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199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係。199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導師為任式楠先生。2004年獲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考古學博士學位,導師為劉莉先生。2004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華文明起源、文明起源理論、中外古代文明比較研究。2007年至2008年,為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在哈佛大學訪學。2011年至2012年,為盧斯基金訪問學者,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訪學。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任秘書組負責人。國傢社科基金重大課題“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綜閤研究”首席專傢。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瑪雅文明中心——科潘遺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負責人。
本書首先對遼西地區史前社會的發展演變進行瞭係統梳理和描述,以高等級宗教中心、大型儀式建築和高等級墓葬及精美玉器聞名的紅山文化的興衰是全書的核心。在研究方法上,將西方關於復雜社會和文明起源的理論與中國資料相結閤,涉及傢戶、社區和區域三級聚落分析,墓葬分析,社會上層領導策略分析,包括手工業生産專業化、社會上層交流網的建立和宴飲活動、儀式活動。基本結論是該地區自興隆窪文化時期開始就形成瞭重視儀式活動的傳統,紅山文化繼承此傳統並發揚光大,選擇瞭一條“超自然取嚮”強烈的社會復雜化道路。本書的真正野心是通過對遼西地區的個案研究對中國史前研究中的三個“怪圈”提齣挑戰,力圖錶明由探討各地區發展道路的獨特性入手,纔能對中華文明的形成這一宏大過程有更深刻和全麵的認識。
##前兩個怪圈的定義比較閤適,中華一體的敘述確實是躲不開的。其實可以看齣書中對張光直觀點的認可。本書對遼西的文化社會發展脈絡有瞭梳理,對於社會財產分配的關注有所缺憾。但解釋紅山社會瓦解的內容很好。其實個人感覺紅山的社會複雜化,是在一個相對優渥的條件下開展的,並有著自己的發展慣性。但過快的氣候變化,可能是終結(或者乾擾)這一進程的因素。小河沿文化某種程度上恢復瞭興隆窪的社會結構,儀式中心基層化瞭,但社會的血緣組織可能是不同的。
評分 評分 評分##這是個人目前讀過的中文考古學專題研究中最好的一本。全書行文精煉,思路明晰,闡釋有力,對考古學經典理論和詮釋工具信手拈來。最難能可貴的是本書深入淺齣,對理論的討論與運用都做瞭精當的說明,拿捏到位,稍有基本知識的讀者都能讀懂,亦是公共考古的標杆寫作。要說稍有不足的地方,也許是囿於材料,本書對趙寶溝文化嚮紅山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爆發性增長過程的動因未做詳細的討論,此外個人對作者關於紅山與淩傢灘之間直接交流的假說仍持懷疑態度。
評分 評分##前幾天聽瞭講座,然後翻瞭博士論文。沒有強行介紹西方的方法,也沒有拘泥於一些類型學的方法。很不錯很不錯。當然也有些不足的地方,但是放到現在,屬實是非常好的嘗試瞭。
評分##質樸天然,靜謐虔誠,遼西史前社會的漫漫長路。“走齣第三個怪圈”的講法非常有見識,也很敢說。與其一心“服務”於什麼中華民族大一統,從遺跡中探求先民樸素的發展軌跡,或許更值得我們多投些目光。“多元一體”,不能隻講“一體”啊。書的主體內容對理論的闡述和材料的解釋,力度把握得都很優秀,用瞭不少新理論新方法,雖然有些因為材料不夠,顯得有點奇怪。另外很值得說的是,本書可讀性也很好,作者描繪齣的那幅紅山盛期圖景,令人著迷:訪客從西行進,入牛河梁,覽遍靜穆莊嚴的儀式長廊;行者嚮南跋涉,訪淩傢灘,談論水澤南國的天圓地方。
評分##本書對紅山文化的興衰曆程分析得十分詳盡透徹,通過基礎的聚落研究推斷齣當時社會結構的變遷情況,結閤當時的自然環境和外界影響等因素得齣紅山文化儀式聖地的成因和衰亡原因,是一本論證非常嚴謹,分析非常透徹,考慮非常全麵的書籍。本書提齣的“第三個怪圈”對於史前考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開創性和顛覆性意義,對於西遼河流域聚落文化發展變遷的研究更是對打破“第三個怪圈”的一次大膽嘗試。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