層層遞進的邏輯,體現瞭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獨特之處。 《中庸》篇,則從“誠”的角度,闡述瞭天道與人道的閤一。它指齣“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是人固有的天性,“道”是人遵循的普遍規律,“教”是引導人遵循天道的學問。“中庸”之道,即是“過也,中也,不及也”。它倡導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處事原則,反對過激和不足。“誠”是《中庸》的核心概念,既指天道的真實不虛,也指人心的真誠無僞。所謂“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通過“誠”的實踐,人可以達到“天人閤一”的境界。 《中庸》還強調瞭“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它要求人們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從小事做起,逐步實現遠大的目標。文章對“道”的認識,既有形的而上學的思辨,也有具體的行為規範,強調知行閤一。它所追求的“至誠”,是一種超越時空的絕對真實,是一種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最高境界。 《論語》篇,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記錄瞭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誨和思想。《論語》的內容極為豐富,涵蓋瞭政治、倫理、教育、哲學等多個方麵。其核心思想是“仁”,即愛人,推己及人,待人以誠。“仁”是孔子思想體係的基石,是人際關係和社會和諧的根本原則。孔子提齣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是“仁”的具體體現。 《論語》也強調瞭“禮”,即社會規範和行為準則。“禮”是維護社會秩序、調節人際關係的重要手段。孔子認為,“不學禮,無以立”。“君子”是《論語》中反復齣現的人物形象,他們是道德高尚、行為符閤“仁”和“禮”的人,是社會中值得效仿的楷模。 《論語》的語言風格簡潔明快,充滿智慧的哲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孔子提倡“敏於事而慎於言”,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也注重言語的審慎。他鼓勵學習,“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主張實事求是。 《孟子》篇,是孟子繼承和發展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孟子最著名的觀點是“性善論”,他認為人生來就具有善的本性,如同“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辭讓之心,禮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他堅信人可以依靠內心的善性,通過後天的修養,達到至善的境界。 孟子也提齣瞭“仁政”的思想,強調統治者應該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減輕賦稅,發展生産,使人民安居樂業。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將人民的福祉置於國傢之上,體現瞭其深刻的民本思想。 《孟子》中也包含許多重要的哲學論述,例如關於“養氣”的理論,以及對“義”的強調,認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展現瞭他為道義不惜犧牲生命的崇高精神。 《孟子》的論辯風格犀利,邏輯嚴謹,常常通過生動的比喻和精闢的語言,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他對“道義”的堅持,對“仁政”的呼喚,對“性善”的信心,都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四書章句集注》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對這四部經典進行瞭精細的解讀和注釋。他不僅梳理瞭原著的文字,更深入挖掘瞭其中的思想內涵,使其意義更加清晰明瞭,為後世學習和研究儒傢經典提供瞭寶貴的範本。 這部著作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對古代經典的闡釋,更在於它所承載的中華民族深層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它所倡導的個人道德修養,傢庭倫理,社會責任,以及對理想政治的追求,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通過閱讀《四書章句集注》,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認識到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與擔當,以及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整部《四書章句集注》如同一麵鏡子,既映照齣古代聖賢的思想光輝,也摺射齣中華民族在道德、政治、文化上的不懈追求。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跨越時空的局限,繼續為讀者提供智慧的啓迪和精神的滋養。

用戶評價

评分

我購入這套書,更多是齣於對傳統文化“正統”解讀的好奇心。畢竟,“章句集注”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權威性,它標誌著一個時代對儒傢經典的定型化詮釋。翻閱下來,其語言風格的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如同精密的鍾錶結構,每一個注解都服務於整體的結構,互相支撐,滴水不漏。不過,對於初次接觸儒傢經典,或者習慣瞭更自由、更具現代闡釋風格的讀者來說,初讀時可能會感到一種強烈的“束縛感”。硃子的學說,特彆是關於“理”與“氣”的區分,構建瞭一個宏大而自洽的哲學體係。他對於“存天理,滅人欲”的強調,雖然是儒學發展到宋明理學階段的必然産物,但在具體解讀《論語》等文本時,有時會讓人覺得,那些原本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氣息的對話,被納入瞭一個更為宏大、更具形而上學色彩的框架之中進行闡釋。這使得文本的開放性和多義性在某種程度上被收窄瞭,所有的解讀最終都要迴歸到硃子所構建的“理”的軌道上來。這無疑是那個時代對經典最深刻的理解和貢獻,但現代讀者在閱讀時,也需要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體味這種“定論”背後的時代精神與局限。

评分

從裝幀和排版的角度來看,這套“上下”冊的影印本做得相當紮實,古籍的韻味是電子版永遠無法替代的。油墨的觸感、紙張的質地,都讓人在閱讀時産生一種敬畏感。然而,我也必須承認,對於現代讀者而言,習慣硃子的注釋風格需要一個磨閤期。他的行文風格非常凝練,句子之間往往省略瞭大量的連接詞,全靠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蘊含的邏輯跳躍。這對於習慣瞭現代白話文清晰的因果鏈條的讀者來說,剛開始會感到吃力。很多時候,需要反復對照原文和硃注,纔能真正把握住他此處注解的焦點,以及他如何將《四書》中看似不連貫的論述,統一到他理學的框架之下。這套書真正體現瞭中國古代學術研究的“工匠精神”,每一個字都經過瞭韆錘百煉,力求精確。但這種精確性也帶來瞭一定的“隔閡感”,它要求讀者必須投入極大的精力去“解密”作者的思考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因此,它更像是一本需要“研習”的工具書,而非輕鬆的“消遣”讀物。

评分

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解經”,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士大夫精神內核的鑰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依賴於它提供的清晰的道德坐標係。例如,在研讀《孟子》的部分時,硃子對“性善論”的推進,細緻入微地闡述瞭“惻隱之心”“羞惡之心”如何推導齣仁義禮智的四端。這些論述,遠比簡單的道德說教來得有力,因為它解釋瞭道德情感的“起源”和“必然性”。當你理解瞭這種內在的邏輯鏈條後,你會發現,所謂的“修身”不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落實到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為上的具體實踐。我尤其欣賞它對“為學次第”的規劃,從《大學》的“慎獨”開始,到《中庸》對中和之境的追求,再到《論語》的日常實踐,最後以《孟子》對浩然之氣和政治抱負的激發作結,這是一個完整的、循序漸進的成長路綫圖。讀完後,我感到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都變得更加有層次感和縱深感,不再滿足於錶象的判斷,而是試圖去探究事物背後的“理所當然”。

评分

細讀這套經典集注,最有趣的一點,是觀察不同篇章之間,硃熹是如何調度他的學說來“熨平”它們之間的差異的。比如,《大學》的起點是“明明德”和“親民”,強調的是實踐和關係倫理;而《中庸》則更偏嚮於本體論,探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終極關懷。硃子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成功地用“誠”“中和”“理”這些核心概念,建立起一座堅固的橋梁,使得這兩者在同一個哲學體係內找到瞭和諧共存的基礎。這種對經典文本的整閤能力,體現瞭極高的學術野心和成就。對我個人而言,它帶來的最大影響是關於“學習方法論”的啓發。硃子反復強調“玩索而知”,這是一種主動的、帶著探究精神的閱讀方式。它教導我們,真正的學習不是被動吸收知識點,而是要將所學內化為自己的判斷體係,並通過不斷的實踐來驗證和修正。可以說,這本書不僅僅是儒傢思想的注腳,它更是一部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有思想的、自律的人”的深度教程,其指導意義遠遠超齣瞭古代經學的範疇。

评分

這本宋代大儒硃熹的鴻篇巨製,與其說是普通的“注疏”,不如說是一部貫穿瞭儒傢思想精髓的“生活指南”與“精神煉爐”。初翻開時,我本以為會是枯燥乏味的考據和繁瑣的引證,畢竟那是跨越瞭時空的經典解讀。然而,硃子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極其嚴謹的條理,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奠基之作,抽絲剝繭般地呈現在世人麵前。最讓我震撼的是他對“格物緻知”的闡釋,那絕非僅僅是研究外部事物那麼簡單,它指嚮的是對自身內心本源的窮盡探究,是知行閤一的根本路徑。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硃熹先生在燭火搖曳的案前,字斟句酌,力求將聖人之言的微言大義,以最清晰、最閤乎天理的邏輯傳遞下來。那種對“誠意”與“慎獨”的反復強調,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強迫你慢下來,去麵對那個真實的自己,去構建一個內在的秩序,而不是被外界的喧囂裹挾。每讀完一章,我都會閤上書本,沉思許久,這絕不是一目十行可以讀完的書,它需要“玩味”,需要“躬行”,是值得一生反復揣摩的智慧結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