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傑,1982年齣生於湖北漢川,北京大學曆史學博士。2011年至今,先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員、曆史係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政治與外交的教學研究。近期的研究論題包括:晚清政治製度史、近代國債、英屬印度與中國關係。
近代從事西式外交的官員産生於科舉的道路,他們是如何“適應”外交這種全新的“職業”的?如何理解清朝外交機構的運作方式與特點?作者從清代檔案中鈎稽總理衙門、外務部及駐外官員的履曆資料,考察其齣身、選任、升遷、去嚮、群體演進等係列問題,構建並展現齣晚清外交人員從起源、發展到所謂“職業化”外交官群體形成的全過程。“外交官”是一個研究薄弱的群體,本書的研究為今後的晚清外交史研究奠立瞭基礎。
##雖然寫的不算完美,但方嚮毫無疑問是很有希望的,後來者可在此書基礎上做得更好
評分##學術論文主要是引用翔實,生怕漏掉瞭什麼。那些備受推崇的學術性觀點的著作,則可以將史料融會貫通,以小見大,以觀點見長。清朝末年的“外交機構”及其人選的流變,這一部分的“官”一直作為“差”而非“缺”列入傳統的仕途序列中,洋務一派在早年間的“保舉”成為很長一段時間裏外交人員的選拔的重要因素。 “弱國無外交”這句話,大概對近代史略有瞭解的中國人都耳熟能詳;不過需要補充的是,中國曆史上“強國也無外交”——那隻是聘問、朝貢、理藩,是在一個依據大小強弱而定的等級製國際格局中的互動,而不是假定每個個體都有對等權利的現代外交,用近代史學者蔣廷黻的話說,“在...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重點看瞭看和翻譯有關的部分
評分 評分##(1)搜集與使用瞭大量史料,包括常見史料如《籌辦夷務始末》、《清會典》、《汪康年師友書紮》,稀用史料如《清代官員履曆檔案全編》、《隨手登記檔》、《軍機處錄副奏摺》。 (2)分析問題的視角。以傳統職官製視角對非傳統的近代外交官群體進行考察,視角獨特。 (3)量化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