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些话早已是过去的事了,今天的读者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译者认为,不管我们的具体评判如何,该著一个很大的价值是,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德意志历史学派的思想和政治方面的背景;我们对德国历史学家的认识不再是抽象的方法论上的,他们是有情感和抱负的个体,甚至他们的文字风格也各具特色。另外,鉴于作者对德国历史学家的某些严厉批判、特别是他在结论中的不安的预言——不幸的是,他的预言某种程度上应验了——译者认为有必要在这里对该著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对德意志历史学派和历史主义说上几句,权当引玉之砖。
评分物美价廉,网购方便~~~~~~
评分倘不学习,再美好的理想也会化成泡影;倘不勤奋,再美妙的计划也会付之东流;倘不实践,再广博的知识也会束之高阁。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是走马观花。学习既要有铁棒磨成针的精神,又要有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读书既要有勇于攀登的志气,又要有乐于思考的精神。没有永远的博学,只有永远的学习;没有永远的聪明,只有永远的思考;没有永远的智者,只有永远的学者。学习前要带上几个问题,学习中要思考几个问题,学习后要能提出几个问题,这样才能学有所得。“学习中没问题”就是“方法有问题”,诸如盲从,欠思考、不能举一反三、不会推陈出新等。所以,作为一名头脑清醒的学生,应善于在没问题中查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产生好的问题,才能及时解决好新的问题。学生听老师的话并非有错,但是不能盲从,否则,不但会去去主见,还会失去创新能力。约束不了自己是自己无能的一种表现。自己都管不住自己,难免要滑入深渊。学习中要荡起“乐学”和“巧思”的双桨,倡导“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样才能学得生动活泼、融会贯通。
评分更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现实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热情、抱负和渴望。他们
评分然而,这一过程的代价是什么?安托万·基扬以他不安的预言警醒人们
评分更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现实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热情、抱负和渴望。他们
评分这是一本很古老的著作,最初发表于1899年,原来是用法语写的,题为“新德国和它的历史学家们”(L’Allemagne nouvelle et ses historiens)。本书的作者安托万·基扬是19世纪末法国史学大家加布列尔·摩诺(Gabriel Monod)的学生,作为历史学者,基扬的职业生涯主要是在瑞士渡过的,曾在瑞士综合理工学院任教数十年。关于他的其他作品,我们所知很少,现在能搜到的只有1920年发表在《美国历史评论》上的一篇论文:“1914—1920年德国的历史著作”。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19世纪是历史学的世纪,19世纪也是各种政治思潮和政治运动层出不穷的世纪。无论是沉静如水的兰克、还是激情似火的特赖奇克,都在关注自己时代的核心政治主题——民族统一运动。安托万·基扬的作品不仅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德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们的学术研究、个性特征和表达风格,更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现实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热情(passion)、抱负和渴望(aspiration)。他们以自己的历史研究从观念上重塑了德意志民族意识,使康德的“旧德国”变成了俾斯麦的“新德国”。然而,这一过程的代价是什么?安托万·基扬以他不安的预言警醒人们:史学工作者在关注现实、运用历史时承担着何种道义责任?历史研究是否能够、如何能够达致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之间、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的协调?安托万·基扬(Antoine Guilland,1861-1938),师从法国历史学家布列尔·莫诺(Gabriel Monod),1895-1929年担任瑞士苏黎世邦理工学院(法语)历史学与地理学教授。在法国,很久以来,我们一直以为德国历史学家是公正的。但是,我们错了,他们的学问欺骗了我们。 ——安托万·基扬根本上说,德国的历史学家们对这一真理的认识是模糊的,尽管他们有一套历史哲学,但这只是让他们去证明强力和欺骗的合理性,他们总是试图证明,强力与道德价值不可分割,这个世界的盛大戏剧说到底是使得功业更具光辉。再者,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在讨论普鲁士的巧取豪夺的合理性的时候,远不是把这归因于利益法则,而是以他们高超的诡辩技巧费尽心机地让他们的同胞逃避对欺诈的谴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