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
戴维•M. 格兰茨,美国陆军退役上校,知名苏德战争史学者,俄罗斯联邦自然科学院成员。曾任美国陆军战争学院苏联陆军作战研究处主任、美国陆军外国军事研究办公室主任、《斯拉夫军事研究杂志》主编。独立撰写或合著了20余部商业出版著作、60余本自费出版的书籍和地图册,发表100多篇文章,其研究涵盖苏联红军的军事战略、战役法、战术、情报和欺骗等众多领域。主要代表作有《二战中的苏联军事欺骗》《苏联的军事战略》《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希特勒入侵苏联》《列宁格勒会战:1941—1944》《库尔斯克会战》《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等。
译者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相关著作的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进:1941—1943年的苏德战争》《焦土: 1943—1944年的苏德战争》《普鲁士战场 : 苏德战争1944—1945》《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致命打击 : 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等。
本书是戴维戴维•M. 格兰茨关于斯摩棱斯克交战的鸿篇巨著的二卷,主要讲述1941年8月25日—9月10日发生在斯摩棱斯克地域的战斗,让一场重要的“被遗忘之战” ——苏军在当年9月初发动的第三场反攻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具体来说包括西方面军的杜霍夫希纳进攻战役、预备队方面军的叶利尼亚进攻战役,以及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罗斯拉夫利—新济布科夫进攻战役。作者指出,这一系列消耗战规模巨大,给德军造成的损失也远比过去人们认为的要大,导致了*央集团军群1941年12月在莫斯科门前遭遇挫败。
##在一二两部里,作者的观点差点没圆回来。第一部里说斯摩棱斯克战役迫使中央集团军群分兵南下,不敢直取莫斯科,这就是“巴巴罗萨行动”的脱轨;第二部里又说南下消灭苏军有生力量符合“巴巴罗萨行动”的最初设想,真正脱轨之处是中央集团军群在斯摩棱斯克被打残了。呵呵~
评分 评分看到最后,其实会回归历史宿命论。——“巴巴罗萨计划”的基本假设是错的,希特勒不该按照德国的动员能力来估计苏联的实力。那正确的估计了苏联的实力又如何呢?德国难道就能拿出足够战争资源,从而取得胜利了?国运,其实就是天命。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