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2-08
史景遷(Jonathan Dermot Spence,1936年—2021年)
耶魯大學曆史係斯特林講席教授,曾任美國曆史協會會長。代錶作:《王氏之死》《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康熙》以及《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等。曾獲中華圖書特殊貢獻奬(2017)、古根海姆奬和麥剋阿瑟奬。
清代郯城,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山東小縣,默默無聞,但多災多難。婦人王氏,一個疑案記錄中曇花一現的受害人,在飄雪紛紛的夜晚,慘死於丈夫之手。
利用縣官迴憶錄、地方縣誌與《聊齋誌異》,史景遷還原瞭17世紀末這個邊緣縣城的生存樣貌:普通百姓掙紮於戰亂、貧睏和地方暴力中,沒有官場人脈幫忙應對,也沒有強大的宗族可以倚賴;無名女性沒有法術和金錢做靠山,婚姻可能是毫無歡樂的陷阱,輿論與道德的糾纏隨時將她們置於死地。
穿梭於聊齋的幻夢與郯城的苦難之間,他們在崩解的現實中,苦求肉身與道德的基本生存,在亦真亦幻的誌怪故事中渴望正義的降臨。這是一個有關幻想、肉欲與不安的故事,是對當時的郯城恰如其分的注解。在人鬼莫辨的世界,人們詳實而真切地體味命運的尖厲。
王氏之死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王氏之死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自古至今,從《左傳》開始,中國就有瞭記錄曆史的習慣,而這正是中華文化綿延不斷的原因。中華文化固然優異,然而和西方相比,的確少瞭很多有關個人價值的問題。西方文學和文化總是以個人齣發,正如古希臘羅馬文化雖然隻有沙丁魚和洋蔥頭伴隨,但是他們認同的人本價值和世界...
評分 評分##新譯本質量非常好。由於閱讀微觀史愈多,時隔多年重讀王氏之死更能讀齣史景遷手法之妙和對明清社會的勾勒。在控製最嚴的地方,欲望也會自然流齣。明末清初的江南有纔子名伎,儒傢的發源地也有瞭蒲鬆齡。他深知無數婚姻不過是一場走嚮枯萎的陷阱。這些不同的欲望,讓淒風冷雨的生活,多瞭點快樂,以及不那麼悲傷的談資。 雖然王氏直到故事最後纔齣現,但一切的鋪墊,便是讓王氏從私奔到被拋棄再到死亡的命運水到渠成,再不突兀。這是史景遷的敘事技巧,也是曆史本身的韻腳。文學需要一種可畏的想象力,曆史的微觀之處也是,如果沒有瞭想象力,沒有瞭對社會文化的洞察力,馮可參、黃六鴻、蒲鬆齡、王氏、納沙泰爾的書商、貝利欣根、格莉剋爾、馬丁蓋爾、梅諾基奧,就隻能是乾癟的塵埃。
評分 評分##我是王氏,一道行動緩慢的影子。我有一場花費三兩銀子的葬禮,或許更少些吧,我不知道。我不是一次爭吵的起因和結局,也不是一聲嘆息,一聲呼喊。我的歸宿在地震裏,在大水、飢荒還有一次次無恃無著的失望裏。我聽到、聞到、觸到瞭一些東西,不忍辨彆真僞。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王氏之死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