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多声部音乐之一的复调音乐是构筑音乐大厦的重要材料,它以藤蔓式的横向线条与基石般的纵向和声紧密配合,共同营造着作品的立体化音响效果。和声与复调就像一枚钱币的两面,互为表里,谁也离不开谁。音乐院校作曲专业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中,和声与复调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两门课程。但是,音乐院校中非作曲专业的复调公共课却常常被忽视,探其究竟,教学模式的困惑或相关教材的匮乏当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不开设复调公共课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这一点许多同仁们是有所共识的,但如何开设该门课程就不仅是个人认知问题,而更是个实践层面上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音乐院校、师范院校和声与复调公共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是根据作曲专业以写作为主的模式进行因陋就简的改造而来。这种作法不能不说是解决课程开设难题的办法之一,而且是Z省事的,但它却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本来,非作曲专业学生由于学习任务和专业条件的不同就没有必要进行太多、太重的写作训练,何况恰恰是这种费时费力的写作训练影响了学生对更宽阔、更系统、更相关的知识、文献和信息的获取。
张韵璇,汉族,1943年出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曲系和声复调教研室主任。1967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长期从事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及研究工作。著有《梅西安与十四世纪新艺术派的异曲同工之美——论等节奏技巧及其审美意识》、《作曲技术法则的历史规定性》、《当代法国对位教学及其启示》、《复调音乐初级教程》、《对位法手册》、《和声复调文集》等论文和专著、译著。
前言
绪论1
一、什么是复调音乐1
二、复调音乐发展简述4
三、复调音乐的类型8
上编 复调音乐分析教程
第一单元 对比式复调13
第一章 对比要素13
一、音高14
二、节奏14
三、结构19
四、旋律形态22
五、调式、调性23
第二章 二声部对比27
一、和声27
二、织体33
第三章 三、四声部对比37
一、和声37
二、织体39
第二单元模仿式复调49
第四章 模仿的构成49
一、基本概念49
二、模仿要素57
三、声部进入的顺序53
第五章 简单模仿——模仿的基本形式之一
一、简单模仿的构成55
二、完全模仿与守调模仿58
第六章 卡农式模仿——模仿的基本形式之二
一、卡农式模仿的构成63
二、不同高度的卡农式模仿66
第七章 变化模仿74
一、倒影模仿74
二、扩大模仿77
三、缩小模仿78
四、逆行模仿80
五、自由模仿87
第八章 几种复杂的卡农模仿形式85
一、带自由声部的卡农85
二、无终卡农87
三、卡农式模进9D
四、二重卡农95
第三单元 复对位7D5
第九章 纵向可动对位105
一、对比式复调的纵向可动对位7D5
二、模仿式复调的纵向可动对位12D
第十章 横向与纵横可动对位124
一、对比式复调的横向与纵横可动对位124
二、模仿式复调的横向与纵横可动对位125
第十一章 倒影对位与逆行对位130
一、倒影对位130
二、倒影对位与纵向可动对位相结合134
三、倒影转位卡农137
四、逆行对位138
第四单元 复调曲体141
第十二章 赋格曲141
一、一般特征141
二、基本结构成分142
三、赋格曲的整体分析146
第十三章 其他复调曲体152
一、创意曲152
二、复调变奏曲156
三、圣咏前奏曲159
四、经文歌弥散曲161
附录一 复调手法归纳表163
附录二 复调音乐的历史及风格演变169
下编 分析谱例
第一单元 对比式复调(1-30)
第一章 (1-8)187
第二章 (9-20)193
第三章 (21-30)202
第二单元 模仿式复调(31-69)
第四章 (31-38)213
第五章 (39-149)218
第六章 (50-159)226
第七章 (60-69)232
第三单元 复对位(70-111)
第八章 (70-89)240
第九章 (90-99)256
第十章 (100-105)270
第十一章 (106-111)275
第四单元 复调曲体(112)
第十二章 (112)280
我原本以为复调音乐就是一些老掉牙的古典音乐,听起来会很枯燥乏味。直到我无意中翻到了《复调音乐分析教程》这本书,我的看法被彻底颠覆了。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为我展现了复调音乐的魅力。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音乐的历史长河,让我看到了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是如何运用复调技巧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对比讲解,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音乐听起来会感觉“更立体”,而有些则更“直接”。书中的例子非常贴切,不仅仅是枯燥的乐谱,作者还会穿插一些关于作曲家创作背景和故事的介绍,这让音乐分析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过程,而是充满人情味和艺术生命力的探索。我现在能够更好地欣赏一些现代音乐作品中复杂的织体,甚至在一些电影配乐中也能分辨出巧妙的复调设计,这让我觉得听音乐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充满发现乐趣的体验。这本书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看穿音乐的内在结构,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美感。
评分作为一名音乐学院的学生,复调音乐一直是我的学习重点,也是我经常感到头疼的难点。《复调音乐分析教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解决了大问题。在这之前,我尝试过很多国内外的教材,有些过于理论化,有些又过于浅显,始终没有找到一本能够真正满足我需求的。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充满了实践指导。作者在讲解理论时,并非照本宣科,而是结合了大量实际的音乐片段进行阐述,这让我能够将抽象的概念立刻转化为具体的听觉体验。特别是书中的一些分析案例,选取的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作者对这些作品的剖析鞭辟入里,不仅指出了声部进行的规律,更深入挖掘了作曲家在运用复调技巧时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我曾经在分析贝多芬的一些作品时遇到瓶颈,感觉无法深入理解其复杂织体的背后逻辑,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找到了理解和分析这些作品的新视角。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复调音乐风格的演变也有独到的见解,这对于我梳理复调音乐的发展脉络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本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激发了我对复调音乐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评分这本书实在是太棒了,我读完后感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简直是飞跃式的提升。我一直以来都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比较复杂的乐曲,每次听都会被那些层层叠叠的声音所吸引,但却总是不得其门而入,感觉像是在迷雾中行走。当我拿到《复调音乐分析教程》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它竟然如此深入浅出地为我揭开了复调音乐神秘的面纱。作者的讲解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和声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进入复调的世界。书中的例子选取的也非常恰当,都是一些经典的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细致分析,我不仅学会了识别不同的声部,还能理解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独立又相互呼应的,形成丰富而和谐的整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对位技巧的讲解,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图示,将那些看似复杂的规则解释得非常易懂。以前我总是觉得对位是枯燥的技术,但这本书让我发现,它其实是音乐创作中一种充满智慧和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我现在可以更有意识地去欣赏巴赫的赋格曲,甚至能够听到每一个独立的旋律线在织体中穿梭,不再是杂乱无章的噪音,而是精妙绝伦的交响。这本书对我这个音乐爱好者来说,绝对是开启音乐殿堂的金钥匙。
评分这本《复调音乐分析教程》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古典音乐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很喜欢古典音乐,但每次听到那些听起来有点“乱”的音乐,就觉得无从下手,只能跟着感觉走。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理解这些音乐的希望。作者的语言非常亲切,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他从最基础的“音乐是怎么发声的”讲起,慢慢引导你认识不同的旋律线是怎么“在一起唱歌”的。书里的插图和乐谱示例都非常清晰,我甚至可以跟着书本一步步地去“拆解”一首乐曲,感觉就像是在学习一个有趣的益智游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模仿”的章节,原来那些看似重复的旋律,其实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对话方式。我之前听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时,总觉得里面的乐器太多,声音太挤,听不出个所以然。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能够分辨出不同的乐器在演奏着不同的旋律,它们之间的配合就像一场精彩的合奏,让我彻底爱上了这种音乐的“层次感”。这本书不仅让我懂得了“听”,更让我学会了“欣赏”,现在我再去听那些复杂的乐曲,已经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美妙了,这种改变对我来说简直是脱胎换骨!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作曲爱好者,我一直致力于拓展自己的音乐语言,而复调音乐的技巧是我一直想深入掌握的领域。在阅读《复调音乐分析教程》之前,我主要停留在单旋律创作的阶段,对于如何构建复杂的织体始终感到力不从心。《复调音乐分析教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创作视野。书中对不同对位形式的详细解析,以及作者对大量经典作品的深入分析,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和方法论。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卡农”和“赋格”的讲解,作者不仅揭示了其严谨的数学般结构,更强调了在这种结构下如何注入情感和生命力。通过书中的案例,我学习到了如何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主题的展开、变形和交织,从而构建出丰富而有逻辑的音乐。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指导,将学到的对位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惊喜地发现,我的音乐作品在层次感和深度上有了显著的提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分析教程,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创作指南,它帮助我打破了创作的瓶颈,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去探索复调音乐的无限可能。
评分整本书还不错的吧。基本上还是让我感觉比较舒服的,也算是实用。
评分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艺考必备,很不错的书
评分旋律按照有量的节奏来演唱,就产生了新的复调形式(风格)——第斯康特。两个声部(圣咏定旋律和上方添加声部)都按照节奏模式来组织旋律,从而形成上下声部几乎同时进行的音对音织体,而且上方声部更加突出。看书P28谱例,上下声部几乎一音对一音,看看用什么节奏模式?看(图片),用模式1和5。教材还提到一种叫考普拉,一般史书很少提到,格罗夫音乐辞典上有一小段落词条,给予了解释,它是上声部用节奏模式,下声部保存原始圣咏的持续特征。
评分通篇翻了下这本书,个人觉得这本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人,作为复调入门教材就不合适了,对于学习复调,是个不错的辅助资料。对了,京东的快递真的是很给力哦,前一天下的单第二天就到了,而且服务态度超好!
评分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评分整本书还不错的吧。基本上还是让我感觉比较舒服的,也算是实用。
评分可以
评分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各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克服死记硬背个别名词概念和条文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上应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等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四、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音乐各专业。教学总时数为32学时,课堂教学以教学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在学生学音乐理论基础、和声学等有关基础课程之后的第三学年上学期,内容上注意与音乐理论基础、和声学等课程内容的衔接与练习。 五、教学参考书 1、《复调音乐写作与复调音乐分析》 王安国 著 2、《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 陈铭志 著 3、《复调音乐》 斯列勃科夫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