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古钟卷 [Series of the gem of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古钟卷 [Series of the gem of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信成,全锦云 著,梅宁华 编
图书标签:
  • 北京文物
  • 古钟
  • 文物精粹
  • 北京历史
  • 文化遗产
  • 钟文化
  • 古代工艺
  • 文物研究
  • 北京文化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038354
版次:1
商品编码:10145887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Series of the gem of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0-01-01
页数:251
正文语种:中文,英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古钟卷》选录西周至民国时期的古钟、编钟与铃130余件。《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古钟卷》由梅宁华,陶信成,全锦云编写。《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古钟卷》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目录

北京古钟文化纵谈
忏悔讵赖佛氏钟
一永乐大钟成因考
古钟
1.北宋铜钟
北宋熙宁十年(1077)
2.北宋铜钟(钟纽)
3.北宋道钟北宋
4.北宋道钟(局部)
5.北宋道钟(钟纽)
6.八方莲花小铜钟元
7.元代佛钟元
8.永乐大钟明永乐
9.永乐大钟(局部)
10.永乐大钟(局部)
11.永乐大钟(局部)
12.永乐大钟(局部)
13.更钟明永乐
14.钟楼铜钟明永乐
15.浮雕小铜钟明宣德
16.浮雕小铜钟(钟纽)
17.浮雕小铜钟钟壁(局部)
18.浮雕小铜钟钟壁(局部)
19.浮雕小铜钟钟壁(局部)
20.浮雕小铜钟钟壁(局部)
21.潭柘寺钟楼铜钟
明宣德九年(1434)
22.潭柘寺钟楼铜钟(钟纽)
23.法海寺铜钟
明正统十二年(1447)
24.法海寺铜钟(局部)
25.法海寺铜钟(局部)
26.戒台寺铜钟明景泰
27.戒台寺铜钟(钟纽)
28.法华寺铜钟明
天顺五年(1461)
29.法华寺铜钟(钟纽)
30.鎏金铜钟明成化
31.鎏金铜钟(局部)
32.鎏金铜钟(局部)
33.龙纹钟明成化
34.龙纹钟(局部)
35.龙纹钟(局部)
36.北京智化寺铜钟
明成化十七年(1481)
37.明成化铜钟
明成化十七年(1481)
38.明弘治道钟
明弘治五年(1492)
39.明弘治道钟(钟纽)
40.明弘治道钟(局部)
41.明弘治道钟(局部)
42.房山石窝村龙纽铜钟
明正德四年(1509)
43.房山石窝村龙纽铜钟(钟纽)
44.房山石窝村龙纽铜钟(局部)
45.房山石窝村龙纽铜钟(局部)
46.房山石窝村龙纽铜钟(局部)
47.明正德三十五佛名钟
明正德七年(1512)
48.明正德三十五佛名钟(钟纽)
49.明三十五佛名钟
明正德八年(1513)
50.明三十五佛名钟(钟纽)
51.明三十五佛名钟(局部)
52.明三十五佛名钟(局部)
53.云纹钟
明正德八年(1513)
54.云纹钟(局部)
55.云纹钟(局部)
56.鹤纹钟明正德
57.鹤纹钟(钟纽)
58.鹤纹钟钟壁(局部)
59.明正德十五年钟
明正德十五年(1520)
60.天宁寺铜钟
明嘉靖四年(1525)
61.天宁寺铜钟(钟纽)
62.天宁寺铜钟(局部)
63.天宁寺铜钟(局部)
64.碧云寺铜钟
明嘉靖九年(1530)
65.碧云寺铜钟(钟纽)

前言/序言

  
《燕山史话》 编纂者: 王建国、李明哲 出版社: 北京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 内容简介 《燕山史话》是一部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并重的历史地理专著,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以燕山山脉为地理核心,辐射周边广袤区域的历史变迁、文化交融及社会发展脉络。本书聚焦于燕山地区自远古至近代的漫长历史长河,并非对单一文物门类的集中展示,而是力求勾勒出区域性文明演进的整体图景。全书约一百五十万字,分为上下两卷,配有大量珍贵历史地图、考古现场照片及人文景观测绘图件。 上卷:山脉的远古足迹与早期文明的曙光 (约75万字) 上卷主要关注燕山山脉在地理成型之初,人类活动如何逐步介入并塑造早期聚落形态。 第一编:地质变迁与史前人类的活动空间 本编详细论述了燕山山脉复杂的地质构造历史,特别是古北口构造带的形成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影响。通过对周口店、田园山等地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的再解读,本书详尽描绘了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以及早期智人在山麓地带的生存策略、工具技术发展及火的利用史。重点分析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位特征,对比了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周边文化要素在燕山地区的渗透与本土化过程。 第二编:青铜时代的烽火与早期王朝的边界 此部分深入探讨了夏商周三代,燕山地区作为华北平原与北方草原文化的过渡地带所扮演的角色。本书通过对长城体系形成前沿地带的城址遗存(如西周的“方国”聚落)的分析,考证了中原王朝对这一区域的初步控制与影响。特别引入了对采矿冶金遗址的研究,揭示了这一区域在早期资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不同于关注宫廷或都城的典章制度,本书着重于边陲聚落的社会结构、族群关系以及与游牧民族的互动模式。 第三编: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与长城初设的地理雏形 本编聚焦于燕国(后期的辽西诸国)的兴衰史。通过梳理《史记》等文献记载,结合最新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战国古道和防御工事遗迹的重构,本书精确描绘了燕国文化圈的地理边界与军事部署。详细考察了各国为争夺燕山以北的渔猎和畜牧资源所进行的长期拉锯战,分析了早期“长城”雏形(如“燕长城”)的修建目的、技术特点及其对区域人口迁移的影响。 下卷:帝国边疆的巩固与人文景观的塑造 (约75万字) 下卷将视野扩展至秦汉至明清时期,侧重于边防体系的制度化、不同宗教信仰的传入与融合,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人文地理景观。 第四编:秦汉至唐宋:双向的文化交流走廊 本编探讨了秦汉以来,燕山地区作为丝绸之路北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书中细致梳理了汉代“右北平”“辽东”等郡县的治理模式,分析了漕运体系对山地交通的间接影响。唐代,本书着重描绘了河北道的军事战略布局,并对辽、金时期,作为陪都或重要行宫所在地(如南京、中都)的燕山腹地所发生的建筑技术与园林艺术的革新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五编:明清长城的体系化与边镇社会的变迁 这是本书篇幅最详尽的部分之一。它系统性地研究了明代“九边”体系中,燕山防线(如居庸关、古北口、山海关)的防御工事设计理念、驻军制度以及军屯经济的运作机制。本书超越了对单一关隘的描述,而是将长城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进行考察。我们深入探讨了戍边将士的生活、与山中汉民、少数民族的贸易往来,以及宗教信仰(如关帝信仰、佛道并存)在边镇社会的传播路径。特别提到了清代“关山”开放后,燕山地区作为官府治理区域与民间自发移民区之间的互动模式。 第六编:现代转型:燕山地区生态保护与文化遗产的重构 最后一编简要回顾了近代以来,燕山地区在国家统一进程中的作用,并着重分析了20世纪至今,由于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城市扩张,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历史遗迹所面临的挑战。本书倡导一种将历史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视角,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延续燕山地区独特的历史文脉。 总体特色 《燕山史话》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它融合了历史地理学、考古学、民族学以及制度史的研究成果。全书的叙述线索紧密围绕“燕山”这一地理实体展开,避免了对某一朝代或某一类文物的孤立解读,旨在提供一个关于中国北方重要战略缓冲地带、文化融合前沿地带的全面、立体、深入的地域史画卷。本书对专业史学家极具参考价值,同时其清晰的结构和详实的佐证也为普通历史爱好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北方复杂历史的绝佳途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纯粹的文物鉴赏角度来看,也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匠人精神”的笔触来描绘这些文物。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历史的磨损”的尊重。在描述每一件钟时,作者总会细致地指出那些因岁月流逝留下的痕迹——锈蚀的斑驳、磕碰的痕迹、甚至是铭文被腐蚀后的模糊轮廓。他们不试图将文物“美化”成完美无瑕的艺术品,而是坦诚地展示了时间对它们的雕刻。这种对“不完美”的细腻描摹,反而赋予了这些青铜器一种更深沉、更真实的美感。读完后,你对这些文物的感情不再是遥远的敬仰,而是一种伴随着了解而生的亲近感。它让我体会到,每一道裂纹、每一块锈斑,都是一段被钟声记录下来的光阴的故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收藏了多少珍品,更在于它教会了读者如何去“阅读”这些沉默的金属,如何从中解码出失落的时代心跳。

评分

我通常看这类文物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堆砌文字、缺乏重点的叙述方式,读起来眼睛都花了,重点却没抓住。但《古钟卷》的叙事节奏感和重点突出能力,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仿佛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在牵引着你,从宫廷祭祀的特大型编钟,到市井巷陌的更夫铜钟,作者巧妙地通过功能和形制将它们串联起来。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它对“钟声”的解读。这本书没有仅仅停留在“声音宏亮”这种肤浅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钟在音阶、音色上的差异,甚至还引用了乐律学家的研究成果来推断某些失传的钟声可能是什么样的听感。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冰冷的文物瞬间“活”了起来,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再者,它的版面设计也极为考究,留白恰到好处,文字和图片的排版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阅读的舒适度。这说明编纂团队在图书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不只是内容上的权威,在视觉传达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研究古钟,就是研究中国古代的声学史、礼仪史和金属冶炼史,它的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初始想象。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这本“大系”里的“古钟卷”,毕竟北京的文物实在太多了,担心内容会过于分散,难以聚焦。结果,它在“聚焦”这一点上做得近乎完美。全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博物馆展厅路线图。它将北京地区出土或收藏的古钟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不仅仅是按年代,更重要的是按照其“使用场景”来划分。比如,专门辟出一块章节讨论皇家苑囿中的礼钟,另一块则专门讲述佛教寺院中用于召集僧众的“晨钟暮鼓”。这种以功能驱动的分类法,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每一件文物在当时社会结构中的角色定位。此外,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比如一些鲜为人知的私人收藏家提供的钟体照片,甚至是早年间在文献中被提及但下落不明的钟的考证线索。对于研究者而言,这些增量的、非官方渠道的信息无疑是极具价值的补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研究线索的提供者,它激发了我去追溯更多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钟的“前世今生”的冲动。

评分

这套《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光是“古钟卷”这个名字,就已经让人对它充满了敬畏与好奇。我得承认,在真正翻开之前,我只是个对古代青铜器有点泛泛了解的业余爱好者,心里想着,不就是些敲起来“当当”响的老家伙嘛。然而,当我开始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像是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寻宝之旅。它不仅仅是罗列图片和冰冷的年代数据,而是真正挖掘了每一件钟体背后的故事。比如,书中对那些带有铭文的辽金时期的寺庙大钟的考证,细致入微到能让人想象出工匠们在铸造时那种虔诚与技艺的碰撞。我特别喜欢它对材质、铸造工艺的详尽描述,那些关于合金配比、失蜡法应用的专业解析,读起来丝毫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文物修复专家在耳边娓娓道来。每一件钟的介绍都配有高清的拓片和不同角度的细节图,让我这个只能在博物馆隔着玻璃远观的人,仿佛能触摸到那青铜的冰冷和历史的厚重感。它让我理解了,这些静默的金属物件,是如何见证了王朝的兴衰,又是如何记录了民间信仰与礼仪的变迁。这本书无疑是为真正想要“钻进去”的深度爱好者准备的,它绝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图册,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学术精品。

评分

我平时对钟表、特别是机械装置特别着迷,所以我对《古钟卷》中关于机械结构的描述抱有极高的期待。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处理机械类文物时展现出的专业深度,完全不输于专业的机械史著作。它对元明清时期,特别是清宫造办处制作的、带有复杂报时或报刻装置的铜钟、钟表进行了极其细致的解构分析。书中不乏剖面图和内部齿轮结构的放大图,清晰地展示了擒纵机构、发条装置在古代复杂环境下的演变和挑战。阅读这些部分时,我的心跳都跟着加速了,仿佛能感受到当年能工巧匠们在毫厘之间调校时间时的那种专注与不易。它让我明白了,这些不仅仅是计时工具,更是古代精密工程学的巅峰体现。相较于西方的钟表文化,我们自己的机械钟表在设计哲学和工艺侧重上有着显著的区别,这本书非常到位地阐释了这种本土化的创新与坚守。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喜爱机械历史的人能够将目光投向我们本土的、同样辉煌的精密制造遗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