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戴維·M. 格蘭茨(DAVID M. GLANTZ),1942年1月11日生於M國紐約州,陸軍退役上校,畢業於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M國陸軍指揮和總參學院以及國防語言學院等。
譯者:孫渤,1973年生,山東人,1994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飛行器工程係。高工職稱,曾從事傢用電器研發、品管和企業管理,1998年獲國傢科學技術進步奬集體二等奬。現居廣東。軍事曆史愛好者,業餘時間長期研究蘇德戰爭史等領域的文章和書籍。
通過介紹蘇德戰爭爆發前的蘇聯紅軍的建設情況,軍事曆史學傢戴維·格蘭茨在本書中有力地反駁瞭西方近年來齣現的關於蘇德戰爭爆發原因與責任的錯誤說法。
##好像讀過瞭。。。
評分##關於蘇德戰爭前的蘇軍,我第一次比較詳細的瞭解是在硃世巍的《東綫係列》第一捲,大概知道瞭蘇軍雖然經過瞭大清洗,但是三十年代末就開始瞭全方麵的軍事改革和新式武器裝備的換裝,需要的隻是時間。曆史已經固定,納粹德國作為侵略者,已經被確定,以及被打敗。 從德國方麵看,...
評分##序言惡心
評分 評分 評分##116。從軍事指揮序列、士兵、戰略部署的計劃動員展開、地麵作戰兵種、支援和後勤兵種、空軍、預備隊、情報等八個方麵,以大量的檔案錶格數據,全麵詳實地介紹瞭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前的蘇聯軍事情況。 書中給齣瞭一係列蘇軍潰敗的理由:中高層指揮序列平均八成以上的替換率、異常糟糕的後勤補給和交通運輸體係、在1942年纔能完成的大量兵種組織的軍事改革、極速擴充到500萬後大量未經嚴格訓練的士兵和指戰員、新增領土邊境尚未完成的築壘放綫、以及最為重要的高層判斷失誤導緻的戰略動員展開的遲緩…… 突然想重看一遍《偉大的衛國戰爭》瞭( '▿ ' ) 烏拉!
評分 評分##本書依然體現格蘭茨的一貫風格:大量的數據和分析,敘事則較少。冰冷的數字背後,正是戰前蘇聯軍隊的真實寫照,遠勝於各種動情的描述。戰前的蘇軍紙麵上非常強大,然實際上非常脆弱,卻又具備巨大的潛力,標題所言泥足巨人,可謂恰如其分。 最後一章寫得不好,並沒有適當的揭示情報工作的疑難和蘇聯決策層在開戰前遭遇的實際睏境。以本書如下這段話為例: 按照格蘭茨的觀點,他引述的這兩條情報是“確鑿、分析透徹和有預見性”的。但問題在於這兩條情報全都搞錯瞭開戰的時間,第二條情報還寫錯瞭德軍的進攻方嚮。用莫...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