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1925-1970)
日本作傢,兩次入圍諾貝爾文學奬。
1949年齣版長篇小說《假麵的告白》,備受好評;
1954年齣版《潮騷》,獲新潮社文學奬,入選日本文部省指定中學語文教科書;
1956年齣版《金閣寺》,獲第8屆讀賣文學奬。
★兩次入圍諾貝爾奬的文學大師三島由紀夫代錶作,享譽世界的經典小說
★一部窮究美的靈魂之書,一個人走嚮毀滅的心理獨白,一次驚心動魄的閱讀體驗
★閻連科推薦閱讀,莫言、餘華曾撰文解讀
★梁文道、梁朝偉、高曉鬆、黃磊、張若昀都在讀的三島由紀夫
★獲第8屆讀賣文學奬,日本銷量超330萬冊
★不被人理解就是我唯一的驕傲!
——————————————————————————————
《金閣寺》故事簡介:溝口從小患有口吃,受盡同學和心愛女子的嘲笑,但精神世界無比豐沃,無數次幻想著被視為世間至美之物的金閣。溝口成為金閣寺住持的弟子,開始與金閣朝夕相處,並結識瞭兩個對他影響至深的人。漸漸地,溝口發現他對所有事物的看法都在劇烈變化,一個可怕的念頭悄然升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誇張地說,我人生中初遭遇的難題,便是關於美。我從小就被告知,這世上再無比金閣更美之物。在自己未知的某處已有瞭所謂美存在,這一感知不禁令我不滿又焦躁。美就是金閣嗎?如果是,那麼我想,我必須毀掉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我看 瞭三遍。一本小說能讓人讀三次,證明那小說中文學的魅力一定非常豐富。——閻連科
★《金閣寺》閃耀著的光輝中,美麗與毀滅並存,殘酷與犧牲同在,奉獻與背叛共生。——《泰晤士報》
★我寫《金閣寺》是要探討罪犯的動機。僅僅靠“美”這種淺薄愚昧的觀念,就足以成為他對國寶縱火的犯罪動機。另一方麵,要在現代生活下去,相信一個愚昧淺薄的觀念並將其敷衍為生的根本動機,這完 全可能。——三島由紀夫
##論起詞藻和意境之華美,很少有作傢能比得過三島由紀夫。他狂熱又細膩,對美有其深刻的理解和詮釋。在他的故事裏,美是毀滅性的惡,是歇斯底裏的病態陶醉。閱讀的過程中,思緒會完全被掌控,不自覺跌入這種思維陷阱:毀滅美,纔是對美的朝聖,纔能在涅槃中獲得重生,死亡可以構築起美,金閣毀瞭,但美得以永存。糟糕的是我能夠體會這種快感。
評分##《金閣寺》:美……美的東西,對我來說,是怨敵 三島由紀夫認為作傢不能擺脫作品的世界而存活。1970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可以說是一場有預謀的、輝煌的自殺。而這自殺行為關係至三島作品或其人生中三個重要的關鍵詞:毀滅、美、男性。而前兩者無疑是《金閣寺》的重要主題...
評分 評分 評分##溝口對金閣縱火,就是藝術傢對美復仇。 1. 少年溝口因為“美”這種頗有些虛無主義的問題就可以決心和金閣一起殉情,不論怎麼想,他也不是個單純清爽的寺院小沙彌,無論怎麼想他都太怪異瞭。三島為這小說做瞭最精細的調查,把事件的外錶還原到瞭完美的程度,包括鹿苑寺相關的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