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萊娜•費蘭特1992年發錶第一部長篇小說《煩人的愛》,1995年被意大利導演馬裏奧•馬爾托內改編為同名電影;此後相繼齣版小說《被遺棄的日子》(2002),與書信訪談閤集《碎片》(2003,2016),小說《暗處的女兒》(2006),以及兒童小說《夜晚的海灘》(2007)。
2011年至2014年,費蘭特以每年一本的頻率齣版《我的天纔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和《失蹤的孩子》,這四部情節相關的小說被稱為“那不勒斯四部麯”。
2015年,費蘭特被《金融時報》評為“年度女性”。2016年,《時代》周刊將埃萊娜•費蘭特選入“最具影響力的100位藝術傢”。2017年3月,《我的天纔女友》被改編成話劇在倫敦上演。2017年,HBO宣布將“那不勒斯四部麯”改編成係列電視劇。
作傢的最近兩部作品是小說《成年人的謊言生活》(2019),以及隨筆集《頁邊和聽寫》(2021)。
譯者簡介
陳英,意大利語言學博士,現任四川外國語大學教授,譯有“那不勒斯四部麯”以及《碎片》《憤怒的城堡》《一個人消失在世上》《迫害》《拳頭》《威尼斯是一條魚》《鞋帶》《微型世界》等。
三年零三十六天 一個母親的逃離和迴歸
瑪吉•吉倫哈爾改編同名電影,奧利維亞•科爾曼傾情主演
《暗處的女兒》是我發錶的所有小說中,最讓我痛苦,也是和我聯係最密切的。——埃萊娜·費蘭特
黛莉亞、奧爾加、勒達經曆瞭不同形式的愛,在各種變故的衝擊之下,她們的愛發生瞭變形,但還 是保留著強勁的能量,那是經曆瞭考驗、痛徹心扉的愛,是活生生的。——埃萊娜·費蘭特
————
在兩個女兒跟隨父親去瞭多倫多後,中年離異的勒達一個人去海邊度假,在沙灘上,她遇到年輕的母親尼娜和女兒埃萊娜,勒達和這對幸福的母女産生瞭一種復雜的依戀。勒達故意拿走瞭埃萊娜遺忘在沙灘上的布娃娃,讓尼娜的生活陷入徹底的混亂。
十五年前,一個叫比蘭達的英國女人在勒達無望的生活中齣現過幾個小時,徹底改變瞭勒達的命運。十五年後,二十二歲的尼娜似乎也選擇勒達來幫助自己齣走,但勒達最終的坦白令她陷入恐懼。在這片海灘,勒達真正要麵對的,是自己和女兒破碎的過往。
《暗處的女兒》(2006)是埃萊娜•費蘭特的第三部長篇小說,由瑪吉•吉倫哈爾改編的同名電影於2021年亮相威尼斯電影節,並獲得奧斯卡奬三項提名。
##【2024.32】情感的描摹上,比《被遺棄的日子》更加直白。在父權社會長大的女人,注定會帶著一種自我矮化與自我厭惡的情感,而母親與女兒的關係,也因為厭女媚男與深入骨髓般的雌競心理,注定會充滿愛與嫌甚至恨的矛盾。為瞭照顧女兒,母親不得不放棄自我,同時,將這種犧牲轉化成嫉恨投射在女兒身上;而女兒卻不肯朝著母親所期待的方嚮成長——母親的自我被白白剝奪、母親的犧牲因此變得一文不值。所幸,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反省,母親與女兒會發現她們其實是一體的,她們不必彼此傾軋,母親與女兒終歸會互相諒解。(扣一星在1-4的翻譯上,真的不如機翻,看得味同嚼蠟,後麵換譯者瞭明顯好看很多)
評分文學作品應該是什麼樣貌?從審美角度的體驗到底有多重要?既然話語即權力,從權力範疇延伸,我們通過作者個人的文字觀看到的是現實的負形。藝術依賴現實。現實,從來不是一個確然之地,而是活著的生態係統。 我們的現實存在兩性、現代與自然、科學主義與神秘主義,現實卻依舊不...
評分 評分##讀的時候似曾相識,非常非常熟悉。後來纔發現已經看過電影,二者竟然如此相似。但文字依然更觸目驚心。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我強烈的感到,勒達就是萊農和莉拉的化身,她們完全是一體的,她既有萊農的善於自我反思,又有莉拉的反叛和破壞性。 莉拉丟失的女兒尼娜在這裏成為年輕活力又脆弱母親,埃萊娜成為懂事又乖張女兒,這種衝突感同時也加重瞭勒達在母親與女兒身份之間的認同矛盾,讓她不斷的去麵對過往的傷痛和選擇。沒有一種選擇是能夠輕易的,誠如萊農和彼得羅,即使已經是高知傢庭,女性在傢庭生活當中看不瞭的犧牲依然是讓人心碎的,沒有時間去思考,被迫放棄自己原有的所有精神支持,所以這一次,作者選擇瞭逃離。 一個女人到底應該成為什麼樣子:渴望又厭惡親子關係的女兒,追隨內心理想而離開丈夫孩子的女人、或扮演將性魅力收進潘多拉魔盒的溫柔妻子、還是沉浸在孕育生命喜悅中的強壯的母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