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訓詁學

應用訓詁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程俊英,梁永昌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702307
版次:2
商品編碼:1021809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學基礎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10-01
頁數:27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應用訓詁學》是一部著重實用的訓詁學著作。除瞭對訓詁學的性質、範圍、起因、功能和基本概念作一般的論述外,更對訓詁方法進行比較詳細的介紹。《應用訓詁學》特彆介紹瞭訓詁實踐所必需的文字學、音韻學、詞匯學、語法學、修辭學等方麵的相關知識。同時,又闢專章論述訓詁學在古書閱讀、古籍整理、辭書編寫等方麵的應用。在講述訓詁學知識時,注意吸收前人和同時代人的研究成果,大量證引訓詁學上典型的實例,供學者參比。

作者簡介

  程俊英,1901-1993,字夢選,一字雋因,福建閩侯人。1917年考入北京女子師範學校國文專修科,參加“五四”運動。1922年畢業留校,任校刊編輯。先後任教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上海暨南大學、大夏大學。自1951年開始,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副係主任。1973年被迫退休,1978年復職。後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長。曾任中國《詩經》研究會會長。著述有《詩經漫話》、《詩經譯注》、《詩經選譯》(與蔣見元閤作)、《應用訓詁學》與梁永昌閤作《詩經注析》(與蔣見元閤作)等。古籍整理有程樹德《論語集釋》(與蔣見元閤作)等、主編有《詩經賞析集》、《中國文學大辭典》先秦兩漢部分等。小說創作有《落英繽紛》(與蔣麗萍閤作)。

目錄

第一章 訓詁概說
一 訓詁名義
二 訓詁起因
三 訓詁內容

第二章 訓詁所需的基本知識
一 假藉字
(一)假藉字、假藉義、本字、本義的概念
(二)假藉字的類型
(三)關於通假

二 上古聲韻的部類
(一)上古聲類
(二)上古韻部

三 古音通轉
(一)通轉的概念
(二)通轉的規律

四 幾種特殊詞語
(一)疊音詞
(二)聯綿詞
(三)附加閤成詞
(四)簡稱
(五)譯音詞

五 詞義引申
(一)詞義引申的概念
(二)詞義引申的類型
(三)研究詞義引申的作用

六 代語
(一)避重復的代語
(二)求新雅避熟俗的代語
(三)適應格律要求的代語
(四)寓褒貶的代語
(五)避忌諱遠嫌疑的代語
(六)明身份的代語

七 古書辭例
(一)倒文
(二)省文
(三)復文
(四)變文
(五)連文
(六)互文
(七)對文散文
(八)統言析言
(九)急言緩言
(十)大名冠小名

第三章 訓詁方法(一):以形求義
一 以形求義的根據
二 以形求義的適用範圍
三 以形求義方法的運用

第四章 訓詁方法(二):因聲求義
一 因聲求義的重要性
二 因聲求義的根據:“義存乎聲”和“聲近義通”
三 因聲求義的材料
(一)形聲字
(二)韻文
(三)讀若
(四)異文

四 因聲求義的作用
(一)依音破字
(二)推求語源,係聯同源詞
(三)通轉語
(四)探求名物來源
(五)會通一詞多形
五 運用因聲求義方法須注意的問題

第五章 訓詁方法(三):比較互證
一 比較互證法概述
二 比較互證的資料
(一)意義相關的上下文
(二)方言俗語
(三)版本和引書的異文
(四)古人名字
(五)結構相類、內容相近的文句
(六)甲骨文金文

第六章 訓詁方法(四):目驗和統計
一 目驗
二 統計

第七章 釋義方式與術語
一 釋義方式
(一)同義為訓
(二)描述和下定義
(三)推因
(四)引書為訓

二 釋義術語
(一)者也
(二)日為謂之
(三)謂
(四)言
(五)猶
(六)貌
(七)狀意.
(八)屬
(九)之屬
第八章 訓詁用(一):古書閱讀
第九章 訓詁應用(二):古籍整理與辭書編寫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訓詁概說
  一 訓詁名義
  要瞭解什麼是訓詁,先要明白“訓”字和“詁”字的意義。《說文解字·言部》:“訓,說教也。”段玉裁注:“說教者,說釋而教之。”說釋就是解釋。陸德明《經典釋文·爾雅音義》於“釋詁第一”下引呂忱《字林》:“詁,故言也。”又引張揖《雜字》:“詁者,古今之異語也。”可見“詁”是古語,特彆指與今語不同的古語,即所謂“古今之異語”。“詁”又可以寫作“故”,《說文解字·言部》“詁”字下段玉裁注:“漢人傳注多稱‘故’者,‘故’即詁’也。”
  訓詁二字,可以分言,也可以連用。當分言單用的時候,“散言無彆”,二字同義;有時“對言有異”,“訓”和“詁”作為釋義體製又有差彆,所以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毛詩故訓傳名義考》說:“詁第就其字之義旨而證明之,訓則兼其言之比興而訓導之,此詁與訓之辨也0 9966訓”“詁”連用時,往往是同義聯閤,其所指並無區彆,如《漢書·揚雄傳》說:“雄少而好學,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訓”“詁”同義。“訓”“詁”同義連用時,字序是不固定的,“訓詁”可以說成“詁訓”,如郭璞《爾雅序》:“夫《爾雅》者,所以通詁訓之旨歸。”“訓”“詁”連用時,也有二字不同義的情況,“訓”用作動詞,而“詁”用作名詞,構成支配式詞語,段玉裁在《說文解字·言部》“詁”字下注雲:“訓詁者,順釋其故言也”,就是這樣理解的。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作為教材來說是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

此書將訓詁學理論加以運用,深入淺齣,讀者容易明白,是講訓詁比較通俗一點的一本好書!

評分

書有些舊,但內容還不錯

評分

程俊英(1901—1993),字夢選,一字雋因,福建閩侯人。1917年考入北京女子師範學校國文專修科,參加“五四”運動。1922年畢業留校,任校刊編輯。先後任教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上海暨南大學、大夏大學。自1951年開始,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副係主任。1973年被迫退休,1978年復職。後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長。曾任中國《詩經》研究會會長。著述有《詩經漫話》、《詩經譯注》、《詩經選譯》(與蔣見元閤作)、《應用訓詁學》(與梁永昌閤作)、《詩經注析》(與蔣見元閤作)等。古籍整理有程樹德《論語集釋v(與蔣見元閤作)等、主編有《詩經賞析集》、《中國文學大辭典》先秦兩漢部分等。小說創作有《落英繽紛》(與蔣麗萍閤作)。

評分

郭曉東,1970年3月生,福建霞浦人。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主要學術研究方嚮:經學、宋明理學、先秦儒學。撰著有《識仁與定性――工夫論視域下的程明道哲學研究》(2006)、《宋明理學》(閤著,2009)、《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2011)等。在《中國學術》、《中國哲學史》、《颱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等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五十餘篇。明理學、先秦儒學。撰著有《識仁與定性――工夫論視域下的程明道哲學研究》(2006)、《宋明理學》(閤著,2009)、《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2011)等。在《中國學術》、《中國哲學史》、《颱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等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評分

郭曉東,1970年3月生,福建霞浦人。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主要學術研究方嚮:經學、宋明理學、先秦儒學。撰著有《識仁與定性――工夫論視域下的程明道哲學研究》(2006)、《宋明理學》(閤著,2009)、《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2011)等。在《中國學術》、《中國哲學史》、《颱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等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五十餘篇。明理學、先秦儒學。撰著有《識仁與定性――工夫論視域下的程明道哲學研究》(2006)、《宋明理學》(閤著,2009)、《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2011)等。在《中國學術》、《中國哲學史》、《颱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等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評分

戴望,字子高,浙江德清人,生於道光十七年(1837),卒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十七。晚清今文經師。曾遊曾國藩幕府,校書金陵書局,前後凡六年。戴氏主要著作有《戴氏注論語》二十捲、《顔氏學記》十捲、《管子校正》二十四捲,又有未完稿《古文尚書述》。

評分

戴望,字子高,浙江德清人,生於道光十七年(1837),卒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十七。晚清今文經師。曾遊曾國藩幕府,校書金陵書局,前後凡六年。戴氏主要著作有《戴氏注論語》二十捲、《顔氏學記》十捲、《管子校正》二十四捲,又有未完稿《古文尚書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