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W•道尔(John W. Dower)
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院±,美国历史学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是近现代日本史和美日关系,是相关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著作多次获包括普立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内的重要学术奖项。他的《拥抱战败》获普利策奖。
-------------
译者简介
韩华
四川隆昌人,历史学博士,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曾出版专著《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研究》《罪证——从东京审判看日本侵华鸦片战争》;译著《孔门理财学》《审判山下奉文:战争罪与指挥官责任》等七部。曾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日本侵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人看来,太平洋彼岸的岛国日本生活着一群“小男人”。这些人时而恭顺,时而好战,是原始人、幼童和疯子的综合体。
相反,在日本看来美国才是威胁亚洲的魔鬼和野兽。日本作为神选之民,有责任带领亚洲其他国家抗击列强,吊民伐罪。
种族主义一旦成为战争工具,其威力堪比任何枪炮,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精心设计的宣传策略下,种族偏见助长了暴行,暴行又煽动起更严重的种族仇恨。
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种族主义并未消失,反而扎根于现代社会,伺机再次燃起战火。为了将人们从种族主义和战争的恶性循环中解放,普利策奖获奖作家约翰·W. 道尔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为我们剖析并展现出了“二战”中日本和美国间的那一场“无情之战”。
----------------------
【编辑推荐】
·普利策奖获奖作者作品,《拥抱战败》姊妹篇,前美国驻日本大使推荐。
·从独特角度解读日本和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变化与挣扎。有助于理解现代美国对华政策。
----------------------
【名家推荐】
一本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一本日本和美国双方都需要的,有力、动人、公正的历史作品。
——约翰·托兰(John Toland)(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日本帝国衰亡史》作者)
美国和日本战争史上最重要和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之一。
——纽约时报
战后的一代最需要的一课,行文流畅、细节丰富,充满说服力。
——埃文·O·赖晓尔(前美国驻日本大使1910—1990)
##制造现代战争的基础是制造刻板化和异化的被战争的客体。泛亚主义的光辉永不灭。梅里和梅尔西这类战犯不但应当登上东京法庭的被告席,而且应该永远被钉在人类文明的耻辱柱上。 近代日本的大门是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打开的,善于学习的日本人在经历了十四年的沉沦后猛然醒悟奋起直追。但同样,在学习西方的主流下掩盖着与西方抵抗的暗流。"脱亚入欧"论其本质并非是想要加入欧美,而是在追求强,因为当时的欧美是国际秩序的主导者,东方国家却闭关自守...
评分##【藏书阁打卡】战争中双方都不像自己宣传的那样“文明”,都无比野蛮。从美国战争宣传中对日本与德国的区别讲起,基本可以看作是两国在战争前后如何运用自己的宣传,以人类学、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学术研究与对方的宣传为根据,证明并夸大己方一如既往的偏见的正确性,并针对性地矮化、污名化、歧视妖魔化对方,为自己的野蛮行径寻找思想资源与正义依据。巧合的是,往往己方的自我宣传对对方来说就是绝妙的宣传材料,引起对方人民的仇恨。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战败烧掉了很多材料,所以可以说他们的宣传温和,无关紧要,也证明了美国的反思精神与尊重对手,毕竟赢家是美国。而当日本举出美国的二战轰炸或者原子弹时,则天然受到翻案、不反思历史的怀疑与指责,如此研究只能由战胜一方提出才有可能,蒙受“战败的阴影”的日本是享受不到这种“胜利的余裕”的。
评分##全书作者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导致了二战时参战双方极度的战争狂热甚至种族仇恨,又为什么在停战的一瞬间能够发展成友好同盟关系?——“战争期间占主导地位的偏见的灵活性、可塑性和双面性”,在日本文化中的“鬼”,在美国人眼中的“猿人”、“小男人”等等。同时作者也指出,“战争仇恨和种族仇恨并没有消失,而是去了别的地方”,即出现在冷战对抗中,转移到了中国身上。 “战争年代的冷酷无情的种族主义态度将再次在竞争或分歧加剧时出现。”这本书成书于1986年,正值美日贸易摩擦时期,作者观察到二战期间的隐喻重现,果然,“二战是认识现在的核心。”
评分##很有洞见的分析了被二战掩盖的从殖民时代一直延续下来的白人和有色人种的对立问题。也很好的分析了日本从有个被西方歧视的有色人种开始变革,如果继续在白人世界被歧视,但是又开始歧视其他相对不如自身发达的亚洲种族。太平洋战场就一直充斥着这样的双重的种族矛盾,也正是这样的民族矛盾才造就了二战后蓬勃兴起的亚非民族独立浪潮。
评分 评分##战争的非人化影响。
评分史料丰赡,几有目不暇接之感,可见作者下了极大功夫,对这段历史相当熟悉。原著出版的1986年也正当美日关系再度矛盾升温之际,如今读来,感觉倒是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取代了日本的位置。不过在剖析这种双方形象的心理根源时,却显示出作者作为历史学者不如萨义德等文学批评出身的学者深入,大体上他的结论是政治正确的,基于一种平等的普世理念,代表着美国人的自省精神(吊诡的是,这可能有逆向种族主义之嫌,因为这其实同样与对象无关),但有时可能因此而忽略了双方一些关键差异(例如将英美飞行员的牺牲与神风特攻队员作类比,但前者并非被迫)。此外,双方的媒体环境也不同,美国即便在战时,舆论管控也不如日本那么严格,因而更真实,相比起来,苏联直至战争末期都极少表露对日本特别的敌意,但这不代表苏日之间就没有种族偏见。
评分##很有洞见的分析了被二战掩盖的从殖民时代一直延续下来的白人和有色人种的对立问题。也很好的分析了日本从有个被西方歧视的有色人种开始变革,如果继续在白人世界被歧视,但是又开始歧视其他相对不如自身发达的亚洲种族。太平洋战场就一直充斥着这样的双重的种族矛盾,也正是这样的民族矛盾才造就了二战后蓬勃兴起的亚非民族独立浪潮。
评分##【藏书阁打卡】战争中双方都不像自己宣传的那样“文明”,都无比野蛮。从美国战争宣传中对日本与德国的区别讲起,基本可以看作是两国在战争前后如何运用自己的宣传,以人类学、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学术研究与对方的宣传为根据,证明并夸大己方一如既往的偏见的正确性,并针对性地矮化、污名化、歧视妖魔化对方,为自己的野蛮行径寻找思想资源与正义依据。巧合的是,往往己方的自我宣传对对方来说就是绝妙的宣传材料,引起对方人民的仇恨。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战败烧掉了很多材料,所以可以说他们的宣传温和,无关紧要,也证明了美国的反思精神与尊重对手,毕竟赢家是美国。而当日本举出美国的二战轰炸或者原子弹时,则天然受到翻案、不反思历史的怀疑与指责,如此研究只能由战胜一方提出才有可能,蒙受“战败的阴影”的日本是享受不到这种“胜利的余裕”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