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

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狄宇宙 著,贺严,高书文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东亚历史
  • 游牧民族
  • 古代文明
  • 政治史
  • 军事史
  • 民族关系
  • 边界研究
  • 历史学
  • 中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843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57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明历程经典译丛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是美国学者的一部汉学研究力作。作者研究的是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100年之间中国北疆地区的历史,他将中国的历史文本和考古资料相结合,对早期中国与草原游牧民族的对抗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新的诠释,其中包括:后来连接成为“长城”的早期各个防御城墙的筑造;世界历史上有一个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帝国——匈奴帝国的形成;致使中国军队征服西北地区,从而开通了一条与中亚的商贸通道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等等。

作者简介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曾经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坎特伯雷大学中国历史专业做高级讲师,在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Clare Hall)做过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第安纳大学中亚系,1993-1999年在哈佛大学任教。狄宇宙长期致力于东亚古代史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和中亚从古至今的关系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是由鲁惟一(Michael Loewe)和夏含夷(Edward Shaughnessy)编著,1999年出版的《剑桥中国古代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和约瑟夫?麦克德尔莫特(Joseph McDermott)编著的《中国的国家和礼制》(State and Ritual in China)的特约作者,与怀亚特合编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边疆、种族分界与人文地理》,主编《中亚战争中的战争》(Warfare in Inner Asian Warfare),编著《十七世纪中国一个满族士兵的日记》。2009年主编 《帝制时代的中国的武文化》(Military Culture in Imperial China)和《剑桥内亚史:成吉思世代》(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nner Asia: The Chinggisid Age)。 他还是《亚洲研究学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泰东》(Asia Major)、《东亚考古杂志》(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编辑委员会的成员。   【译者简介】   贺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古代文学博士学位,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兴趣涉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各方面,兼及域外汉学的译介和研究。出版过专著《清代唐诗选本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主编过《大学语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合作点校过《杜律启蒙》(齐鲁书社2005年版)、《唐诗鼓吹评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等多部古代典籍,并出版译著《罗马帝国编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在《文史哲》、《山东大学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高书文:北京物资学院法政系讲师。 2005年毕业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获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获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与研究。曾翻译出版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并合作出版译著《罗马帝国编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

目录

致谢
引言
第一部分
第1章 草原之路--作为欧亚奇观的游牧民族的兴起
第2章 青铜、黑铁与黄金--中国北部边疆地区游牧文化的演进
第二部分
第3章 野兽和飞乌--中国先民对于北方民族的认识的历史渊源
第4章 城墙和战马--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和中国各诸侯国之间历史接触之始
第三部分
第5章 拉弓的人--匈奴帝国的兴起以及各游牧民族的政治联合
第6章 从和平走向战争--中国从绥靖政策到军事进攻的转变
第四部分
第7章 逐水草而居--《史记》中有关北方民族的民族志学和历史学
第8章 驯服北方民族--司马迁史学思想中对于游牧民族的理性化态度
结语

精彩书摘

  为此,作者对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新的诠释,其中包括:后来连接成为“长城”的早期各个防御城墙的筑造;世界历史上由第一个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帝国——匈奴帝国的形成;致使中国军队征服西北地区,从而开通了一条与中亚的商贸通道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等等。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章。每一部分都是对一个独立的边疆问题的阐释。
  第一部分是考古学研究,这一部分通过对不同形态的实物文化的研究,通过对可以穿越边界进行交往的“边疆”和汉族之间的相互交往的考察来研究边疆问题。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首先考察了作为欧亚奇观的游牧民族的兴起,接着又对中国北部边疆地区游牧文化的演进过程进行了描述。
  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对有关的书面材料及其所传达的思想对边疆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作者从书面材料探讨了中国先民对于北方民族认识的历史渊源;其次,作者考察了游牧民族和中国各诸侯国之间相接触的历史之始。
  第三部分,作者从政治角度对边疆问题进行了考察。在深入分析历史上所记录下来的政治事件后,作者研究了匈奴帝国的兴起以及各游牧民族的政治联合、中国中央王朝从绥靖政策到军事进攻的转变等重大政治问题。

前言/序言


 



《帝国边缘的冲突与融合:中古时期欧亚草原的权力变迁》 引言:文明的交错地带 本书旨在探讨中古时期(约公元4世纪至14世纪)欧亚大草原上,以游牧民族为主导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如何塑造了欧亚大陆的权力格局。不同于聚焦于单一帝国的兴衰史,本书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活动于中原王朝、拜占庭、波斯萨珊王朝乃至西欧诸国边缘地带的“边缘”力量。这些力量的兴起、扩张与衰落,不仅是简单的蛮族入侵,更是一场复杂且持续的互动、学习与适应的过程。我们将深入剖析游牧政治结构、军事策略、经济模式,及其与农耕文明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一部分:草原帝国的诞生与早期形态 第一章:匈奴的遗产与草原的地理政治 本书首先回溯至铁器时代晚期,探究早期游牧民族——特别是早期匈奴(Xiongnu)——的社会组织与军事能力的基础。匈奴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其独特的畜牧经济基础、快速的骑兵战术以及松散而高效的联盟结构。本章将分析“部落”与“帝国”之间在草原上的模糊界限,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中原王朝边境的压力,迫使农耕帝国进行资源重组与防卫建设。我们将考察“朝贡体系”的早期运作机制,以及它如何成为草原与定居文明之间进行资源交换和政治平衡的工具。 第二章:铁蹄下的转型:鲜卑与拓跋的汉化之路 五胡乱华的时代,标志着草原力量首次大规模且永久性地进入中原腹地。本书将重点分析鲜卑族,特别是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这并非简单的征服,而是一个深度“汉化”与“胡化”并存的复杂过程。我们考察北魏如何吸收汉族士人的治理经验、借鉴汉地的财政制度,同时又保留了鲜卑的军事传统和政治文化。这种混合政权的存在,对中古中国政治地理和民族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章节将细致探讨均田制改革背后的草原游牧(对土地的流动性需求)与农耕定居(对土地的固化需求)之间的张力。 第三部分:突厥的崛起与东西方世界的连接 第三章:汗国的时代:突厥的军事技术与跨欧亚网络 公元六世纪以后,突厥汗国(Turkic Khaganates)的兴起,将草原政治的中心推向了更广阔的地理范围。本章侧重于突厥人在军事技术上的革新,尤其是马镫、复合弓等对骑兵战术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分析突厥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世界的桥梁——通过丝绸之路的控制、与拜占庭的接触以及与波斯之间的博弈。突厥的“天可汗”体系,展示了草原权力结构超越传统部落范畴,试图建立跨区域宗主权的努力。 第四章:回鹘的商业与宗教适应 与尚武的突厥不同,回鹘汗国(Uyghurs)展现了游牧民族在经济模式上的显著转变。本章将探讨回鹘如何从纯粹的军事征服转向商业贸易的组织者,成为草原上重要的文化中介。他们的皈依佛教,特别是摩尼教和后来的佛教,不仅是宗教选择,更是政治策略的体现,用以构建区别于突厥的文化认同,并更好地与定居文明进行经济交往。我们将分析粟特商人与回鹘精英之间的合作模式。 第四部分:草原扩张的巅峰与制度的成熟 第五章:草原上的儒学与法制:回鹘汗国的遗产与后突厥的治理 本书将深入研究草原政权在面对庞大领土和复杂人口时,如何进行制度创新。后突厥汗国的碑铭(如鄂尔浑碑铭)被视为研究其治理理念的宝贵材料。我们分析他们如何试图在“游牧自由”与“定居秩序”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及这种努力对后世蒙古帝国的影响。这里的治理重点不再是简单的掠夺,而是如何建立稳定的赋税和通讯网络,以维持庞大帝国的运转。 第六章:基辅罗斯与草原的碰撞:斯拉夫世界的形成 当我们把视野投向西方,本章将讨论游牧民族(如佩切涅格人、基辅罗斯的罗斯人)与新兴的东欧斯拉夫国家之间的长期互动。罗斯诸公国并非被动地防御,而是主动地学习和采纳了与草原民族打交道的经验,包括军事组织、贸易路线的建立,甚至部分吸收了他们的部落政治元素。草原力量的持续压力,实际上塑造了基辅罗斯的早期政治地理形态,并影响了其向东和向南扩张的方向。 第七章:铁木真的统一与欧亚一体化 本书的最后高潮部分将聚焦于蒙古帝国的兴起。蒙古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军事效率,更在于其对已有的欧亚政治、军事和信息系统的惊人整合能力。我们将分析蒙古如何继承并超越了前代游牧帝国(如突厥、回鹘)的治理遗产,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跨大陆帝国。重点分析“札撒”(Yassa)的法律体系如何作为超越部落血缘的治理工具,以及他们对驿站系统(Yam)的建设如何极大地加速了欧亚内部的人员和信息流动。蒙古的扩张,是草原力量与农耕帝国之间长期张力爆发的最终体现。 结语:草原的持续回响 中古时期的游牧力量,是塑造世界历史的关键变量。他们既是破坏者,更是连接者;既是征服者,也是适应者。本书旨在超越“进步”与“野蛮”的二元对立,呈现一个充满动态平衡、持续适应和复杂互动的欧亚图景,理解这些“边缘”力量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定居文明的疆域、文化和制度。他们的故事,是关于权力、适应与跨文化交流的宏大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触是,历史从来都不是平铺直叙的,它充满了断裂、循环与意想不到的转折。作者成功地将“古代中国”这个庞大的概念,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由多元力量构成的东亚地理政治框架中进行审视。这种宏观视野的切换,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认知边界。以往我更关注中原内部的兴衰更替,但这本书却让我聚焦于那些“外部力量”如何像潮汐一样,周期性地冲击、塑造乃至重塑中原的形态。那些被冠以“蛮夷”之名的群体,他们的迁徙路线、资源需求和军事技术革新,都被置于显微镜下进行分析,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和战略眼光。全书的论述结构精妙,从早期部落的松散状态,到后来形成强大帝国,再到最终的融合与制度化,每一步过渡都显得顺理成章,逻辑推演无可指摘。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中国历史的全新视角,即“被周边塑造的历史”。

评分

这本书给予我的精神震撼,来自于它对“边界”和“认同”的探讨。在古代,农耕与游牧的界限并非固若金汤,很多时候,冲突恰恰发生在“中间地带”,那些既非完全汉化也非完全保持传统的社群中。作者巧妙地揭示了身份认同是如何在不断接触与冲突中流动的,即便是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也时常需要采纳“蛮夷”的军事策略或文化元素来巩固自身。这种流动性和互嵌性,彻底打破了我过去对“汉人”和“非汉人”的刻板印象。更深层次来看,它探讨的是一种文明如何通过与“他者”的互动来定义自身,这种哲学意味极强的历史反思,让我对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与身份构建的问题也有了新的启发。文字流畅自然,即便面对复杂的历史议题,也能保持一种优雅的克制,让人读来心悦诚服,如沐春风。

评分

这部作品的学术深度和严谨性,无疑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质。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海量史料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跋涉,并提炼出了富有洞察力的核心论点。书中对于特定历史事件的分析,例如某次关键战役的战略意图,或是某项边防政策背后的经济驱动力,都进行了细致的解构,绝非泛泛而谈。它不像某些历史畅销书那样追求戏剧性的情节,而是更侧重于对结构性力量的挖掘——气候变化、技术传播(比如冶铁技术或马镫的发明)、贸易路线的变迁,这些宏大叙事下的“硬因素”,才是真正驱动历史巨轮前进的引擎。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作者如何将看似毫不相关的考古发现、地方志记载与正史文本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自洽且令人信服的解释体系。对于追求扎实学理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饕餮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笔触之细腻,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仿佛作者本人就曾是那个时代边疆地区的一个观察者。我常常沉浸在那些关于草原风光、骑兵疾驰的场景想象中,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与农耕文明截然不同的生命力与生存哲学。作者对于游牧社会内部结构的考察,比如部落联盟的形成与瓦解、首领权力的更迭机制,都挖掘得非常透彻,远超一般通史作品的肤浅论述。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强邻”,并非铁板一块的敌人,他们自身内部的动态平衡与外部环境的压力,共同决定了他们对中原采取何种策略。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不同史料的交叉印证和批判性使用,使得论断充满了说服力,避免了陷入单方面史观的窠臼。阅读体验是极具沉浸感的,文字本身就像是精心打磨的玉器,光洁而有质感,让人不忍释卷,只想一口气读到最后的结论,去探寻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掉的大部分细节。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中国与周边游牧民族关系的著作,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错综复杂的历史迷宫。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互动模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尤其是在描绘那些游牧部落如何从边缘地带逐渐崛起,并对中原王朝的政治、军事乃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过程中,展现出令人折服的洞察力。我特别欣赏它没有将历史简单地描绘成“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挖掘了双方在冲突、融合与共存中的复杂张力。读完后,我对汉朝与匈奴的早期较量、隋唐盛世的边疆经营,乃至宋代面对北方民族时的战略选择,都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层次的理解。那些关于和亲政策、羁縻制度的运作逻辑,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干巴巴的条文,而是活生生地呈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充满了权谋与无奈。全书的论证过程严谨有力,逻辑链条清晰,仿佛历史的脉络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让人不得不为之深思: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个体力量与环境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塑造出我们今日所见的东亚格局的。

评分

已经收集了不少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的书籍。这本书大致浏览了下,应该不错。

评分

书很好的。对孩子学习帮助大。

评分

好书,非常值得细读和收藏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搞活动,又买了好多书,以后慢慢看。

评分

这本书还是不错的,支持京东

评分

我们可以从钱文的篆、隶、行、草、真的类别间,领略到祖国文字的递变,欣赏各家书法的特征;从钱币的大小、厚薄、轻重、纯杂之分,窥测当时矿藏开采的程度与国家府库的盈亏;从制作是否边圆孔方,加工是精整还是粗滥,鉴别当时冶金水平的高低;从使用时间的久长与短暂,使用范围的广大与狭小,昭示一代帝王政治地位的稳固与动荡

评分

洋鬼子的研究更加基础和详细

评分

翻译者也是翻译口语文化的那位先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