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米勒(1915—2005)
美国当代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与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并称为美国戏剧三大家,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著有《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都是我的儿子》《桥头眺望》《堕落之后》《代价》《美国时钟》等多部戏剧。他的作品针砭时弊、直言不讳。米勒一生获奖无数,包括1949年普利策奖、两次纽约戏剧评论奖、奥利弗最佳戏剧奖等。
“我要我的名声。”
“美国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经典之作,以一出家庭悲剧抓住外来文化者的痛脚。
《桥头眺望》是阿瑟•米勒于1955年创作的一部两幕剧。在首演了一年左右之后,该剧先是在伦敦,之后又在巴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连续上演达两年之久。时隔60年之后,由NT Live推出的新版本一举夺下象征戏剧最高成就的托尼奖的其中两项大奖——最佳导演和最佳复排戏剧奖,实现了经典剧作的成功回归。
码头工人埃迪和妻子贝特丽丝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将贝姐姐的遗孤凯瑟琳抚养长大。凯瑟琳几近成年而埃迪仍对她宠爱不减,两人之间浓厚而颇为特殊的感情让贝感到不安。贝的两个意大利亲戚马可与鲁道夫偷渡到美国打工,借住在埃迪家中时,个性明快的鲁道夫吸引了凯瑟琳的注意,而他们之间的感情却遭到了埃迪的强烈反对:埃迪不喜欢鲁道夫,并且告诉凯瑟琳鲁道夫追求她只是为了美国身份。为了阻止他们结婚,埃迪向移民局告发了马可与鲁道夫的偷渡者身份,马可在愤怒之下找到埃迪,打算复仇。
工整到了严丝合缝,当第一幕说起“告密的男孩”时,敏感的读者已经能想到整部剧的结构走向——应该会出现一个反讽的二次告密的结构;而当两位非法移民进入家庭时,艾迪有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他只对着马可讲话,这又在预示随后艾迪与鲁道夫的决裂。阿瑟·米勒勾勒出一种“纯粹”的人,这种纯粹导致的骄傲早在古典时代是令人称许的,比如安提戈涅或者俄狄浦斯,但当古典的神圣空间瓦解、提供称许的宏大的道义背景消失,纯粹带来的骄傲只会引向个体的毁灭。奥尼尔的戏剧的诀窍是,逼住一个人,让他的陈年往事曝光,然后毁掉,米勒的戏剧诀窍则是,逼住一个人,让他的内在世界曝光,然后毁掉,对于埃迪来说,他的内在世界就是对侄女的潜意识的恋慕。
评分 评分##控制欲太高和自尊心太强的人真的很吓人,一旦自己掌控的人事觉醒(或被夺走),由爱生恨就水到渠成了。不过这应该只是一种长辈的傲慢,并非什么不伦之恋。埃迪是坏,但还罪不至死,就是人性之恶部分的自然表现,这几个人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撒,只是他的更多更让人不能接受。还是举报,真的太厌恶这个东西了!鲁道夫和埃迪的那个吻我是真没看明白(深柜? “你相信的人越少,往后就越少后悔。” “如今我们大多都不过分较真了,愿望能实现一半也就满足了。”还是别过分较真比较好
评分##移民局
评分##1)艾迪的形象:有一定的占有欲,但是本意并不坏。但问题在于,他的傲慢、他的无知、他的嫉妒,究竟是否是一种爱?而反观中国人,无数个家长同样这样。2)马克的形象:精明又务实,保护自己的家。3)贝特莉丝的形象:一开始看起来是一心一意帮着家里的穷亲戚,但其实问题的核心是,她也从来没有获得来自艾迪的尊重,两人之间也没有有效的沟通。从表面上看,贝特莉丝是个愚蠢的女人,但是从深层看却表示婚姻中的沟通和尊重。……每个人人物似乎都可以对应点什么:艾迪是“心眼好”但是干坏事的美国保守人;贝特莉丝似乎是美国人心里最“善良”的一部分,但阿瑟仍然刺破了这个泡沫——这样“善良”的背后仍然是有私欲。凯瑟琳是青春洋溢的、无知的、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总之,艾迪 一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体现无知……
评分 评分##整部剧的主线是隐而不露,逐渐清晰的乱伦之欲,细思恐极的是前半部分每个人看起来都是“标准”的家庭成员。埃迪是典型的父亲形象,辛勤工作,夫妻俩省吃俭用供外甥女读书,希望她跳出周遭恶劣的生存环境,改变人生;同时,他自负敏感,要求所有人维护他作为家长的权威与尊严,容不得丝毫反抗冒犯。贝特丽斯则是标准的母亲形象,隐忍克制,默默奉献,一心为家人好,但总是借着“为你好”的名义宣泄私欲。外甥女凯瑟琳崇拜埃迪,但没有主见(或许是家庭环境不允许她表达自我),总是等待别人下达指示。埃迪希望把凯瑟琳绑在自己身边,不愿她开始工作,和自己渐行渐远,并且对凯瑟琳执着的爱让他不自觉地疏远妻子。贝特丽斯以鼓励凯瑟琳追求自由,掌控自己人生为由,支持她出去工作,和心爱的人结婚,好让她离开这个家庭,将丈夫还给自己。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