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伊斯蘭文化叢書:伊斯蘭教》共分為十章。一章對中伊斯蘭教起源的社會曆史背景以及它的曆史發展做一全麵、係統而又概略的介紹;第二、三章分彆介紹伊斯蘭教的神聖經典和它的基礎——《古蘭經》、聖訓;它的基本信仰、禮儀製度和宗教節日等。
目錄
增訂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伊斯蘭教的興起與傳播
第一節 伊斯蘭教興起前的阿拉伯半島
一 阿拉伯半島的自然狀況
二 早期的國際關係
三 阿拉伯半島的社會狀況
四 阿拉伯半島的精神生活
第二節 伊斯蘭教的創立與初期的哈裏發國傢
一 穆罕默德早年的創教活動
二 麥地那社團與伊斯蘭教的勝利
三 伊斯蘭旗幟下的擴張戰爭(632-661年)
第三節 伊斯蘭教的發展與傳播
一 伊斯蘭教的發展(661-750年)
二 伊斯蘭教體製的確立(750-945年)
三 伊斯蘭社會的延續(945-1800年)
四 伊斯蘭世界的外圍地區
五 近現代的伊斯蘭教
第二章 伊斯蘭教的基礎
第三章 伊斯蘭教的信仰與製度
第四章 伊斯蘭教法與教法學派
第五章 伊斯蘭教派
第六章 伊斯蘭教義學
第七章 伊斯蘭教的神秘主義派彆--蘇非派
第八章 伊斯蘭教與社會生活
第九章 近現代伊斯蘭社會思潮與社會運動
第十章 戰後的伊斯蘭復興
第十一章 伊斯蘭教在中國
第十二章 結束語
附錄
後記
增訂版後記
精彩書摘
不過,猶太人仍占據南部高地的沃土,並控製著商業和手工業。
麥地那綠洲的麵積約為20平方英裏,居民主要以種植椰棗和榖物為生,一連串的村捨寨堡交錯散處於棗椰林和耕地之中。在希吉拉以前,它和整個半島社會一樣,處於氏族社會解體、階級社會形成的激劇變動時期。在那裏,農業生産趨嚮於傢族分散經營,爭奪良田的戰爭又促進瞭私有觀念的發展。渴望掠奪緻富的動機,使耕地毗鄰、村捨相望的氏族日益頻繁地發生衝突,捲入的規模和殘酷程度逐步升級。用於調節社會矛盾的血親復仇,因復仇的目的不易滿足而變得漫無限度。從赫帖蔔戰役起,仇殺和戰爭延續瞭近50年。到617年,終於把所有的氏族都捲瞭進去,爆發瞭布阿斯戰役。在猶太部落的支持下,奧斯人打敗瞭一直占上風的哈茲拉吉人,但雙方都遭到慘重損失,暫時處於不戰不和狀態。由於缺乏站在部落之上、具有足夠力量來製止雙方衝突的權威,也沒有一位強有力的人物來進行仲裁,取得和解,雙方無力擺脫眼前的災難。然而,他們在穆罕默德及其教義中,看到瞭一位具有宗教權威的阿拉伯領袖以及製止仇殺的希望。麥地那人邀請穆罕默德,主要不是作為一位新宗教的創始人,而是按照傳統慣例,作為超脫於敵對雙方,有能力解決爭端的仲裁人。伊斯蘭教對他們的效用,首先還不是作為一個新宗教,而是保障安全和恢復秩序的政治權威和社會製度。當穆罕默德決定遷徙時,他就已經突破瞭迄今為止保護著他的血緣關係。根據傳統,這種遷徙意味著放棄和終止由血緣自動産生的一切權利和義務。在麥加時,穆斯林仍在原有的社會結構中生活,既依賴於氏族的保護,也受習慣的束縛,因此隻能局限於對現狀的或多或少的反抗。到瞭麥地那後,穆罕默德就有可能突破氏族製的外殼,在信仰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完全新穎的“社團”(Um-mah,烏瑪),來滿足麥地那的現實需要。
據載,麥地那社團章程宣布:他們是區彆於(其他)族人的一個統一的社團,由“古來氏和雅斯裏布的信士和穆斯林,以及那些服從和依附他們並與他們共同作戰的人”組成,包括猶太人和異教徒。所以,開始時它是一個由不同血緣和不同信仰的全體居民組成的地域性組織。它的首要目標是製止內部仇殺。章程規定,“不論何時發生可能引起災禍的事端和爭吵,都應提交安拉及其使者”仲裁(第42和23條)。由於每個成員置於整個社團的保護下,血親復仇就變成瞭全體的職責。而且,報復被限於對凶手的懲罰,鼓勵以血金代替流血。由此,安拉站在血親和部落之上,委托穆罕默德行使司法和檢察的權力,就能有效地保障內部的和平。社團的第二個目標是力圖適應社會發展來調整內部關係。章程規定:“信士們不要拋棄他們當中的債務人,要按閤理的標準幫助償付贖金或血金”(第11條),地位最低的人也同樣享有安拉的保護(第15條)。這樣,社團取代瞭氏族原有的職責。社團的第三個目標是抵禦共同的敵人。章程條款和戰爭誓約(第二次阿剋巴誓約)使它帶有明顯的軍事聯盟性質,它所宣布的共同敵人是麥加的古來氏人(第20和43條)。麥地那社團的建立,使伊斯蘭教不僅成為神權政體,而且具有軍事特徵。在製止內部仇殺後,它就開始瞭一係列討伐多神教徒的“聖戰”。
……
前言/序言
伊斯蘭文化叢書:伊斯蘭教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