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库斯·苏萨克(Markus Zusak)澳大利亚作家,1975年生于悉尼。
代表作《偷书贼》于2005年出版,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超10年,先后被译为40余种语言,在国际上广受欢迎。
2007年,获美国图书馆协会颁发的普林兹奖。2014年,因其在青少年文学领域的成绩,获美国图书馆协会颁发的玛格瑞特·A·爱德华奖。
2018年,长篇小说《克莱的桥》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同时出版,出版当天空降美亚文学排行榜1位,被《卫报》评为他的全新代表作。
★《偷书贼》作者马库斯·苏萨克全新力作
★ 我们都曾用力去爱,我们都会死去。
每个在厨房里大吵一架、摔门离去的破碎生活,都是一部史诗。
★ 潮汐式的叙事技巧,带来解谜般的阅读体验
★ 如果《偷书贼》是苏萨克的成名作,《克莱的桥》则堪称他的写作生涯代表作。——《卫报》
——————————————————————
十三岁那年的夏天,妈妈在我的怀中死去,爸爸一言不发地逃走了。
其他几个兄弟说爸爸是谋杀犯,只有我知道在那个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的后院里发生了什么。
自那之后,我们彼此拉扯着长大,成了别人口中的流氓、野孩子。
四年后,爸爸终于回来了,他没做任何解释,只是让我们跟他去修一座桥。
我试图告诫自己,我不是谁的兄弟,也不是谁的儿子。可当面对爸爸时,所有标榜自己独立存在的雄心壮志都消散了。
我答应去修那座桥。
我知道,等桥修好的那天,一切都将发生改变。
##读了一半才发现原来跟《偷书贼》是同一个作者。格调始终很悲伤,一段一段告别,和父母,和爱人。离别是短暂的,完成告别这一程序却是个漫长而痛苦的割裂,克莱通过建一座桥这一极具仪式感的行为向母亲和他的爱人挥了挥手,但更多的人,就像迈克尔曾经做的一样,把打字机和骸骨埋在后院,似乎总是等待自己在某一天再去挖出来独自舔舐伤口。毕竟,回忆的牢笼并不那么容易挣脱。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人物刻画是真的不行 想写的人物太多再加上个性不鲜明 就显得特别得乱 剧情线处理得也非常半吊子 过去时和现在时切换特别生硬 除此之外 第一人称视角来讲兄弟克莱的故事代入感特别弱 比例分布也很成问题 豆瓣评论看到有人说这本书比喻特别好 还有很多赞 那我是真的不懂了 在我看来 这本书里的比喻句能放进摘抄本的真是寥寥无几 既不生动也不新颖 最后 如果这本书压缩到一半的体量 读起来要顺畅的多 废话和废线都太多了 像是现在的导演 个个都恨不得把电影拍成三个小时长 觉得自己的点子好得不得了 一个镜头都不舍得删 结果就是 客人等着吃精致的料理 你却端上了一份火锅 — 浪费了上好的食材 (献上我的即兴比喻句一则
评分 评分 评分##《孟子》中有这么几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全句的意思是什么姑且不论,单说说这生与死的关系。人们多半不能选择生,因为那由不得自己;但是死却是可以选择的,死在哪里、死于何时,既可以顺其自然,也不妨人为设计、按部就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