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伊藤比呂美
詩人,散文傢。
1955年生於東京。1978年齣道以來,引領80年代女性詩潮。
2007年《鑷子 新巢鴨地藏緣起》獲萩原朔太郎奬。2008年獲紫式部文學奬。
代錶作:《閉經記》
譯者:蕾剋
日語譯者,生於北京,現定居東京。熟稔日本文化、藝術美學。
代錶譯作:《閉經記》《往復書簡:初戀與不倫》《老妓抄》《浮世繪女兒》等。
“我五十多歲時度過瞭快樂的更年期,現在六十多,感覺人生在褪色。老去這件事,實在太寂寞瞭。”
這本書是作者進入60歲後人生大小事的記錄,她以日記般平易近人的筆調,淡然地敘述經曆的生離死彆與衰老。
母親住院四年離去,在為母親整理遺物時感慨“給父母送終和青春期一樣,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發現母親隻擁有一點東西,於是作者也希望可以如母親般身後不留一物地死去。
丈夫如疾風暴雨般衰老,從住進急診室,到病逝,作者一邊照顧丈夫,一邊處理各種雜事,還要一邊寫作一邊照顧小狗;書中還記錄瞭丈夫去世後,她所感受到的老去的無邊寂寞,以及獨自生活的不便,更有活得自我的自由。
作者沒有因為老去而放棄自己,而是努力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如跳尊巴、養狗、做飯、寫作,讓自己的生活充實有趣。
“人終有一死,沒辦法。但我捨不得。若身後不留一物地死去,實在很豁達,很利落。”作者一個人麵對衰老、死亡、告彆,一步步走進孤獨,但她從未忘記自己是誰,她不再懼怕寂寞,活齣瞭屬於自己的燦爛人生。
------
1.《閉經記》作者伊藤比呂美,一個人對抗孤獨與衰老的生活戰歌。
這本書是作者進入60歲後人生大小事的記錄,她以日記般平易近人的筆調,記錄一個人麵對的死亡與告彆,對抗著孤獨與衰老。
2.“人終有一死,沒辦法。但我捨不得。若身後不留一物地死去,實在很豁達,很利落。”
3.我們會衰老,會寂寞,會孤獨,但那其實也不是那麼可怕的事情,你依然可以擁有平凡幸福的生活。
父母不在,女兒們離開,丈夫去世,作者一個人麵對衰老、死亡、告彆,一步步走進孤獨,但她從未忘記自己是誰,她不再懼怕寂寞,活齣瞭屬於自己的燦爛人生。
4.日子有難過之時,自然也會有開心的時候。
麵對衰老,麵臨女兒長大離傢、丈夫離去、寵物離世等接連不斷的告彆與孤獨時,她也曾空虛惆悵。但她並未因此一蹶不振,開始迎接生活新的改變。
她外齣旅行,和朋友們見麵,並受邀迴到日本去早稻田大學講課,心情也逐漸變好。
5.豁達坦然的生活觀、生死觀,淡然地敘述經曆的生離死彆與衰老。
人生是一個不斷褪色的過程,每個人都會衰老,而在這條走嚮衰老的漫長的路上,我們不得不麵對死亡、孤獨等等課題,就跟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麵臨升學是一樣的道理。
##那個跳尊巴的女人,有瞭五六十肩;與自己體態相處時的怡然自得,也會在意某些場閤的舉止與容貌;那對食物的熱烈渴望,不得不被母係遺傳的糖尿病捆綁住瞭手腳;而對愛情、對性事的灑脫,也不得不麵對夫的看護與失去後的寂寞;做瞭MBTI測試後確定自己是ENFP的比呂美,還不得不意識到原來自己是被一群i人/i狗“包圍”瞭......比呂美不愧是比呂美,依然恪守著最坦誠的書寫。她寫死亡與遺物、兩代人的相守與相處、看護的瑣碎與失落、食物與觸摸的慰藉......她認老,她承認寂寞,她也許也會有避免不瞭的消沉,但她依然老得通透。
評分 評分讀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我都在想,倘若我某一天忽然意識到瞭自己的衰老,是不是能坦然地接受享受這種自然的過程。就像她丈夫離世前對畫畫仍然不能釋懷,像阪本龍一還想再彈幾首麯子,相比於身後無遺物,更多的人麵臨死亡還是解不開放不下。
評分 評分##雖然與人生終極課題有關,但本書沒有被日式侘寂的無我無常所籠罩,而是在輕鬆與憂鬱中交替前行。帶著《綠山牆的安妮》裏的莽撞和樂天,這也是作者伊藤比呂美的專屬個性,在日漸老去的憂鬱底色下蓬勃生長。死亡不可怕,無聊纔緻命,伊藤的文字帶著一股不服輸的味道。另:書裏夾著兩張大象藏書票,有一點可愛,有一點狡黠。
評分##這位讓我通過《閉經記》深深喜歡上的女人,迴來瞭。雖然還沒讀她另一本《初老的女人》,但是這本《身後無遺物》已足夠讓人心生歡喜。 那個跳尊巴的女人,有瞭五六十肩;與自己體態相處時的怡然自得,也會在意某些場閤的舉止與容貌;那對食物的熱烈渴望,不得不被母係遺傳的糖尿...
評分雖然我一直都說我最愛的季節是夏天,但我似乎隻喜歡七月的夏天,因為隻有七月的夏天那蓬勃的生命力是在不斷嚮上、嚮上的,而到瞭八月,樹葉零星飄落的樹葉和逐漸暗啞的蟬鳴就常常給我一種降落、降落的憂傷。 看吧,對於衰老,我們總是本能地帶著抗拒,但就又是這麼不幸運,我們...
評分##能夠有越來越多關於老年生活的書籍麵世,感覺我們關注老年生活質量的意識也在不斷地進步。不論是身體健康還是心理健康,能夠積極地麵對和予以討論,都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看完作者直言不諱地講述自己步入60歲後的老年的生活和想法,雖然不能說全部能夠立刻感同身受,但多少會有...
評分##死亡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話題,隨著歲月的流逝,每個人都會麵臨著自己生命的終結。那麼,在這一必然的結局麵前,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生活呢? 日本著名的詩人、散文傢伊藤比呂美,在50多歲時,感受到瞭時間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痕跡,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變得通透清明。她通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