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1954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蠡县。1967年春,小学毕业,到生产队参加劳动。1970年7月,到村初中班学习。1971年5月,到公社高中班学习。1973年1月,毕业后回村当大队电工。1976年3月,到蠡县印刷厂当电工,合同制。1978年8月,回村,到生产队参加劳动。1980年秋,参加全国统一招考公社经营管理员,被录取。到本县留史公社工作。历任经营管理员、镇武装部副部长、部长、镇党委副书记。1984年至1989年,在职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党政干部基础科毕业。1994年7月,调本县东口乡任党委书记。1996年1月,调林堡乡任党委书记。2002年2月,调蠡县水利局任局长。2006年4月,退居二线,在知乎、豆瓣等内容平台撰写文章,与网友分享旧日见闻。
农耕文化的基因样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把这些事记下来,以免有人忘了。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记录了作者昔日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回忆。内容主要分为衣食住行、民俗传统、田园耕作三个部分,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乡村的田园生活,反映了田园耕作的细节,乡里乡亲朴素真挚的情感,还有家乡父老的世界观。华北平原上的普通村庄,农耕文化的基因样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
【编辑推荐】
把这些事记下来,以免有人忘了。
衣食住行、风俗民情、田园四季,
华北平原上的普通村庄,农耕文化的基因样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乡村旧事三部曲”第一部,《翦商》作者李硕深情推荐
“如果失去农耕生活经验,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先祖?”
· 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听亲历者讲给你听。
· 细致入微,笔笔动情,一部传统农耕岁月和计划经济时代的村庄生活史。
· 以村落为标本,照见农业社会的生活风貌,生产劳作方式,人们的心态与认知,以及社群人际关系。
##几年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讲述的“母亲偷麦穗”的事情,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是许多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许多人不理解怎么会发生那样的事情。 在这部散文随笔集《旧乡》中,作者李力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叙述...
评分 评分##当我读到这样一本书时,仍然会倍感亲切。虽然我生活的地区与作者李力老师相隔很远,虽然我也没有经历过书中所描述的生活,但一想到在那个年代,人们利用有限的资源想出了无限的办法,就非常敬佩他们。
评分##随着人的衰老和消亡,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没落和遁形,尤其是在农村,年轻人早已不认同父辈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们更向往城市和现代。李力成长于华北平原,经历过激情燃烧的年代,也看到了人们对商品、市场和金钱的迷恋,他用《旧乡》这本书为曾经的时光建造一座文字博物馆,记录了当时的衣食住行、民俗风情和农耕劳作。有过农村经验的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必然会产省深刻且强烈的共情。“把这些事记下来,以免有人忘了。”,这本书是一部宝贵的备忘,为曾经的时光、过去的物件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留痕。虽然并不富裕,也不尽是美好,薄物细故中,却是深厚的感情和无限的温暖。
评分##看到历史学者李硕推荐。这本书确实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华北农村的生活,以平实朴素的方式,娓娓道来。只是我会有一种困惑,这么近的现代史是否可以这么中性而怀念的方式讲述?或许个人来写是可以的吧。
评分##与书中描述的内容有着地域和年代上的距离,也能共情,更像一幅图景,字里行间读到的是真实而真挚的情感,比较简洁,挺有必要的书写,属于父辈农村的集体记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