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F. W. J. Schelling, 1775-18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并称德国古典哲学四大家。代表作品有《自我作为哲学的本原》《一种自然哲学的理念》《先验唯心论体系》《哲学与宗教》《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世界时代》《神话哲 学》《启示哲学》等。
《启示哲学》与《启示哲学导论》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果说《启示哲学导论》表明了谢林晚期哲学的最终诉求、思想出发点和方法,那么《启示哲学》则是对前者的运用和具体化。谢林在其中着重考察的是神话史、三一论、基督论、人类学和教会史,以一种不同于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的历史哲学方法,重新构造了一条人类理解自由的历史谱系,对当代的哲学、神学、宗教学、比较神话学,乃至海德格尔的“存在史”观和沃格林的“政治观念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德国观念论最后的体系,谢林的启示哲学与康德的“启蒙”哲学形成了一种映照关系。启示哲学统括神话哲学的构想,延续了谢林同一哲学时期“普遍哲学”与“自然哲学”的规划。上卷的论述始于体系的原理(三重潜能阶次的关系),终于希腊秘仪中三位一体关系的实在化。但对原理的论述堪称谢林哲学中最混乱冗杂的部分,这种混杂只有在神话进程的实际(实例化、形象化)展开中才能剥蚀尽净。同时,谢林对三一位格关系的设想与阿奎那基本一致,正如沃格林所说:二子在对以往观念张力的维系上如出一辙。但一方面,谢林与传统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不仅从原初神性出发回溯性地叙述,而且从「神性的他者」(即理智)出发正向地导出异教的自我消解;另一方面,“启示”通过将神话内塑为自身的实际性基础,使“启蒙”的神话性质得到了理解
评分##“事物越是难理解,对来自思想的解释就会要求的越多。于我而言认同于某一教会教义并非紧要之事。我并无兴趣成为一个正统主义者,正如我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毫不费力地成为一个非正统主义者一样。对我而言,基督教仅只是一个我为之寻求解释的现象。”
评分##作为德国观念论最后的体系,谢林的启示哲学与康德的“启蒙”哲学形成了一种映照关系。启示哲学统括神话哲学的构想,延续了谢林同一哲学时期“普遍哲学”与“自然哲学”的规划。上卷的论述始于体系的原理(三重潜能阶次的关系),终于希腊秘仪中三位一体关系的实在化。但对原理的论述堪称谢林哲学中最混乱冗杂的部分,这种混杂只有在神话进程的实际(实例化、形象化)展开中才能剥蚀尽净。同时,谢林对三一位格关系的设想与阿奎那基本一致,正如沃格林所说:二子在对以往观念张力的维系上如出一辙。但一方面,谢林与传统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不仅从原初神性出发回溯性地叙述,而且从「神性的他者」(即理智)出发正向地导出异教的自我消解;另一方面,“启示”通过将神话内塑为自身的实际性基础,使“启蒙”的神话性质得到了理解
评分##“事物越是难理解,对来自思想的解释就会要求的越多。于我而言认同于某一教会教义并非紧要之事。我并无兴趣成为一个正统主义者,正如我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毫不费力地成为一个非正统主义者一样。对我而言,基督教仅只是一个我为之寻求解释的现象。”
评分##一定要读一下王丁老师的谢林研究,实在是太优秀了! 另外启示哲学实在太精彩了,结合谢林之前的否定哲学的构想,就会发现这一开端的开端的构想是多么精妙绝伦。有如此好的中译本,研究谢林的学者就方便多了。
评分##据说,尽管慕名参与谢林讲座的不乏马克思、克尔凯郭尔等人,但观众大多难以忍受其讲演之冗长。虽然原文和王丁老师译文都相当明白晓畅,但前半本车轱辘话实在太多。后半本论及神话和秘仪的部分,以及谢林的古典学和词源学考察则十分精彩,如果二十讲能更详细一些就好了,并且我们希望看到谢林的“秘仪流程图”。 谢林的上帝面对的窘境是,他的创造的创造不再是他的创造,而是对他意志的反对,从而衍生出了堕落后的世界和作为一神论残缺形式的多神论,但同时也为(与永恒-创造相对的)历史留出了空间。
评分 评分##译文准确而又不失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尽管晚期谢林俨然趋向于保守,但如果我们串联起谢林整个曲折的思想发展路径,德国观念论最蔚为壮观的一幕即是谢林黑格尔之间若即若离的那般朦胧之美幸运地被呈现在世人面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谢林的研究的兴起恰巧反应出人们对黑格尔的反思不再仅仅停留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非德国观念论路径,而是戏剧性地复归其本身。我非常期待神话哲学的第一部中译本的面世 谢林的行文过程中经常伴随着同一个系列中的次序变化,或相对地位的变化。某种程度上,谢林的哲学是围绕着次序变化或系列的不断重新开始(从而不是连续剧或形象的线性演变,与黑格尔有别)而展开的,某种思想的模式或技术。尽管囿于演讲的形式而显得冗长,但谢林确实是一个严谨...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