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是医生,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开始文学创作生涯。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余华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叶兆言、苏童等人齐名。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李兰去上海看病,而“文革”开始,宋凡平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虐待,但他坚持给病中的妻子写信,隐瞒了事实真相,用想像出的美好生活欺骗着妻子,但最终仍然逃脱不了惨死的命运。李兰为宋凡平守孝,7年不洗头,而李光头和宋钢则在相互照顾中成长……
##据说让读者等了十年,终于等到余华慢功出细活地雕琢出长篇的巨作《兄弟》,本想第一时间买来细读,但犹豫着——这根本就事件不可能的事,我哪里来的第一时间蹲在书店门口等书?!我哪有精神把书细细赏读一番?!唉,算了,省一两银子,在新浪里读吧,满就慢点,说不定正本书放...
评分##几乎是一口气把《兄弟》看完了,掩卷而思,余华在叙述文革的笔触上依然显得驾轻就熟,如果《活着》余华想要挖掘的是中国人对于“活着”的理解的话,那么《兄弟》中他更想对在这个疯狂的年代中人对于死的进行一番讲述。 用哲学的观点来看生和死、活着和死去本来就是一对辨正统...
评分##如何把小说写的有趣,好像比“如何写好小说”更难。从看同名改编成的电影到读了写给出版社辞令的信。这本才是真正见识到他文笔的书。突然想起来陈珊妮的一句歌词“这世界安静的倾斜,快压坏善良的时间”。豆瓣第一篇书评就写了时间和“兄弟”一书的关系,而我想说,读的通的书自然就不会差。逐字逐句的看,很容易就哽咽。书很好读,但内容却模糊。好像你读的就是那个时代,而不是以小说,以一个短暂虚构出的人物推测来的整个世界。早已在画面中领教过余华的细腻,但当文字所带来的震慑袭来时,还是对创作本身产生了惊异。这样的小说太像是一气呵成的良方,就吸引人尽早饮下,治疗化瘀了心中怒火惹的咳。回归了文学本质,是一场沉淀收货般的总结。如果历史会说话,我们不需要条条框框的数字记载,也无需苍白无力的修改教育敷衍。唯有人,那时代活着的人。
评分##上部看完了,感觉不错,但没达到期待的高度。等下部吧。
评分 评分##这本书居然是教育部推荐读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