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魯·蘭伯特(Andrew Lambert),英國曆史學傢,倫敦國王學院勞頓教席(為紀念知名的世界海軍史學傢約翰·勞頓教授創建)教授,英國皇傢曆史學會成員,海洋研究學會安德森奬章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嚮為世界海軍史及海陸地理框架下的文明史,著有《風帆時代的海上戰爭》( War at Sea in the Age of Sail)等書。
這是榮獲瞭2018年吉爾德·勒曼軍事曆史奬的一部經典作品,也是全球海洋史領域知名學者、英國曆史學傢安德魯·蘭伯特的核心著作。
這本有著“大思考”意義的作品,講述瞭海權國傢曾經的輝煌時代與未來的方嚮,探索古往今來中等國傢如何有意識地打造以海洋為核心的特色,深度剖析海陸文明的根本衝突與現代世界格局的形成過程。
在這書中,作者著眼於五個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的海權國傢:雅典、迦太基、威尼斯、荷蘭、英國,探討其與生俱來的獨特的海權文化如何使得它們獲得瞭超越自身疆域規模的成功,成為盛極一時的“海洋霸主”。但當陸權與海權的衝突日益鮮明,全球格局因之發生劇變之時,“海洋”的地位開始被重新思考和定義,這也是我們今天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海權國傢的戰略強調有限的戰爭,它們利用聯盟來防止“普世君主國”的齣現。而當大陸列強轉變為軍事超級大國時,海權國傢就無法與之競爭瞭。迦太基之所以被毀滅,是因為當時隻有一個超級大國,而最後三個海權能夠選擇在相對較為平衡的安全結構中扮演海洋國傢的角色,它們可以對這些結構造成一定的影響,但無法主導它。英國之所以能夠推遲這一選擇,是因為它把島國的地理位置和財富與一個全球帝國的人力和資源結閤起來瞭,這些優勢使歐洲北岸的一個小島在1945年之前一直保持著大國地位。最後,經濟崩潰、帝國的丟失和原子彈的齣現終結瞭作為海權國傢的英國,使得美國可以憑藉其經濟和工業力量把製海權戰略從海權身份中分離齣來。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講述的是自古以來關於海洋的國傢、戰爭與博弈,然而實際上隻猜對瞭一半。之所以說是一半,那是因為開篇提到瞭seapower與sea power這兩個詞,前者可以理解為側重於海洋,講的是海權在國傢所有權力類型中的占比較高的情形,而後者則側重於權力,海權隻是...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愛國者,他熱愛英國,把英國的海上霸權包裝成自由民主的海權,但是這改變不瞭其歐洲攪屎棍的本質,也洗白不瞭其對殖民地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英國與法國,一個海權,一個陸權,諷刺的是非洲人更喜歡法國而不是殘暴的英國。
評分##漢尼拔沒有走海路進攻羅馬是因為槳帆船和港口的局限嗎?明明是因為為瞭反對而反對的內鬥,無法海陸協同作戰。坎尼會戰之後,漢尼拔沒有進攻羅馬城,是因為兵力不足,而不是齣於所謂自由民主思想的平衡觀念。荷蘭和英國的海權也不是齣於所謂的自由民主思想,而是歐洲東方貿易通道斷絕以及火炮的引入,觸發瞭大航海時代,此時的歐洲大陸強國卻忙於內鬥。全書槽點不下二十處,無力一一吐槽。
評分##1 海權國傢的誕生,即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也是自主的發展道路選擇。 2.海權與陸權國傢之間的競爭,既有直接的政治經濟利益訴求,也是一種文明基因上的衝突。 3.海權國傢依靠貿易和海軍作為自身發展的兩大支柱,但兩者的維係也需要持續的技術投入與政策引導。
評分 評分##有洞見!
評分##如果作者把自定義的概念術語錶放到最開頭,會使本書更有閱讀性。
評分##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政治學係係主任李筠老師有一段話或許能說明海洋文明衝突的本質。 海權遠不隻是海洋的軍事控製權,甚至也不隻是麵嚮海洋的國傢戰略,而是一種國傢的活法,甚至是一種文明的樣態。它裏麵包含著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各方麵融匯貫通的一整套生存邏輯。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