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
1960年4月出生,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等。作品已被翻译成35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日本等37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等。
【内容简介】
《活着》是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人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一生,亦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凝缩其间。《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出版25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经过时间的沉淀,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到今天,已被译介至英、法、德、意、日、韩、俄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国内外多个文学大奖,余华也凭借这部作品于2004年获得法兰西艺术和骑士文化勋章。
25年后重新修订出版,相信《活着》仍然会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精神内核,击中我们每个人的心。
【获奖情况】
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
台湾“中国时报”十大好书奖
《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媒体推荐】
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美国《时代》周刊
余华的作品可以比得上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作品的风格。这是他与现实斗争的方法。——西班牙《大众日报》
这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因为作者这样富有同情心地叙述令人难以置信的、艰难的历史,能够给人以安慰,因为我们从农民福贵身上获得的安慰是一种美好的感觉……本书的价值无法用任何评论的词语来形容,“伟大”这个词在这本书面前也显得渺小。——德国《柏林日报》
因为古老文化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语言和多彩的图画,这个感人的中国人的生活故事让人信服。在残忍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的背景下,主人公的生活勇气令人惊讶:这是一部特别的小说,一部既能使年轻一代也能使年长的读者感动的震撼心灵的小说。——瑞士 Schweizer Bibliothekdienst
##1.释题 我在看《活着》,我以为这是我看过的最残忍的一本书。我需要残忍 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
评分##我好久好久都没有如此顺畅、安静地看完一本书了,伴着《pastel reflections》一路抽着纸巾看完《活着》,余华的文字是真诚的,它不需要刻意去描述痛啊苦的,在朴实流露中,我就能被这种人间悲欢触动到。我说不清我在哭什么,我只知道生而为人是艰难的。明早起床,眼睛怕是又得肿了。 还要补充一句,我虽然觉得苦,却没读到绝望,它像是传达一种烂成一滩泥也要活下去的勇气,我,想好好活着。
评分死了,全他妈死了!’这是早上看完这本书后心中唯一的声音。 我不理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一个年代,却离我们很近很近,但我们又无法触及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这故事看完几度流泪,几度抓狂,真的很想把心中所想恰当的记录下来,可是,当手敲打键盘时,一切的泪水与言语都显得那...
评分 评分##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
评分##余华就那么将人生与命运的残酷展现在我们面前。福贵的一举一动,乃至情感,似乎都能带入现实。
评分 评分##一气呵成
评分作者序比正文还要精彩。“人活着的任何深刻理由都是不存在的”——加缪29岁完成<西西弗神话>,余华32岁写作<活着>。他们都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发出了“为什么”的诘问,荒谬由此诞生。这种分裂与疏离让他们的写作饱含力量。“伟大的作家必是哲学家”——再次借用加缪,表达我对余华的崇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