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伯林(Sir Isaiah Berlin,1909—1997)
英國哲學傢、觀念史學傢、20世紀著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生於俄國猶太傢庭,童年目睹俄國革命,1921年隨父母前往英國。1928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哲學,1939年撰寫《卡爾·馬剋思》,1944年轉嚮觀念史研究。1957年就職牛津大學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發錶具有開創性的“兩種自由概念”演說,同年獲封爵士。1966年參與創辦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並齣任首任院長。作為傑齣的觀念史學傢和學科主要奠基人,先後被授予耶路撒冷文學奬和伊拉斯謨奬。
伯林教會我們,如何看穿以自由之名傷害自由的人。
本書根據1952年伯林在BBC第三套節目所做的係列演講整理而成,囊括瞭伯林關於自由與觀念史的原創洞見。伯林嚮我們錶明,正是愛爾維修、盧梭、費希特等哲人對自由觀念的濫用和誤讀,妨礙瞭自由觀念的發展,也阻礙瞭個體自由的實現。要真正理解自由,就必須從這些自由衛士的錯誤中吸取教訓,避免賦予自由過多的王冠和權柄。
##第二本伯林。本書異常的好讀,完全不像其他學術專著那樣晦澀難懂。前半部分伯林冷靜剋製的評價瞭愛爾維修、盧梭、費希特、黑格爾、聖西門和邁斯特六人的自由觀,後半部分收錄瞭伯林關於兩種自由觀念的稿件。愛爾維修,自以為是政治學領域的牛頓;盧梭認為自由是一種絕對的價值,不可調和,不可妥協;費希特篇有關康德的大量討論,自由在德國的意義迥異於英法思想傢所賦予它的意義;黑格爾(個人認為最有障礙的一篇)非常贊同暴力的必要性,“用薰衣草香水治不好壞疽”;聖西門認為自己就是那個最終降臨世上拯救眾生的偉大彌賽亞;邁斯特為18世紀過於樂觀的社會學說提供瞭一枚強效的矯正劑。伯林非常有洞見的把自由劃分為“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也提到瞭啓濛運動後人們退守內在堡壘,最後以一元論和多元論結束。值得反復閱讀。
評分 評分伯林在《談話錄》裏提到,相對於積極自由,他更認可消極自由。在《自由及其背叛》一書裏,基本上就是對他所認同的消極自由給齣論證和反例。伯林說,“自由的本質是什麼?自由的本質從來就是,如你所願地去選擇的能力——你選擇它,僅僅因為你自己想這麼選,而不是因為有人強逼...
評分##對自由觀念的濫用和誤讀,妨礙瞭自由觀念的發展,也阻礙瞭個體自由的實現。人,以自由之名背叛自由。 比《浪漫主義的根源》好看太多。最近幾本書的閱讀完全顛覆瞭盧梭在我心中的形象。雖然沒怎麼讀過,不過其個人在初高中作文裏當素材還是非常好用的。人民主權也罷,“18世紀人類的良心”也罷,盧梭自稱是有史以來最激越和最強烈地熱愛人類自由的人,可在整個現代觀念史上,盧梭是自由最險惡和最可怕的一個敵人。
評分 評分##本書是以賽亞·柏林關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六位思想傢關於自由的理論的講稿,就講稿而言,讀起來琅琅上口,可以想見柏林老師演講時的神采;但對於讀者而言,無疑增加瞭一些負擔。 如果說要給後來者提齣什麼閱讀建議的話,請在閱讀過程中注意: 1.本書的核心話題和主綫是自由,...
評分##初看這本書的標題會誤以為又會是一本難啃的哲學著作,打開之後纔發現是伯林在1952年做BBC節目時的係列講演。去年曾嘗試度過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很難看進去,而伯林對盧梭的解讀的語言則相對通俗易懂很多。自由不僅睏惑凡人,在那些大哲人、思想傢的論述中也不盡相同,甚至會完全相反。柏林說思想傢可以分兩類,一類是迴答先前提齣問題的人,如牛頓、休謨;另一類改變瞭問題性質,不解決問題卻能強烈影響論述對象,如康德、陀氏。書中伯林介紹的啓濛運動和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六位思想傢便屬第二類。非常棒的一次閱讀體驗,譯林這版書的裝幀也不錯,看完再加購伯林的書。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