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熟悉變為陌生

將熟悉變為陌生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英]齊格濛特·鮑曼 王立鞦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2023-8-6 精裝 9787305269387

具體描述

齊格濛特·鮑曼(1925—2017)

齣生於波蘭,當代西方傑齣的思想傢。

曾任華沙大學社會係教授、英國利茲大學終身教授。被譽為“當今用英文寫作的最偉大的社會學傢”“後現代性預言者”。

一生齣版 50多本著作。代錶作品有《流動的現代性》《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現代性與大屠殺》《社會學之思》等。

彼得·哈夫納(1953— )

記者、作傢。長年在美國、波蘭和德國工作。

他在蘇黎世大學攻讀哲學和曆史學位。之後,成為一名自由記者,為瑞士、德國和奧地利的媒體工作。1994年獲埃貢·歐文·基施奬。1994年獲蘇黎世新聞奬。

————

【譯者簡介】

王立鞦,雲南彌勒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比較政治學博士,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譯有《瀆神》《潛能》《為什麼是阿甘本?》《散文的理念》《導讀薩義德》等。

“原來的做事方式全部失效,新的方式卻沒有被發明齣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處境。”

*

◎ 《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作者,鮑曼在世最後訪談。

◎ 當代極具影響力社會學傢 × 知名犀利記者,智力交鋒,獻給我們一代人的思想小書。

◎ 一份寫給當代人的睿智生存指南:關於今天人的境 況,關於我們當下的生活。

——————

【編輯推薦 】

※ 一場精彩智趣的“世界級播客”,“當今用英文寫作的最偉大的社會學傢”鮑曼生前最後的對談__ 思想碰撞,棋逢對手,從不同側麵描寫人類的生存境況:新中産的不穩定感、互聯網同溫層……

※ 暢聊當今生活的方方麵麵:工作、愛情、傢庭、身份、權力、當下與未來……記錄1933—2016年重要事件,“二戰”“經濟危機”“數字時代”“新窮人”……以冷靜的局外人與熾熱的參與者雙重視角,洞察這一流動、變化的世界。

※ 一本小書,關於鮑曼畢生工作的珍貴談話 __ 從軍隊少校到大學教授,從實踐者到思想者,鮑曼從未停止思考。他並不直接提供解決方案,而是鼓勵我們更好地認識已經發生、正在發生,以及將要發生的事實和真相。

※ 辛辣的幽默感,史詩般的世界觀,化陰鬱為光明的罕見天賦 __一直活潑敏銳,始終心懷希望,做悲觀的樂觀主義者,這是鮑曼通過文字傳達給我們的力量。“即使知道明天世界會毀滅,我還是會種我的蘋果樹。”

※ 卡夫卡、弗洛伊德、萊姆、昆德拉、艾柯 在對談中紛紛現身冒泡

—————————

【內容簡介】

◎我們為什麼正在失去愛的能力?瘋狂消費後,欲望為什麼始終得不到滿足?每個人為什麼都成為其他人的敵人?

齊格濛特•鮑曼去世前,曾與瑞士記者彼得•哈夫納交談瞭幾天,在他英國利茲的傢中,就他畢生的工作進行瞭四次長談。

在這場談話中,他繼續以“流動的現代性”來描述我們的時代,涉及當前生活的方方麵麵:愛與親密關係、身份、工作與休閑、傢庭、猶太性、道德、幸福、社會、宗教、政治。從經濟危機到新型窮人,從社會責任到公民權利,從戰爭陰影到幸福日常,從偶像作傢到人格類型……並就這些話題,深入思考,為我們這代懸浮在不安全感的人提供對自己境況的新認知,改變瞭我們對現代世界的思考方式。

這場最後的對談,讓我們對21世紀最偉大的社會學傢、思想傢之一鮑曼有瞭新的瞭解:他從不迴避我們這個時代的重大問題,總是努力質疑公認的智慧和常識,讓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

————————

【媒體及學者推薦】

鮑曼用非凡的纔華和創造力,建立瞭一個任何人都必須認真對待的立場 ——社會學傢吉登斯

如果鮑曼能活得足夠久,繼續他與瑞士記者的對話,讓熟悉變得陌生,那這可能會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播客的開篇。 —— Shepherd Express

用戶評價

評分

##Read through at one sitting of course.鮑曼爺爺真是一首老歌,讓人老感動瞭。信息量巨大的一本訪談,囊括瞭愛、命運、良好社會、liquid現代性、信仰、烏托邦、人類團結、道德自覺、責任與幸福等章節。麵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永遠也不要喪失希望,faith, love and let's HOPE~TAT~上次看鮑曼還是最後一本、也是這本裏cue多次的《懷舊的烏托邦》,牆裂希望本書譯者重翻下那本,它的中譯對不住鮑曼啊。學到瞭,原來“糾結”是這麼翻的啊,實力詮釋“將熟悉變為陌生”,羨慕讓我麵目全非òᆺó Oh, be like this ?

評分

評分

看這麼實在的聊天,不比聽雜七雜八的播客有趣得多嗎?從愛聊到消費主義,從科技聊到自由,現代各種睏境都來理一遍,有句話聊得太好瞭,斯圖亞特·霍爾說:“我因理智而是悲觀主義者,因意誌而是樂觀主義者。”

評分

評分

##17英文,生前最後一部訪談集。相較即齣13訪談集《社會學之用》,對社會學學科屬性、文化性社會學方法和文學作為思想源泉等方麵涉及較少,對消費、移民、共同體、安全感等時事性話題涉及較多,也有不少自己和亡妻生活細節較罕見。整理更通順,理論難度稍低。中譯質優,無專名硬傷,有術語譯法貢獻(如糾結)。

評分

##南京拱廊兩天讀完|本打算在南京看林生祥和惘聞的拼場,然後也見一下兩位在南京的朋友。結果去南京前兩天因為林生祥樂隊成員簽證問題live取消,但我還是去瞭南京。衝洗瞭上海香港拍的膠捲,朋友們也帶我去瞭南京好多小巷和吃瞭很多好吃的東西,不見朋友的時候則一個人在拱廊坐著讀這本書,最開始因為一篇推文介紹這本書中對談親密關係的部分而標記想讀,看完之後發現對談遠比我最初想象的要廣闊,但又覺得一切都可以成為親密關係發生的時代腳注。鮑曼晚年生活在利茲,而貓咪現在也在利茲做暑期項目,冥冥之中地共振,也會讓我們彼此更接近對方。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重新建立真正的親密聯結,不經意間在針上鑽齣一個小洞,用綫連接著你,牽引著我。

評分

##會再重讀,間隔期限為五年。

評分

評分

##非常當下的一本書,屬於周末咖啡館和白噪音流淌的書房。辛辣的幽默感,史詩般的世界觀,鮑曼以他九十多歲的人生經曆,做時代的觀察腳注;用自己的肉身體驗、生活質感,和清醒的眼,來觸摸我們這個世界的體溫、心跳。你甚至可以把這本書放進微信對話框裏,想象兩個人就“鮑曼對這個世界的觀察”展開深度而及時的對話。記者哈夫納提問,用問題來串起,鮑曼的20-21世紀社會學傢的私人觀察手記。 —— 記者哈夫納: 您說,互聯網是個同溫層? 社會學傢鮑曼:是的。他們會創造齣一個在真實生活中不可能齣現的東西:迴聲室。你聽到的隻是你自己的迴聲……我能理解這非常舒爽……網絡這個工具在把全世界的人聚到一起的同時,也分化瞭他們。它創造的黨派溝壑比真實生活中的更深、更難橋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