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生于1954年,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在《儿童时代》任编辑。1980年入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同年年底学习结束回原单位。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2004年调入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 王安忆最新长篇小说《儿女风云录》
★ 从《长恨歌》到《儿女风云录》,王安忆直面上海的城市皱纹。
★ 上海滩另类老爷叔,老洋气新做派的交响变奏。
★ 他向来不是有心智的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寂寞,其实是金粉世界的局外人……他这一辈子,都是在浮泛中度过。浮泛的幸和不幸,浮泛的情和无 情,浮泛的爱欲和禁欲……
————
本书是王安忆最新长篇小说。《长恨歌》后三十年,王安忆再写上海滩《儿女风云录》。
小说围绕上海老爷叔“瑟”“堪称颠覆”的式微人生展开。他出身富门,少年时家道中落,单身北上舞蹈学校,吃尽大漠风沙,世人冷面,直至中年,妻离子散,孑然一身,两手空空,沦落舞厅谋生……在国内度过大半生之后又和父母远赴美国孤悬海外。“母子二人合起来一整部家族史,主旋律为失去,失去,失去,所以,最后的一点剩余,人生的托底,谁都不能让”……
小说时间跨越幅度长,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一直写到当下,宏阔的时间之河,承载的是一个个不同身世、命运的小市民的悲欢。柯柯、阿陆头、黑三;阿郭、“埃塞俄比亚”、“啧啧”,环绕在瑟左右的男女,他们的人生都有残缺,都是都市中的Loser……
##诺奖级别的作品,愈老而益健,用金箍棒编织细密画,绵里藏真金 我对王安忆的感情非常复杂。 第一次看到王安忆这个名字是高中时候看语文报。语文报除了试题,也介绍一些文学作品。那次是介绍了王安忆的《长恨歌》,我让我妈从她们学校图书馆给我借出来,我看了,很喜欢,一遍一遍一遍地看。后来借的书还了,我自己买了一本,包了黄底绿色小猪...
评分##在《收获》上匆匆看完,杂志的排版子距对阅读不够友好,等单行本出来后应该会看第二遍。有人说当代小说创作的一个硬伤是“没有知识”,在这一点上,王安忆写作的一个标杆意义就是有知识的写作——语言简洁,但密度很高,回转很多,复杂由此而来。 写新容易,写旧容易,写新击溃旧迎合大势容易,写旧的固守不合时宜也容易;但写新旧的交织与难辨却不容易,尤其是这种新与旧并不全是主观使然,而是如浮萍一般,一会儿浮在了新,一会儿浮在了旧,到底落得个不明不白,啼笑皆非,世事枉然。
评分##收获版;轶事,抑流言,细节,即历史;怎么偏偏说没有细节?用自己的记忆材料填充时代里的人生,让写过的故事再演一遍,用唯物野狐禅射覆,让谈过的理路再盘桓一遭,小说是场“大邂逅”;跳舞这条线索,串联共和国文艺史一页,其实有不少阶段没人讲过,这就是一点旧一点新啊,而且写技艺不神乎其神,落到“草根”,就不同;写上海舞场晨昏和大型歌舞表演那两章最见笔力;觉得徐州对王安忆的影响可能被忽视了;问题是,小瑟在古城两章的打哑谜太多,使小说中段乏力,王安忆最看重的“生计”反而没有表现好,回到上海后,元气就慢慢恢复过来,最后陡然收结,终于叫阿陆头与阿郭相见;发现这本多了很多情色描写,可是我觉得王安忆不那么擅长写性,跑马地酒店那段很cult;读者我是“旧人”还是“新人”?愿皆有吧;期待再写~
评分 评分 评分秋天了,王老师又织了一件毛衣。
评分##不灵的,难免陷入一种自我重复。from收获版。一开始觉得像萨沙的生活。
评分##诺奖级别的作品,愈老而益健,用金箍棒编织细密画,绵里藏真金 我对王安忆的感情非常复杂。 第一次看到王安忆这个名字是高中时候看语文报。语文报除了试题,也介绍一些文学作品。那次是介绍了王安忆的《长恨歌》,我让我妈从她们学校图书馆给我借出来,我看了,很喜欢,一遍一遍一遍地看。后来借的书还了,我自己买了一本,包了黄底绿色小猪...
评分秋天了,王老师又织了一件毛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