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5-19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巴西、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波黑、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科威特、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缅甸、印尼和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徳里奇文学奖(2018年)等。
【编辑推荐】
★ 时隔数年的久违新作,内容篇目由余华亲自编选
★ 余华对三十余年写作经历的回首和思考
《兄弟》创作中如何处理命名问题?《第七天》的灵感来自何处?文学如何洞察生活和呈现真实?作家如何面对批评?……
★ 《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在全球的“游荡”经历
代表作在日韩出版后的不同命运;在中国举办新书交流会和国外有何不同?与读者见面印象最深的是哪次?……
★ 生命经验的凝结,创作历程的分享,超越文化的洞察。探索人性,照亮内心
★ 平实生动、娓娓道来的现场感,以说故事的方式抵达深刻
★ 一部文学作品的自我生长: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自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后,多年来学生们对这部作品的创造性阅读 令人惊喜, 而同一个文本在教学阅读和文学阅读间的交错兴味也令他深有感触。结合语文教案、名家评论、最初创作构想与如今回看的感受,余华从作家视角阐述了语文和文学如何联结,如何打开两者之间的秘密通道。
——————————————————————
“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
好的文学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作品背后的那个人,也因其独特的生命感超越了文化和语言。《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一本最新杂文集。作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人物,余华长年受邀世界各国的演讲与活动,他从个人和中国经验出发,打开与世界文坛的交汇,本书正是他近年来所发表的杂文结集。余华充满睿智又真诚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内容包罗万象,从往事到现实,从自我到时代,既漫谈生活体验,也谈及创作心得,他生动回忆了他和福贵、许三观等笔下人物的相遇,也讲述了走访世界时和勇敢的波兰农民、和意大利精神病院病友的相遇……有时候他们千千万万,有时候他们就像是同一个人。这些对人性宽广与丰富的探究,展现出一位优秀作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而命运无常中凝练出的一个个故事,不仅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也最终指向了所有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直抵人心的力量来源。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最近爱上了余华的散文,余华从文学史教材中走出来了,不再是先锋派的代表,不再是实验小说的领军,不再经历从残忍冷漠到后期温情的转变,有的只是作家人生的缓缓自陈,没有术语,没有理论,只是关于一些人的人生,人生某个阶段的某个想法。余华最爱讲的是儿时对医院的印象还有...
评分 评分##可以拉黑余华了
评分 评分 评分##和上部杂文集一样,继续标题党。其实只有一篇文章和标题有关,其余不过是到各地演讲的集合。当然不差,只是写得太轻松了。引用书里的余华的一句自述:“我没有新东西可说了。”只能以不同的表达方式重复叙述。余华在《我们与他们》这篇中提到,当写作面对庞大的读者群时,作家是无法去考虑读者的。而这本书几乎就是一部粉丝向的有大量重复的边角料合集,粉丝们可以通过余华自己抖露的八卦了解:他去哪些国家开过讲座,参加过什么会议发过什么言,记者会采访他什么问题,最近在读什么书,他的作品最初如何发表,他的作品可以在哪些国家像热香肠一样被兜售……这些在演讲之后已然消散的、理应出现在豆瓣和公众号的文字既然被结集出版,就必须接受读者苛刻的审视。当然,继续在随笔中看到余华不凡的品味,《温暖》是小说,《音乐》是音乐,这部是电影。
评分 评分##主要也是聊文学,谈论自身经验更多一些,也收录一些演讲稿和序言。谈得很接地气,例如回忆自己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写作并发表的过程,谈论对文学期刊的看法,以及自己写作上碰到的困难,抛了开那些高大上的,谈得很切实细致。 《我叙述中的障碍物》中提到他写作中的三个困...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