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索萨德(Susan Southard):
她在安提亚克大学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是诺曼•梅勒中心非虚构类写作组的成员。如今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乔治亚大学教授非虚构类写作课程。
《长崎:核劫余生》一书是其代表作,该书入围了2016年戴顿文学和平奖和2016年卢卡斯图书奖,被选为2015年《华盛顿邮报》年度图书,2015年《经济学人报》年度图书。
1945年8月9日上午11时,长崎市的人们像往常一样,晾衣服,读报纸,和邻居东拉西扯。
邮递员谷口稜晔骑着自行车穿过山丘,今天他要送几十封邮件;
电车司机和田浩一回到了电车始发站,和同事们讨论着早上的电车事故;
工厂工人长野悦子、堂尾峰子已经工作了一上午,正在期待着午饭时间;
还是学生的吉田胜次和朋友们想要逃课去学游泳,此刻正聚在井边打水喝。
两分钟后,强光闪现,烟云翻腾,瞬时的灼热将长崎化为人间地狱……
##两天看完了一本四百页的书,一旦读下来就不能停,在地铁上都会看。前半部分一边读一边觉得皮肤被烤焦,后半部分在感慨人的坚强和团结的力量。“和平的基础是理解他人的痛苦”,一个正常的社会理应如此。
评分 评分 评分##原爆时年仅15岁的服部美智惠(Hilon Mictie)回忆道,“我们知道战争是可怕的,几乎没有规则,但是敌人对我们所做的,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残害我们这些无辜的平民,这超出了一个文明国家的战争权限。”我相信,被爆者中真心反省战争,珍爱和平的不少,同样也相信,持有上面这个老帮菜的想法的“人”只多不少,它们真需要去731遗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以及遍布东亚和东南亚的日寇罪行感受下我们当初的莫大苦难,看看自诩为“亚洲唯一的文明国家”的日本是怎么行使“战争权限”的。白左作者和那么一撮人站在今天批判昨天,是因为知道了结果,可扔下原子弹的时候没人知道日本到底会不会投降,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止叫嚣“一亿玉碎”而且付诸行动的疯子国家,用原子弹结束战争,不止拯救了美国人,别忘了,也救了摇摇欲坠的中国。
评分##资料详实,客观记述并充满仁爱之心。对于诚治死亡的记录最令人伤心。如谷口所言:“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生命,整个生命若是30厘米,在原爆那天,我生命中的29.9厘米都被摧毁了。最后1毫米……我找到了在这1毫米内活下去的力量,我认识到,我之所以能够生还下来,是由于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所以我不只是为自己活着;我现在还必须为其他人或者。”
评分 评分##对原爆前后整个历史背景和个体命运的描述很详细,难得的是:作为一个美国作家,能够客观中立地去看待这段历史,公平公正地审视、讲述、反思。值得读,了解了过去,才能更好理解当下。(写作上不完美 但作为一本纪实作品 所反应的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这才是关键) 全书记录了核爆生还者从核爆到灾后的生活以及核爆生还者的无核化的愿望,但是感觉全书没有过多去阐述核爆前对日本居民对战争的想法,以及美国对长崎使用核武器的具体原因,总体感觉只做了灾后的记录,但是没从更大层面对这次灾难的见解,以及当时日本政府对核爆的态度,看完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