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 《文库》此次收录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而且有所创新,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 《文库》的出版体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国家意志,起到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目的,更能为我国边疆研究、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西南边疆卷】全系精彩图书:
七、《广西边务沿革史·广西边防·广西边防纪要》(即将上市)
十二、《藏印往来照会》(即将上市)
海报:
1912-1926年,柯树勋在思茅厅任同知之职。其间,他实地考察了普思边区的历史沿革,民族情况、土司制度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边方略。这些成果均收录于其撰写的《普思沿边志略》一书之中。
1935年,国民政府行政院隶属的农村复兴委员会主持了对云南农村的调查,并形成了《云南省农村调查》一书。该书用大量的数据,从不同的角度,对当地情形进行了对比分析,完整地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云南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
自19世纪中叶以降,英、法两国开始侵略云南。当时许多学者面对边疆危机,顿生报国之志,纷纷走出书斋,对云南展开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华企云的《云南问题》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柯树勋(1862-1926年),字绩臣,广西柳州府马平县人。晚清曾任云南河口巡防营管带,并于1910年平定了猛遮土司兵乱。1912年,任思茅厅同知。著有《普思沿边志略》《龙江诗集》等;
农村复兴委员会,1933年成立,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其任务是主持对中国农村问题,特别是农村社会问题的调查,以便于为行政院制定农村政策提供参考。除了《云南省农村调查》之外,还编有《浙江省农村调查》《江苏省农村调查》等;
华企云,生卒年和生平均不详。他在中国边疆研究领域写有多种论著,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主要著作有《云南问题》《满洲问题》等。
《普思沿边志略》解题
《普思沿边志略》点校说明
普思沿边志略
《云南省农村调查》解题
《云南省农村调查》点校说明
云南省农村调查
《云南问题》解题
《云南问题》点校说明
云南问题
点校后记
从一个关注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套文库所提供的基础数据和历史背景分析,具有极高的现实指导价值。它没有空泛地谈论“发展”或“治理”,而是将问题置于复杂的历史脉络之中进行审视。例如,书中对特定地带资源利用模式的历史演变分析,清晰地揭示了当前诸多困境的根源所在。这种对“来路”的深刻理解,使得对“去向”的探讨不再是空中楼阁。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边疆地带社会治理结构变迁的部分,它展示了外部力量与本土传统之间持续不断的张力与互动,这对理解当代区域政策的落地效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照系。读后,我对西南边疆地区的复杂性有了更为细致入微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历史厚重感,仿佛在与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对话。它的文字并非时下流行的轻松口吻,而是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严谨与克制,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扎实的考据功底。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去适应,但一旦沉浸其中,便能感受到知识体系层层递进的力量。我个人非常欣赏其中对于地方志、公文档案的引用和对照分析,这种“以史为证”的论证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它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带领读者一同走过漫长而曲折的求证之路,这种治学的态度本身就值得尊敬。
评分阅读这套文库,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学术视野的开阔性与资料搜集的详尽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它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某个孤立问题的碎片化描述,而是一个宏大叙事下的多维度交织。研究者似乎在每一个角落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挖掘和梳理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与田野记录。特别是对区域社会结构的剖析,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身站在当时的田埂上,感受那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在逻辑。这种深度,远非一般性的概览文章所能比拟,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充分领略其中蕴含的精妙论证和多重隐喻。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历史地理图景,挑战了许多既有的、平面化的认知。
评分这套书的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地理空间的好奇心。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停下来,打开地图册,试图在现代的地理坐标上标注出书中提及的那些古老的地名和模糊的界线。它仿佛是一个引子,引导着读者从书本走向现实的田野调查。这种“从纸面到现场”的联想是研究性读物能给予读者的最高奖赏之一。它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激发了读者对这片土地生命力的探寻欲望。整套书的结构严谨,逻辑缜密,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显得水到渠成,体现了作者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之间的娴熟切换能力,是一部难得的学术力作。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厚重而温润,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这对于研究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封面设计上,那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排版风格,既保留了历史文献的庄重,又不失现代读者的审美追求。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安排也极为考究,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这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处理上的专业和用心。我特别欣赏它在内容编排上的清晰脉络,虽然资料量巨大,但通过精心的目录设计和章节划分,读者能够迅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一点对于历史地理和民族学研究者来说,是极其便利的。整体来说,从物质载体到阅读体验,这套文库的制作水准绝对是顶级的,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学术精品,让人在翻阅过程中就能感受到研究的厚度和对历史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