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 ,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等。早年于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师从海德格尔,后师从海德堡大学的雅斯贝尔斯,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后流亡巴黎。1941年定居美国,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开办讲座,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的教授。
J.V.斯考特,本书编者,东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J.C.斯塔克,本书编者,美国西顿•霍尔大学哲学教授。
译者王寅丽,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译著有《当代法国哲学》《人的境况》《过去与未来之间》《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译者池伟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
在汉娜·阿伦特移居美国后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思想的影响。本书在阿伦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是阿伦特早期及后期与奥古斯丁之间持续的思想对话;这部早期作品在阿伦特思想建构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她日后所达成的独创性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编者J.V.斯考特和J.C.斯塔克在阿伦特本人修订版的基础上,为这本书提供了精心的导读和研究文本,构成一部非常完备的学术著作。
##St.Augustin!
评分##新天新地是不是改天换地,是一个应该保存的问题。
评分##恨无法读德文系列 原载于《文化研究》2016年秋季卷;王老师长期致力于阿伦特研究,著有《汉娜阿伦特:在哲学与政治之间》(2008年);译著有阿伦特《人的境况》和《过去与未来之间》等。 摘要:阿伦特192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论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作为她学术生涯的起点,近年来受到关注。她在...
评分##本书是汉娜·阿伦特在海德堡大学的博士论文,期望过高,内容一般。
评分##本书是汉娜·阿伦特在海德堡大学的博士论文,期望过高,内容一般。
评分##St.Augustin!
评分 评分##12.27.21 会饮之后重思爱情的第二部经典,某种程度上是接续了柏拉图将爱与政治参与接驳的思想,但尽管把奥古斯丁解读为存在主义者,阿伦特的存在依然过于庞大,邻人之爱爱不具体的具体的人,还是后期思想更令人感兴趣。
评分##作为一篇博士论文,也表现出了思想家的气质。作为欲望的圣爱与贪爱,面对死亡的极限,自己对于自己成了一个问题,沿着回忆向双重“之前”追寻,救赎于神而存在于历史,背离世界而又回返,挣脱枷锁而又担负自由,在荒漠的世界创建家园。核心是在追问邻人之爱对于居住在天国的孤独灵魂何以可能?论文的逻辑和回答对于支撑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些单薄,然而却也指引了方向。背离海德格尔的未来的希望,选择奥古斯丁的记忆的负荷,纯粹的爱之回忆,诞生性的自由,孤独的人彼此搀扶,共同生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