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戴维·M. 格兰茨(DAVID M. GLANTZ),1942年1月11日生于M国纽约州,陆军退役上校,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M国陆军指挥和总参学院以及国防语言学院等。
译者:孙渤,1973年生,山东人,1994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工程系。高工职称,曾从事家用电器研发、品管和企业管理,199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集体二等奖。现居广东。军事历史爱好者,业余时间长期研究苏德战争史等领域的文章和书籍。
通过介绍苏德战争爆发前的苏联红军的建设情况,军事历史学家戴维·格兰茨在本书中有力地反驳了西方近年来出现的关于苏德战争爆发原因与责任的错误说法。
##本书主要是企图回答一个问题“苏联为什么在苏德战争一开始时会输的这么惨?” 根据本书的研究,苏联的军队虽然规模庞大但是当时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不仅如此,由于苏联根据苏芬战争体现出的其军队装备和理论落后且效率低下的现实情况,有铁木辛哥主导当时正在进行全面改革。但是改革的半截的军队其实更加脆弱。因此苏联领导层当时是期望可以推迟战争的发生。这个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苏联在德国动武的迹象已经很明显的情况下,仍然企图避免激怒德国所以尽量避免公开的动员行为。因此,所谓的苏联有可能对德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其实是无稽之谈因为当时的苏联根本没有这个能力,而且苏联自己非常清楚。
评分##读过格兰茨的二战史著作都熟悉他那种独一无二的硬核式写作风格:纯技术流,数据多分析多,不太注重可读性,这本比另一部更赫赫有名的“巨人的碰撞”其实更好,因为这种苏军全面解析著作没什么叙事性,都是外科手术式细致入微的冷静分析,更适合格兰茨的冷硬学术风格,老爷子对苏联军事史的熟稔程度简直令人惊讶!在第三章“士兵”的相关论述中,甚至明显看出格上校对前苏联的一片炽热之情,朴实而真切的描述令人动容。PS:40年代初的苏联工业实力和军事水平确实超过中国百倍,随便一个集团军火炮竟有3000门(相当于整个民国火炮总数50%),难怪张学良蒋介石当年都对苏联援助翘首以盼
评分 评分##本书主要是企图回答一个问题“苏联为什么在苏德战争一开始时会输的这么惨?” 根据本书的研究,苏联的军队虽然规模庞大但是当时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不仅如此,由于苏联根据苏芬战争体现出的其军队装备和理论落后且效率低下的现实情况,有铁木辛哥主导当时正在进行全面改革。但是改革的半截的军队其实更加脆弱。因此苏联领导层当时是期望可以推迟战争的发生。这个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苏联在德国动武的迹象已经很明显的情况下,仍然企图避免激怒德国所以尽量避免公开的动员行为。因此,所谓的苏联有可能对德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其实是无稽之谈因为当时的苏联根本没有这个能力,而且苏联自己非常清楚。
评分书是好书,翻译的也很用心。格兰茨上校在本书中解释了为何拥有庞大兵力和技术兵器的苏军在战争初期为一败涂地,这不是一句大清洗能够解释的,整个苏军高层(包括被清洗的和没被清洗)的都要为1930年代苏军建设的混乱和冒进负责。PS:短评区败犬の哀嚎也是一景。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