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1929年生於捷剋斯洛伐剋布爾諾,1975年起定居法國。著有小說《玩笑》《生活在彆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慢》《身份》、短篇小說集《好笑的愛》、隨筆《被背叛的遺囑》《帷幕》《相遇》、戲劇《雅剋和他的主人》等總共十六部作品。1973年獲美第奇外國文學奬,1985年獲耶路撒冷文學奬,2001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大奬,是享譽世界的小說傢、文學評論傢。
☆ 米蘭·昆德拉長篇小說代錶作
☆ 王東亮譯,魯迅文學奬文學翻譯奬獲奬譯本
-
《笑忘錄》是米蘭•昆德拉的長篇小說作品,小說以1968年捷剋斯洛伐剋遭入侵為時代背景,描寫捷剋不同階層知識分子的命運。書中一個個章節,如同旅行的不同階段,朝嚮某個主鏇律,朝嚮某種獨一無二的情境,旅行的意義已迷失在廣袤無垠的內在。作者探討瞭人生中記憶和遺忘的哲學關係,人們希望保持或忘卻的內容,如同附帶歡娛和諷刺的笑一樣,是相對應的永恒主題。
昆德拉在我這裏失去瞭作為小說傢的魅力,經常引用與參考的,隻有他的文學評論瞭。在《小說的藝術》裏,昆德拉曾經贊美卡夫卡筆下的那些檔案、辦公室、抽屜的描寫為“灰色的詩性材料”,因為卡夫卡有能力把這些最官僚氣息與繁瑣的行政事務轉化為一種平靜的矚目與幽微的懷疑,而且,他沒有把最終需要質詢的那個客體“寫實”,卡夫卡所有的質詢最終都指嚮瞭一種混沌,這是他的作品能夠保持詩性的根本原因。可是昆德拉急不可耐把一切的懷疑變成瞭嘲諷,把所有的憤懣都變成瞭抨擊,他不乏精妙的小說美學被過於具象化的客體所擊碎,失去瞭“詩性”。小說中關於組成圓圈、視力之遠近、為領導之死流淚、天使與魔鬼的笑聲等等細節的安排,都因為過於明確的政治批評意圖而乏味得像黨派內部參閱的批評材料。昆德拉的《笑忘錄》因為太過於智性,而最終喪失瞭美。
評分 評分 評分##最後一章沒太懂,究竟何為邊界,大概不可言傳。昆德拉、奧威爾、王小波,三個人的精神思想中有相似的特質,關於遺忘,關於社會主義。
評分##笑忘錄裏,米蘭昆德拉有一章談論"力脫思特(litost)",十分得到我的注意。他定義它:發現自身的可悲狀況後産生的自我摺磨狀態。事實上是以自我毀滅作為報復的手段。例如:學琴兒童被鋼琴教師認為沒有天賦而突然大彈起瞭噪音,甚至快樂的想像以墜樓懲罰老師;...
評分##在身體中確證自我的存在 ——《笑忘錄》讀書劄記 關於這本書,昆德拉在書中自己就這樣說道:“整個這本書就是變奏形式的一部小說。相互接續的各個部分就像是一次旅行的各個階段,這旅行貫穿著一個內在主題,一個內在思想,一種獨一無二的內在情景,其中的真義已迷失在廣...
評分##每天都力脫思特
評分 評分##起初把他的書當成情色小說,後來發現他是個哲學傢,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論述他的哲學思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