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扬·昌达毕业于加尔各答著名的总统学院,获得历史学学位。他经常为《国际先驱论坛报》的观点版撰稿,也是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的成员,2005年获得了肖伦斯坦新闻奖。昌达还是“耶鲁全球在线”的创始人和主编。
译者简介
顾捷昕,安徽师范大学英语教师。从译数十年,一直坚持“英文理解,中文演绎”的原则。但是“演绎”实属走钢丝,必须在忠实于原著和圆通于译著之间找到平衡,唯有尽力而已。
1.本书通过极具代表性的商品的全球旅程,讲述从古至今全球化的发展及影响
2.流动的资本、贸易和技术塑造了即时连接、相互依存的今日世界;从身体里的细胞到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人类通过跨越空间与时间的无形之线相连
3. 从人类走出非洲大陆到21世纪,探究物品与思想的全球旅程
·棉花原产于印度,后被推广到全世界,继而被美国棉花取代
·咖啡一度只在阿拉伯世界流行,后来征服全球,为成千上万人提供了工作岗位
·助推信息革命的微芯片,脱胎于持续千年、范围遍及三大洲的数学与物理概念的演绎
自走出非洲以来,人类从未停止重新建立联系的努力。商人送来远方的物产,冒险家为我们揭示地球的神奇,武士不断开疆拓土……几千年以来,形形色色的人们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塑造着我们的社会和星球。
本书探究了物品的全球旅程,并试图了解,这些物品和思想源自何处,如何从原住地出发周游世界,一路上又历经了怎样的转变。为了透彻地了解策马扬鞭、周游世界的旅行大军,作者重点考察了极具代表性的一系列商品,并以之为例,剖析其中更广阔的趋势。作者还尝试辨识各类人群及他们的动机。为了考察这些商人、冒险家和武士及他们所携之物的运动轨迹,作者以千年历史为背景,追踪他们的全球之旅。
##不堪细读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我们的地球和世界是“大流动”塑造的结果。几乎任何事物——从我们身体的细胞,到我们生活中的家常物件——其自身都带着长途跋涉的印记。感谢商人、传教士、冒险家和武士,这些全球化推动者为了追求更富足的生活,或是为实现个人抱负,离开了原住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将产品、思想和技术传播到域外,而且拉近了不同地域间的关系,并借此建构和深化了“全球一体化意识”。
评分 评分##我和妻子搬到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New Haven, Connecticut)后不久,发现家里有几个电插座不能用,就请电工上门维修。这位电工名叫杰瑞,是位友善的中年人,他问我在耶鲁做什么。我告诉他我在耶鲁的全球化研究中心工作,他露出震惊的表情,好像我是个哥伦比亚贩毒团伙的开山大...
评分##由浅入深、删繁就简,把全球化的前世今生梳理了一遍。作者拈出人(商人、武士、传教士、冒险家)和物(棉花、咖啡、微芯片)两大线索,辅以人对物的改造——技术发展——对全球化进程作一宏观描述。后四分之一则聚焦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阴暗面:奴隶、生物病毒、计算机病毒、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等。作者指出上述问题既是全球化的产物也是全球化的助力,并且更重要的,全球化并非所有问题的主要原因,全球化亦非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国家能力、社会结构和历史传统同样重要。作为印度人,作者对发达国家在“外包”中大量岗位流向发展中国家有一种微妙的乐祸心理。全书翻译流畅,举例详实,是了解全球化的快捷入门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